195年,孫策渡江占據丹陽、江乘、胡孰、秣陵等縣。208年前后,諸葛亮出使江東,觀察南京山川形勝,作出了“鐘阜龍蟠,石頭虎踞”的著名評語。211年,孫權聽從謀士張纮之言,自京口遷秣陵,改名建業。229年,孫權稱帝,是為吳大帝,自武昌還都建業,是為南京為國都之始。
因為在這里定都的的大多數都是些短命的王朝,這些王朝偏居金陵,只留下些讓文人騷客感嘆的前塵往事,南京在中國歷史悠久的古都當中可以說是飽受風霜。那么,它經受這么多戰事,苦難的原因是什么呢?和風水有關嗎?又或者是什么?
根據風水學中的相關理論,龍逆水而上,這是逆行的態勢。這種逆流而上的風水必須是要有干大事,有大格局的人來改變的。事實上,南京當地的地勢——東部寧鎮的鐘山山脈走向恰恰表明了在這座山的終盡之處有王者之氣。但是,由于祖山有所欠缺,龍脈起起伏伏,龍氣飄忽不定,從根本上卻顯露出龍氣后勁不足的缺點。南京龍脈的來源和盡頭,這才真正顯示出它作為都城時獨有的矛盾與沖突的風水特征。
要是當年斬斷南京龍脈,破壞風水的兩位君王——楚威王、秦始皇能夠看到在這之后兩千多年南京發生的日本殺三十萬南京人民一事,想必當年也肯定不會僅僅為了自己一人皇帝權勢的穩固而做下不利于后世子民生存過活的事了吧。
常常被人認為是王都的南京,因為它在風水上的缺憾和不足,導致這座城歷史上多次悲劇重演。而跟隨著這座古城每一位統治者的興盛和衰敗的是當地人民們心中不能忘卻的沉重傷痛。
有人會說,南京風水上最大的不足是北邊是長江,南邊才是鐘山,這樣的地勢東部高西部低,導致南京王者之氣外泄、不足。但是事實卻恰恰相反,這是南京風水的優點,是它獨特的城市風水特點,而不是什么缺點。
南京的山脈走向和水流方向使得這座城有著堅韌并且頑強的風水骨氣。當南京這座城市面臨著屢次戰火的侵襲,天災人禍的折磨時,我們所看到的是它總會屢屢頑強地堅持,堅韌地扛過這些痛苦和噩夢。這一切的一切無不在向我們顯示著南京這座城市堅忍不拔、奮然不息的宏大氣魄和昂然迎擊的偉大精神。
或許南京這座古城在風水上有著諸多不足,在地勢上也屢次遭人詬病,但是,它在一次又一次的苦痛中艱難維持的堅忍和勇氣卻是眾多古城所沒有的特質。國父中山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過南京:南京為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鐘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