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近年統計,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數達百萬人,約占總死亡病因的1/2。而因心臟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發生在院前。因此,美國成年人中約有85%的人有興趣參加心肺復蘇(CPR)初步訓練,結果使40%心臟驟停者復蘇成功,每年搶救了約20萬人的生命。心臟跳動停止者如在4分鐘內實施初步的心肺復蘇(CPR),在8分鐘內由專業人員進一步進行心臟救生,死而復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時間就是生命,速度是關鍵。在我國,衛生部官員表示,由于急救措施有待規范以及普及不夠,目前我國心臟驟停急救成功率不到1%!
以往人們都認為心肺復蘇這是醫生的事。事實上心臟驟停的病人需要進行心肺復蘇時,不一定是在醫院或有醫生的場合。因為心臟驟停作為一個突發事故,其發生的地點一般是無法預知的。它可發生在家里、路邊,也可發生在其他公共場所。引起心臟驟停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患有心肺疾病,其他有溺水、觸電、嚴重外傷、嚴重過敏或中毒等。心臟驟停一旦發生即意味著心跳停止、呼吸停止、血液循環停止。研究表明:心跳停止3秒,患者會感到頭暈。心跳停止10-20秒,患者可發生昏厥或抽搐。心跳停止60秒,患者可出現瞳孔散大、呼吸停止。心跳停止4-6分鐘后,患者的腦細胞有可能發生不可逆的損害。因此,發生心臟驟停后,應分秒必爭。心肺復蘇搶救開始得越早,患者的存活率就越高。一般人的最佳黃金搶救時間為4-6分鐘,如果在4分鐘之內得不到搶救,患者隨即進入生物學死亡階段,生還希望就極為渺茫。心臟驟停的急救在交通比較擁擠的廣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顯得尤其嚴峻,往往救護車到達現場,已經回天乏術了。因而對傷病員進行及時、有效地自救、互救,顯得非常重要,這對急救知識普及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對于每一個公民來說,掌握心肺復蘇急救常識,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若有人在某些事故現場出現面色蒼白、呼吸停止、心跳停止、頸動脈搏動消失、昏倒等,應想到其心臟驟停的發生。此時,我們首先要判斷患者是否出現了意識喪失的情況。可搖動其肩部并呼喊“你怎么了”。若患者無反應,則應用手指甲掐其人中或合谷穴約5秒鐘,若再無反應,則可確定該患者發生了心臟驟停。此時,在拔打急救電話的同時,最關鍵的起始措施是胸部按壓和早期除顫。
如患者無頸動脈搏動,可進行胸外心臟按壓。胸外心臟按壓的方法是:讓病人平臥在地板上。操作者應站于或跪于病人的一側,選胸骨的下1/3為按壓點。操作者將雙手跟部重疊放于按壓區,兩手指伸展。按壓時,要雙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使胸骨下陷5厘米,然后立即放松,但雙手不離開胸壁,使胸部自行恢復原位。如此反復操作,按壓與松開的時間比例為1∶1,頻率為100次/分。進行心肺復蘇搶救時,每按壓心臟30次,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2次。為患者通暢呼吸道,進行人工呼吸。將一手置于患者的前額,使其頭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中指放置于患者的下頜角處抬起其下頜。這時可將你的耳朵貼近患者的鼻子,感覺一下患者有無氣體排出,同時看一下患者的胸廓有無起落。在確定患者無呼吸后,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方法是:保持病人頭部的后仰位置,以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的鼻孔,然后深吸一口氣,對準患者的口部用力吹。
在心肺復蘇搶救的過程中,病人若出現皮膚口唇逐漸紅潤,瞳孔逐漸縮小,頸動脈有搏動,并開始自主呼吸,則說明心肺復蘇的搶救產生了效果。此時,再把患者送往醫院進行進一步急救,多能轉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