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坦白和誠實的原則有時也需要靈活。
有一次,我回家后和女兒講了一件我上課時發生的事情。
那天上課的時候,一位同學的手機響了。
“你不用響鈴,還不到下課時間呢!”我通常都不會直接批評學生,他們都是大學生了,知道該怎么做。
遺憾的是他的手機又響了,這一次我的臉上有不悅的神色了:“請關掉。”
更遺憾的是,他的手機再次響起。
于是,我有一大堆惡毒的話出口:“告訴你,別以為本老師沒辦法。我會在你的期末試卷上寫道:因為你的手機,所以你得0分。別找我討什么公道,你連續3次不公道了。我會讓你在32歲的時候,帶著你6歲的兒子來領畢業證,以便于你能很好地告訴兒子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之后,我虎起臉道:“是誰呀?站出來領賞吧。”
最遺憾的是,這位同學居然真的站出來了,因為他很誠實。
我繼續上課。鈴響之后一般我都會大聲地喊:“下課!”通常我的學生不由自主地跟一聲:“老師再見。”
但是今天我喊:“不下課!”同學們茫然。
我還有話要說。
“今天這位同學很誠實,所以我不打算見他兒子。但是,我要告訴大家……”我故意停下來,我知道他們想知道我接下來要說什么。
“今后遇到此類事情發生,請同學們千萬不要站出來。不然,我就必須兌現我的諾言,否則我就是言而無信,那你就只好到32歲時再來拿畢業證了。這不是什么道德原則問題,課上不站出來也不是不誠實,這是合理規避風險。但是,課后你要勇敢地站出來,這是秉承誠實原則。明白了嗎?”
“明白了!”非常熱烈的回應。
下課了,那個同學沒有走,他要秉承“誠實原則”。
“謝謝您,老師。我們私下里都很愛戴您。”
女兒從我的故事里一定懂得了些什么。
我鼓勵女兒必須要誠實,至少對自己要誠實。為什么是至少對自己要誠實呢?因為有的時候,如果我們誠實地表達觀點,就可能會對自己或他人產生非常不利的后果。這個時候,我建議女兒保持沉默。
沉默是每個人的權利。
保持沉默就是對自己誠實,違背意愿地附和就是出賣自己,這有很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