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儒敏[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組召集人、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
新的學期剛剛開始,由教育部正式印發(fā)的義務教育語文等19個學科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于今年秋季開始實行,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各年級中小學生將陸續(xù)使用按照“新課標”編寫的新版教材。語文是一門主課,在小學與初中階段到底應當學什么?怎樣來教,又怎樣來學?
1、新課標“新”在哪里?
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
這次新課標修訂比較明確說明:“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當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這樣,就把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起來了。
現(xiàn)在老師們受制于應試教育,很注重做題,注重講授和操練所謂系統(tǒng)性的語法修辭知識,這并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發(fā)展個性,而且容易讓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厭煩。課程標準特別強調(diào)要擺脫對語法修辭等概念定義的死板記憶,必要的語文知識的學習可以保留,辦法是隨文學習,不必刻意追求系統(tǒng)性。
過去,語文課程基本目標曾經(jīng)是“語文知識”,后來則突出“語文能力”,關注點集中于語言文字運用的技術層面。新課標則要求關注學生的全面素質,為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系統(tǒng)建立了“三個維度”的模型,即包括: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知識、能力,是語文課程目標系統(tǒng)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語文課程需要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和內(nèi)容,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fā)展。
新課標強調(diào)教學的“三維目標”,但不是每一堂課都落實三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是長期、隱性的目標,語文教育要靠熏陶,要特別注重引導閱讀。閱讀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理解、感覺、體驗、察悟,包括語感,主要靠大量閱讀中去“涵泳”,逐步習得。如果缺少個人的閱讀體驗與感覺,沒有個性化的閱讀,而老師講得太多、太細、太零碎,不見得好,還可能破壞那種“涵泳”的感覺。
“語文素養(yǎng)”是新課標中比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所謂“語文素養(yǎng)”,是指中小學生具有比較穩(wěn)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yǎng)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yǎng)。
2、新課標還有哪些亮點?
多認少寫-天天練字-多讀好書-創(chuàng)意表達
這次新課標修訂光是文字修改就有200多處,很多是吸納大家的意見,讓表述更準確、清晰,有幾個值得關注的亮點:
一是適當減負。這個減負不完全是學習負擔的減少,更是追求學習效率的提高,以及激發(fā)興趣,教學生學會學習。比如小學生的識字寫字教學,過去一二年級就要求會認1600-1800字,會寫800-1000字。現(xiàn)在減少識字量,改為認識1600字,其中會寫800字。提倡“多認少寫”,
二是更加重視寫字與書法的學習。針對目前電腦化之后,寫字能力普遍下降,這次修訂特別加強了寫字教學的分量,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都有相關規(guī)定,強調(diào)“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強調(diào)書寫的規(guī)范和質量。明確寫上“在小學每天語文課都要求安排隨堂練習,天天練字”。
三是閱讀教學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強調(diào)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尊重學生閱讀的感受,老師應加強指導,但不應當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與思考。“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要求9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
課標提倡盡可能在語文課和學生的“語文生活”之間疏通一條通道,那肯定會加倍引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起讀書的習慣。應當看到現(xiàn)在的應試教育是扼殺興趣的,學生除了課本和教輔,再沒有興趣讀書,這是可悲的。語文課改一定要高度重視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重視并能多少進入學生的語文生活。
四是寫作教學。目前有不少學校搞“提前量”,小學一二年級就布置寫作文,是不合適的。課標修訂一二年級定位為“寫話”,三年級開始是“習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強調(diào)作文教學一定要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現(xiàn)在作文教學那種完全面向考試,只教套題作文、餡餅作文、宿構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長假大空的文風,助長文藝腔,對學生的人格成長也是有很強的負面作用的。所以這次課標修訂特別注意引導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寫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寫作教學中應重新強調(diào)語言運用的評價,對有新意的表達多加鼓勵,但不要過分追求“文筆”。“文筆”不是寫作教學的第一要義。語文教學包括作文教學主要培養(yǎng)表達能力,特別是書面表達能力,能寫通順、清晰的文字,這是最主要的。不把“文筆”當?shù)谝灰x,力戒“文藝腔”
3、四點建議
在新課標的實施中,針對語文教學,向老師們提出四點建議:
第一,尊重語文教學規(guī)律,注意教學“梯度”,力求每課一得。語文課是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需要不斷模仿、練習、日積月累,逐步培養(yǎng)語感,這個過程比較漫長。語文教學基本規(guī)律之一,就是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所以要講梯度。每一學段、年級,甚至一個學期的前、中、后期,課文、知識點和練習的安排,都依照深淺程度形成一條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線索。但現(xiàn)在的實際情況,是這條線索不清晰,梯度被打亂了。高一就開始瞄準高考,哪還有什么梯度?
第二,課堂教學別太瑣碎,別太技術化,要多默讀,多涵泳。現(xiàn)在的偏向是教師講得多,討論對話多,留給學生讀的機會不多,“讀”被擠壓了。還有,就是講課太瑣碎,美文鑒賞變成冷冰冰的技術性分析,甚至淪為考試技巧應對。本來語文閱讀是一種美好的享受,現(xiàn)在變成了苦差事。可以說,沒有默讀和細讀,沒有涵泳,也就沒有成功的語文課。
第三,鼓勵學生多讀書,可以讀“閑書”。即使從“功利”角度考慮,讓我們的語文課有些活力,學生考得好,又不至于失去學習興趣,那我們也必須想辦法“平衡”一下,讓學生多一點自主選擇讀書的機會。
第四,寫作教學盡量避免“兩不”:不把“文筆”當做第一要義,不教或者少教“宿構作文”。為了準備中考和高考作文,往往就教學生如何把文字寫得漂亮,去吸引閱卷教師的“眼球”。這做法影響到整個語文教學,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作文課都往抒情、修辭、文學的方面走。于是那種缺少思想內(nèi)涵與智性分析,動不動就用典、堆砌詞藻、宣泄人生感慨的寫法,在中小學生作文中很多見。我把這種文風叫做“文藝腔”。
所謂“文藝腔”有這么幾個共同點:多用排比、比喻;喜歡洋洋灑灑列數(shù)古今人物典故名言,顯示有“文化底蘊”;堆砌詞藻,走華麗的路子,大話空話多,炫耀文筆,很少是樸實、清晰、親切的一路;預設開頭結尾,彼此雷同。
寫作教學的確有很多困難,但這畢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面,不是無所作為的,只要加大投入,細水長流,就一定會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