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金寨張氏之家譜,猶徜徉歷史之河。張氏家譜,正統有序,發之有典,續之有故,家族之精氣神,灌注其間,敷陳家族數百年演繹,其婉轉曲折、可圈可點之處,足可供張氏后裔感佩與敬仰。若以史家眼光研判張氏族譜,撫頁之處,莫不見“史書”般之莊嚴凝重;而若放飛想象,其字里行間,亦蘊含“說書”般波瀾壯闊之氣象,大譜無言,卻擲地有聲,其味若飴,其意高遠,令人遐思萬千。
記史筆不曲,言志心不懈,張氏族譜可謂切中肯綮。族譜重修,遠離流俗,堅持己見,固守傳統,此為修譜起始之立意也;據實摹繪,實事求是,不為溢美而“貼金”,不為貶損而“潑墨”,使得張氏宗譜史料功能據以深固也。縱觀張氏族譜,洋洋七卷,紙上煙云,莫不氤氳出當時當世家國風云之圖景。一沙一世界,一姓一頁史。族氏之凝聚,乃歷史之折射。金寨張氏,流脈淵源,由一涓之細流,至今日之蔚為大觀,其立根所在,在其奮強之心與維系之力。家族繁衍,非有“抱團”之堅強信念,不能根深葉茂;流離與失落,動蕩與變遷,未使族人渙散如沙,蓋因家族“榮譽”之使然也;張氏族譜,所記所錄,無非如此,因此,其既是個人血脈流轉沿襲之敘,亦為一個家族的“生存史”之錄,孰可作為微縮之歷史“標本”,供人研讀。若剔除狹隘與貶義之成分,“抱團”與“榮譽”之念,由家族倫理上升為社會信仰,其意義之框界將延于何處?此乃張氏族譜所予當下的一個精妙的回味!
修譜之為,乃“尋根”之舉。根之所系,在于“傳統”薪火相傳。因之,此番張氏族人重修宗譜,不僅是對過往之緬懷與銘記,亦是對“傳統”的檢視與重塑過程。匡正謬誤,厘清含糊,乃修譜“字面”之功,而其間族人無分男女長幼,油然而發對于“傳統”的禮敬與呵護,才是修譜居功至偉之處,最為值得嘉許。睥睨當今,數祖忘典,嘲弄傳統,幾近泛濫,此勢若不扭轉,則棟梁之脊,岌岌可危矣。因此,修譜非一戶一族之事,若能發一端而眾仿,群起效尤,鏤刻傳統印跡,則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傳統式微之勢,定可挽救也。“傳統”不復,則根枯苗竭;“傳統”振興,其光大則若之火炬,猶能普照蕓蕓空虛之心——此乃張氏修譜客觀呈現之現實意義所在。
張氏修譜,卷帙浩繁,工程浩大;族中眾人,力盡全力,終使譜續而成。而新家譜難得可貴之處,在于女子亦能入之,乃與時俱進之舉,此等不懷偏見與歧視之胸襟,尤為人稱道。家譜新成,喜甚幸甚。張氏后輩之旭者,囑我作文,欣然承允。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