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絕”“畫絕”“壺絕”被稱作子冶三絕壺,格調高雅,氣韻動人,為壺藝收藏界之重寶。據《清代畫史增編》記載:“瞿應邵……上海明經,性古雅,能鑒別金石文字,畫宗南而用筆放逸,又畫竹功力最深,尤精篆刻……”
月壺
題畫詩
子冶尤愛紫砂,常聘當時制壺名家楊彭年、申錫為其造壺并邀好友鄧奎(字:符生),在宜興監造,自刻銘文或繪竹、刻梅花,時稱“子冶三絕壺”。
紫砂陶始于宋,隨著飲茶方式的轉變和文人的參與,紫砂壺由日用大壺轉變為把玩小壺。據統計明中晚期以后,以各種方式參與到紫砂壺設計制作的文人約有九十多人。
子冶尤愛紫砂壺,也是為紫砂壺留下濃墨重彩人物之一,繼陳曼聲之后,將紫砂文人氣息推向了一個高峰。
茶熟香溫
四絕壺的稱呼,源自“2012年中國嘉德拍賣”翦淞閣|文房寶玩:清 申錫制 瞿子冶銘 顧景舟配蓋石瓢壺。此件石瓢壺由申錫(清道光咸豐年間制陶名藝人)制壺,有其陽刻篆書印款:『申錫』、『茶熟香溫』;瞿子冶題壺:壺身有瞿子冶楷書刻銘款識,陽刻篆書:『竹里煎起茶煙 老冶』并刻畫竹;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1915-1996,浙江宜興川埠人)大師為其配蓋:在壺蓋內側有:『壬申(1992)仲夏為子冶壺配蓋』,楷書刻銘、『景舟』。
此壺之所以成為罕見的‘四絕壺’,系因原來的壺蓋佚失,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遂請陶藝名家顧景舟為之重新配蓋。然而紫砂界流傳一句話:‘寧做三把壺,不配一個蓋。’因為紫砂燒制的過程中變量甚多:隨著每次紫砂泥料的調配,呈現出來的色相有所不同,加上泥坯燒成后的收縮率、窯溫和燒法等也會造成變化。而配蓋必須根據原壺的品相、色相與賦意等元素加以調節,配出原壺的泥、款、功,并體現出原作的形、神、氣,此實非易事。
遂有配蓋還不如重新制作新壺之感嘆。然而,這個配蓋的選擇當初雖屬無奈,卻無意間配成了一個‘四絕壺’,因為此壺可說系清代至民國的三位巨匠、制壺大師,包括申錫、瞿子冶與顧景舟等三人,跨越時空合作的作品,可說是文人壺藝史的縮影,世間已絕無僅有。
紫砂中華
專注紫砂實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