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今古學”
李源澄
學衡·經學通論鏈接
李源澄:說“今古學”
所謂今古學者,今學則十四博士之說,古學則《左氏春秋》、《周官》、《毛詩》、《古文尚書》也。《漢書·劉歆傳》云:及歆親近,欲建立《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皆列于學官,哀帝令歆與五經博士講論其義,諸儒博士或不肯置對,歆因移書太師博士責讓之,劉歆移書讓博士抑此三學,以《尚書》為備,謂左氏不傳《春秋》。
又曰:“今圣上德通圣明,繼統揚業,亦閔文學錯亂,學士若茲,雖昭其情,猶依違謙讓,樂與士君子同之。故下明詔,試《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銜命,將以輔弱扶微,與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廢遺。
今則不然,深閉固距,而不肯試,猥以不誦絕之,欲以杜塞余道,絕滅微學。夫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此乃眾庶之所為耳,非所望士君子也。且此數家之事,皆先帝所親論,今上所考視,其為先秦舊書,皆有征驗,外內相應,豈茍而已哉!”其意不過欲扶掖微學,非與今學異也。
及已拒于博士,乃憤而創立與博士相反之古學,當歆移書太常,尚未及《周官》也,王莽居攝,乃立《周官》,賈《疏·序》謂《周官》始出,唯歆獨識,其年尚幼,務在廣博觀覽,未年始知為周公致太平之跡,明歆晚年始專據《周官》以與今學為難。
《周官》之于《禮經》,《左氏》之于《春秋》,非如《易》之有費氏古文,《書》之有孔氏古文也,其為先秦舊書,雖有征驗,而非漢初諸師所傳,非西漢人所謂經學。
博士于《逸禮》、《逸書》尚拒之,何況于《周官》、《左氏》乎?《河間獻王傳》云:獻王所得書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立《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是所謂古文學若《毛詩》、《左氏》、《周官》者并在河間也。然漢人經學重師說,當時于《毛詩》之外則無解說,《劉歆傳》謂《左氏》多古字、古言,學者傳其訓詁,及歆引《傳》解經,轉相發明,而章句義理備焉,此杜預所謂劉子駿創通大義者也。漢世言《左氏》本于賈護、劉歆,其后陳元、賈逵、服虔繼之,而《左氏》以興,然脫離《公》、《穀》而獨立,則杜預也。劉歆尊立《周官》,杜子春從歆受業,發疑正讀,鄭興、鄭眾、賈逵、馬融繼之,而《周官》以興。斯二學者,與今學迥異,《周官》與《左氏》亦不能相通,與《費易》、《逸禮》、《逸書》、《毛詩》更無與也。
《古文尚書》學之異于《今文尚書》學始于西漢末年,吾前已言之,《逸禮》本無傳人,可以不論。(劉歆初欲立《逸禮》,及既得《周官》,于《逸禮》則不重視。)《費易》自為說解始于馬融,荀悅謂馬融始生異說是也。
毛公所傳之《詩》,其經文無異于三家,特《序》多六亡篇,故《藝文志》惟有《毛詩故訓傳》而無經文明其同也。《毛詩》既非古文,亦無所謂古學,以不立博士,遂與諸不立博士之舊籍同科耳。
經學之成為經學,本由漢初諸大儒以其思想托諸經文而成經說,其治學之態度,不專為注釋經文,古文諸師皆后起,主于訓釋文字,無西漢所謂微文大義,廖先生謂今學為哲學,古學為史學是也。
其言制度,則今文師說主《王制》,古文師說主《周官》,廖先生以《王制》統今學,《周官》統古學是也(此皆就經而言),然古經之異于今經以《周官》、《左氏》為著,其經文本在博士所傳之外,為古史上有待解決之難題,言今古學,僅能說明漢代經學之歷史,而非所論于諸經之本原也。
選自李源澄:《經學通論·論今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