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宗喀巴留宿此地,夢到了羅漢等佛界天尊現身,十六歲的小沙彌醒來,預言這個后來被稱為昌都的地方——將是弘揚佛法的福田寶地,說完揚長而去,奔了拉薩。
60多年后,明朝已進入第六代皇帝朱祁鎮時代,已成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的一代宗師宗喀巴也早已離世,他的那個福田寶地的預言似乎也已被時光所湮沒。然而,宗喀巴的一位名叫西饒桑布的弟子卻似乎為這個預言而生,一切自有我等凡人難以猜度的因果。公元1437年,西饒桑布獨自從拉薩按師傅當年的路線回返,又來到了兩水交匯處,他在一座山洞里閉關修行,心無旁騖。其實這里也是西饒桑布的出生地,聽說他回到家鄉,便有當地頭人和百姓請他建寺禮佛。神諭和大師的預言以一種民間的方式自然而然地變為現實訴求。
建一座寺廟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就得征地拆遷,然后是資金籌措,就算是現在的政府行為,也相當麻煩。西饒桑布是個有信仰有智慧的人,既矢志不渝,也有辦法,他先看準了一個當地有資產和權勢的千戶長,去他家講經化緣,苦口婆心做思想工作,該千戶長被說得善念彌漫,捐出自家的草場,一花引來百花開,隨后大家是自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當然,那一帶有很深厚的藏傳佛教基礎是主要原因,工程順利上馬,歷時8年,在昌都馬拉山建成一座寺廟,寺內主供未來佛強巴佛(即彌勒佛)得名強巴林寺,隨后歷代增修擴建,成為一個蔚為壯觀的建筑群。
一座建筑其實也是一個生命體,一旦誕生,就會有自己的生命軌跡,有的中途夭折,有的逐漸老化頹敗,也有的日久彌新,鶴發童顏,建筑跟人一樣,有生老病死,有險惡坎坷,也有風光無限。就看長相,有的巍峨高大、有的端莊肅穆、有的眉清目秀、有的淳樸善良,千姿百態不一而足。很多建筑活得比人長久,事實上它們已經是人的生命的一種延續,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標識。
強巴林寺就是一座已經活了600多年的建筑,而且現在看起來依然充滿活力。
建筑的靈魂當然是人和文化,有些歸于建造者,有些歸于傳承者,強巴林寺的活力源于藏傳佛教文化的興盛。
雖然起了探秘的題目,其實對于我等凡夫俗子,就算秘籍和珍寶擺在面前,也可能有眼無珠,那些排場和經語就算看了聽了也難解其妙,探什么密呀,主要是擺正姿態,體驗一個探訪的過程,如同霧里看花,那些我們不明白的事物,那些我們未知的世界,朦朧中透著神秘,是另一種值得尊重的存在。
強巴林寺被稱為藏東第一名寺,也是藏東住寺僧人最多的寺廟之一,高峰時達5000多人,人多事多,自然熱鬧,進去細瞧他們每天的工作,場面壯觀,氣氛濃郁,與我們俗界多有不同,賣菜吆喝再多遍,那也是市井之聲,誦經
每日相似,那卻是高深法理,當然他們也吃喝,不過從上午到中午,飲茶吃飯都在蒲團上,不亂陣腳,不耽誤誦經,千萬別說他們悠閑,時間抓得緊著呢。
走馬觀花拍了一些圖片,先看看強巴林寺僧人們的基本工作狀態,后續我將再介紹他們的日常生活情境。
補充介紹一下西藏昌都,雜曲河與昂曲河匯聚后稱為瀾滄江,昌都市區就屹立在這個江河匯聚處,背靠橫斷山脈,面對大河奔流,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好地方。從拉薩到昌都走靈芝方向大約1100公里,從成都到昌都走川藏南線或北線都差不多1500公里,不通火車,但有機場,距市區170公里,航班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