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核氣中醫辯癥分型治療!
梅核氣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其疾病本病機為痰氣交阻,凝結于咽喉部所致。梅核類似現代醫學咽部神經官能癥,或稱咽癔癥、癔球或咽異感癥,如有梅核塞咽部,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故名。其臨床特點“咽喉中有物不能吞吐,如毛刺,如絮(棉花樣),如梅核。現代醫學稱此病為咽喉神經感官能癥。此病病程長,多見于女性。
《仁齋指方》描述本病云:“七情氣郁,結成痰,隨氣結聚,堅大如塊,在心腹中或塞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咽部異常感覺,如痰黏感、蟻行感、灼熱感、梗阻感、異物感等。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病理為七情郁結,肝失條達,致氣機不和,氣血失調肝氣橫逆犯脾,脾失健運,痰濕內生,痰氣交結上逆,郁結于胸隔之上,如梅核咽塞,肉塊梗喉,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若久郁化火傷陰,則可以出現陰虛火旺之癥,氣為血之帥,氣滯不行,血行不暢,又可致瘀,所以從病勢,影響的臟腑多見脾胃,致病的因素素不獨為痰,還可挾火,兼瘀,故辯癥分型治療,馭繁為簡,療效滿意。
辯癥治療法:
1、痰氣互結證:咽中異物感,咽之不下、吐之不出,時作噯氣、呃逆、惡心、泛泛欲吐,胸脘脹滿。舌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理氣化痰,降氣和胃。推薦方藥:厚樸、紫蘇、半夏、茯苓、生姜、香附、佛手片、蒼術、竹茹、瓜蔞、黃連等。
2、肝郁氣滯證:咽中梗阻感,噯氣頻頻,或作呃逆,脅下脹悶,噯氣后稍舒。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解郁利咽。推薦方藥:當歸、白芍、柴胡、薄荷、香附、茯苓、半夏、陳皮、郁金、綠萼梅、蘇梗、生姜、烏藥、牡丹皮、梔子等。
3、心脾兩虛證:咽中異物感,不思飲食,口中無味,面白神疲,少氣懶言,或時時悲傷欲哭,夜寐不實,易驚醒或惶恐不安,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弱。 治法:益氣健脾,養血安神。推薦方藥:黨參、龍眼肉、黃芪、升麻、柴胡、木香、炙甘草、陳皮、生姜、大棗、白術、浮小麥等。
4、肺胃陰虛證:咽部干癢,咽干,口渴喜冷飲,咽中有堵塞感,手足心熱,面色潮紅,可有頭暈,耳鳴,口苦,小便黃。舌質紅無苔或少苔,脈細弱或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理氣利咽。推薦方藥:北沙參、玉竹、麥冬、天花粉、扁豆、桑葉、生甘草、女貞子、墨旱蓮、百合、枸杞等。
5、肝郁失音證候:咽喉梗塞,部位不定;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時有時無,時輕時重,常隨情志變化而變化,抑郁愈甚,癥狀愈重;亦有因情緒激動后聲音突然嘶啞;或語音全無,短數小時,長者可數日不愈,但咳嗽、啼哭時卻發聲正常。咽喉檢查均無異常。常伴有情志不舒,多疑善慮,少言寡歡,胸悶脅痛,失眠心悸,月經不調等。舌淡紅苔薄,脈弦細。
治法:疏肝解郁行氣,暢喉開音。
推薦方藥:方藥:訶子肉、桔梗、甘草、郁金、香附、木蝴蝶。苔膩夾痰濕者,加薏苡仁、澤瀉、車前草。
健康指導
1.生活起居:食飲有節、起居有常、勞逸結合。
2.飲食調理:飲食宜清淡,忌肥甘厚膩、辛辣溫熱之品。3.情志調攝:保持心情舒暢,避免一切誘發因素,學會自我調節情緒,保持情緒穩定,多進行戶外活動和社交活動,以分散注意力、減少憂思,注意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培養樂觀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