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有時候簡稱麻杏石甘湯。
外感風寒,邪熱壅肺證。
它的病機來看,治療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全面的說是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到目前古今運用上有一定的差別,但總體全面看是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我們現在使用,邪熱壅肺是主要的了。所以主證現在為肺熱咳喘,是主證。原來這個方出在《傷寒論》,它是用于外傷寒邪,由表入里,由太陽到陽明,由表入里過程當中,要化熱,邪正斗爭化熱,就造成了傷寒由表入里,由太陽到陽明,這種郁而化熱,導致邪熱壅肺。
從溫病來講,也用麻杏石甘湯,溫病的原因,溫熱病邪侵犯,它由衛分到氣分也是由表入里,也可以郁而化熱,形成邪熱壅肺,但這時候表邪未盡,就是說在這樣一個階段,邪熱壅肺已經形成了,但是病邪沒有完全入里,表邪,表證的尾巴還有,所以叫未盡。應該說不重。但運用這個方要針對表邪,有沒有,有多少,還是要靈活運用的。
麻杏石甘湯雖然出在《傷寒論》,但實際上傷寒學派,溫病學派都使用。不管是寒邪,還是溫邪侵犯人體,最后由表入里,殊途同歸,都可以導致邪熱壅肺。當然來的,起源的這個傷寒,寒邪也好,溫邪也好,它們程度和后來的病情影響,變化速度,可以有一定的區別。但從這種基本病機的形成,都是殊途同歸,由表入里的,郁而化熱,造成以內熱為主了。兼有表證。
但整方的用藥呢,因為表里同治,所以辛散、寒涼清里相結合,辛和涼,辛涼透表,意義是麻黃是辛散,石膏是寒涼,相結合辛涼,同時從病機,完整病機是表里同病,還是外寒內熱,盡管以內熱為主,所以還是辛和涼的結合。所以把它歸在辛涼解表劑里面。這種分類方法,不同的教材,參考書也不一樣,有些按五臟分類,你比如成都中醫藥大學八十年代使用的自編教材,中醫治法與方劑里,就清肺熱,都清里為主,就是清里,病機就是邪熱壅肺。這是強調了肺熱那個方面。二版以后的教材,基本上放在辛涼解表里。但是要明白有表證沒表證,都能用。不是說一定要有傷寒由表入里,由表這個過程。溫熱病邪由衛分到氣分的過程。都是表里同病,這個運用當中不一定。但是從這個證的形成,這兩種可能最后都是郁而化熱,形成邪熱壅肺了。
表邪未盡 | 邪熱壅肺 |
脈浮數 | 身熱不解,咳逆氣急,甚則鼻煽,口渴 |
動態癥狀 | |
有汗或無汗,苔薄白或黃 |
所以它最后內熱形成了,表邪未盡,是這樣一個特點。表邪未盡,可以看得出浮脈,總體上以里熱為主,所以脈數。所以脈浮數。邪熱壅肺是這個方證的主要臨床表現,身熱不解,發熱明顯,甚至于有的發熱較重。咳逆氣急咳喘,咳喘嚴重的甚則鼻煽,鼻翼煽動,熱邪傷津產生口渴,所以表里同病,突出在里熱和肺熱。當然由于表可以有表邪未盡,里呢邪熱肺壅形成,這里有個動態癥狀,反應出由表入里不同的階段一些標志。有汗階段是入里了,無汗表還明顯,或者是表寒很清楚,很顯著。有汗呢,汗越多就入里程度越重。熱邪迫津外泄了。苔薄白或黃苔,有反映了邪在表的程度,和入里的程度。這做為一種動態癥狀。
辛涼疏表,清肺平喘。
清肺平喘,這個方是以此為主的。辛涼疏表是指的表證還比較明顯的階段,因為這個方有一點,就是說,現在我們很多學生,臨床看到的和教材上講的,表邪未盡邪熱壅肺,臨床看到用這方,大多數是不考慮表證,表證很不明顯,肺熱很高了。所以這個一定要了解實際運用當中,辛涼疏表當中,解表方面占的成份呢,重視程度越來越少。主要是清肺平喘是它特點。
這個方麻杏石甘四個藥,簡單很簡單,主要是掌握它的相互之間的組合關系。反映出了對后世很有指導意愿的基本組合。很多基本組合、基本配伍技巧。君藥,不同教材提法不同,五版教材麻黃為君,六版教材麻黃和石膏聯合為君。我認為麻黃和石膏聯合為君比較恰當。因為六版時候解表劑也是我在起草,因為考慮到如果以麻黃為君,清肺平喘為主,石膏是很重要的,用量也最大。所以多用于肺熱咳喘為主證,所以這兩個聯合,麻黃之辛,石膏之寒,體現既合作,辛涼,有表邪可以透表,有可以清肺熱,宣肺氣。所以麻黃在這里疏散表邪有散的力量,同時宣肺平喘,石膏清熱生津,解肌透邪,透熱。石膏有散熱、透熱作用。同時清肺熱,有能生津。生津是跟甘草相配了。杏仁,是降逆肺氣,平喘咳的。這是多次碰到的。甘草既能益氣和中,保護胃氣,不受大劑量的石膏影響。避免石膏寒涼傷胃。又能調和寒熱,調和宣降,說它調和于寒溫宣降之中了,調和諸藥。這是分別討論它們一個關系。
這方里雖然四個藥,基礎配伍的關系很多,首先石膏麻黃相配,既有相輔相成,又有相制相成。原方石膏麻黃用量比例是二比一。相輔相成指的它是分工,一個宣肺散表,一個清熱(就是解肌透熱),而麻黃又能宣肺,有表邪那透表,這是相輔相成。相制相成,麻黃得到石膏使全方不至于過分溫散,不會散之太過了。得到石膏也可以不會助熱,石膏得到麻黃不會過份涼遏,涼遏氣機,這是它相制相成。這種配伍在前面大青龍湯已經出現。麻黃二石膏一這種配伍。這里呢麻黃一石膏二,所以清宣當中以清為主。大青龍湯里又有清宣,又有散表,但是以散表實,治療風寒表實為主。
麻黃杏仁相配,很多方里遇到了,基礎方代表是三拗湯,這里也包括麻、甘、杏。一宣一降也反映一個基本組合。
石膏杏仁相配,何時常用它呢?肺熱的咳喘當中,一清一肅,一清一降,清肅肺氣,熱證的咳喘,肺熱咳喘常用了。石膏甘草相配,說它甘寒生津,所以后來對石膏的功用,認為也能夠清熱生津。石膏是一個礦物藥,弄得出什么津液來呢?實際上是一種間接生津。人體津液的生化是在胃,飲入于胃嘛,胃為水榖之海,胃中,肺胃有熱,傷津很快,石膏清胃熱,可以保護津液,保護胃化生津液這個功能。所以這是一種間接生津。歷來就把這個作用,從臨床反映出來的結果,歸納到石膏上。說它既能清熱,又能生津。這是怎么理解石膏生津。石膏甘草同用,能夠既養胃氣,又能幫助胃恢復功能化生津液。這個都是后世常用的一種基本組合了。
麻杏石甘湯與麻黃湯比較共同的藥物,相當于一個三拗湯,但不能說它是三拗湯基礎方加味,或麻杏石甘湯是麻黃湯的一種隨證加減方,不能這樣講。因為兩個方的主證變化了,側重點變化了,君藥變化了。麻杏石甘湯是麻黃石膏聯合為君,跟麻黃為君不一樣。從臨床使用的基本根據來講,麻黃湯是以比較典型的外感風寒表實證為使用的基本根據的,而且它的系列方劑,大青龍湯,三拗湯,華蓋散這一系列的,都是以基礎的外感風寒表實證為根據,其他方面側重不同。隨證加減組成一個方子。
而這麻杏石甘湯,臨床使用的基本依據,以發熱咳喘為主。既使沒有表證,它也可以用的。所以它不是以外感風寒表實為使用基本依據的。這兩個方的比較,就不能看它做為一個方是另一個方的隨證加減方一樣。盡管就一味藥之差,它是一種另組新方。而且就拿像麻黃這樣的藥,在這兩個方里的作用,側重點也不同。在麻黃湯里麻黃是以發散風寒為它的主要功效發揮方向的,在麻杏石甘湯里,和石膏聯用之后,用量是一比二,石膏二,麻黃一,這個方整方來看,清肺衛之熱,特別是肺熱,這是它的突出功效。同時麻黃在石膏的制約下以宣肺為主,那就以宣肺為主,不是以發散為主。所以麻黃使用功效發揮方向側重點也不同。這是這兩個方,主治證候,整方的功效,用藥特點上的一個區別。
麻杏石甘湯主要使用基本依據是:發熱咳喘,苔薄黃,脈數。這里注意這苔薄黃,它不是強調黃而厚,或者黃膩,反映了以咳喘為主,痰的因素不是使用這個方的基本根據。一般來講,如果痰多,咳喘痰多,黃痰,甚至于難以咳出,像這個方,它清化痰熱,作用非常小,既使有石膏和麻黃同用,一清一肅,但清化痰熱還必須要配其他的藥,或者另擇新方。在使用當中有汗,或無汗這兩種階段,調整方中的藥量,有汗無汗都可以用。歷史上對這個討論當中也爭議過,張仲景說麻杏石甘湯的主治,〝汗出而喘,無大熱者″,柯[音勻]伯(傷寒大家)說,這是印書印錯了,應該是〝不汗出而喘,大熱者″,當然這也是他一個看法,所以究竟有汗沒汗,歷來討論爭論也挺多,應該說無汗階段是表證還明顯的階段,外邪在入里化熱,形成痰熱壅肺的過程當中,表現還比較明顯地存在,這個時候呢,寒邪束表可以無汗,隨著入里,內熱迫津外泄,造成有汗。隨著發熱的升高,汗還可以較多,盡管由于多少有點外邪情況下,可以汗出不暢,或者內熱阻滯氣機,在迫津外泄的過程當中,也有這種雖然汗出,身體不舒服,汗出不暢,有這個特點,所以辨證要點涉及到運用的一般情況了。那么有汗無汗根據肺熱的程度多少,調整麻黃石膏的用量比例。同時現代使用,應該說是多數情況下,不是以有沒有表證做為依據,以發熱咳喘做為主要依據。因為一些方子經過傷寒到現代,一千八百年運用,大家習慣了,運用它的側重點上可以有發展有變化。
在使用當中,當然這個風寒咳嗽,從整體的證候來說,風寒比較突出。熱像不明顯這個方是不適合的,因為石膏量大。另一方面,痰熱明顯的,甚至痰熱多的,這個方都不適合。
麻杏石甘湯應該看做是一種基礎方,它反應出一種基本的治法。一宣一清一降。所以雖然四個藥,體現了很多基礎的組合,所以運用當中很多要進行加味。
這是常用隨證加減的一些方法。
組成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姜3兩,大棗15枚,甘草2兩。
功用
發汗利水
主治
風水挾熱證,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
本方現代可用于治療急性腎炎、流行性出血熱(發作期)、腎孟腎炎初期、慢性腎炎急性發作、不明原因之水腫、過敏性皮膚病等屬上述證機者
主治和麻杏石甘湯相差還挺大,一個是肺熱咳喘,一個治療風水,風水發生,或者發作,都和一定外邪有關,但他這個風水挾熱。從病機來說,都和肺氣失于宣降有關,肺氣失于宣降,水道不通,泛濫體表,這是風水證。而麻杏石甘湯,它是屬于肺失肅降而上逆,肺熱咳喘證。所以在這個里面,就體會這個兩方麻黃石膏用量,主要了解麻黃石膏用量。
麻黃石膏用量,越婢湯和麻杏石甘湯不同。越婢湯六兩和八兩的差別,四分之三。麻杏石甘湯一比二。麻黃只有石膏量二分之一。前面大青龍湯,往往麻黃是石膏的兩倍。所以這三種搭配,比較完整反應出來麻黃石膏相配不同比例之后,麻黃主要作用的方向,這個附方的意義主要在這此。因為在
①大青龍湯里,麻黃的主要方面仍然是散邪,發散風寒,風寒之邪,治療風寒表實證。
②麻杏石甘湯里,麻黃宣肺平喘,但整個方它是以清熱為主的。
③這方里麻黃仍然有宣肺作用。宣肺目的應該說宣肺力量比麻杏石甘湯大。因為他宣肺要暢通水道,宣降相應,宣肺以后暢通水道,同時兼有一定的疏散外來風邪作用。全方雖然偏溫,但利用它宣肺力量大,能夠暢通水道,治療水腫,治療風水證。由于風水挾熱,整個證偏熱,所以麻黃石膏相配,石膏量偏大。還是這種基本結構。
麻黃石膏用量比例
方 | 麻黃石膏用量比例 | 主要功效 |
大青龍湯 | 2:1 | 麻黃主要是散邪(風寒) |
越婢湯 | 3:4 | 宣肺力大,全方治風水為主 |
麻杏石甘湯 | 1:2 | 麻黃宣肺平喘,全方清熱為主 |
一般麻黃石膏相配從三個方用量比例來體會它,大青龍湯,麻杏石甘湯,越婢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