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證要點
本病辨證首分虛實。虛證,多屬陰血不足,心失所養,臨床特點為體質瘦弱,面色無華,神疲懶言,心悸健忘。實證為邪熱擾心,臨床特點為心煩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次辨病位,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的失養或不安,神不守舍而不寐,且與肝、膽、脾、胃、腎相關。如急躁易怒而不寐,多為肝火內擾;脘悶苔膩而不寐,多為胃腑宿食,痰熱內盛;心煩心悸,頭暈健忘而不寐,多為陰虛火旺,心腎不交;面色少華,肢倦神疲而不寐,多屬脾虛不運,心神失養;心煩不寐,觸事易驚,多屬心膽氣虛等。
二、治療原則
治療當以補虛瀉實,調整臟腑陰陽為原則。實證瀉其有余,如疏肝瀉火,清化痰熱,消導和中;虛證補其不足,如益氣養血,健脾補肝益腎。在此基礎上安神定志,如養血安神,鎮驚安神,清心安神。
三、證治分類
1.肝火擾心證
不寐多夢,甚則徹夜不眠,急躁易怒,伴頭暈頭脹,目赤耳鳴,口干而苦,不思飲食,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而數。
證機概要:肝郁化火,上擾心神。
治法:疏肝瀉火,鎮心安神。
代表方:龍膽瀉肝湯加減。本方有瀉肝膽實火,清下焦濕熱之功效,適用于肝郁化火上炎所致的不寐多夢,頭暈頭脹,目赤耳鳴,口干便秘之癥。
常用藥:龍膽草、黃芩、梔子清肝瀉火;澤瀉、車前子清利濕熱;當歸、生地滋陰養血;柴胡疏暢肝膽之氣;甘草和中;生龍骨、生牡蠣、靈磁石鎮心安神。
胸悶脅脹,善太息者,加香附、郁金、佛手、綠萼梅以疏肝解郁;若頭暈目眩,頭痛欲裂,不寐躁怒,大便秘結者,可用當歸龍薈丸。
2.痰熱擾心證
心煩不寐,胸悶脘痞,泛惡暖氣,伴口苦,頭重,目眩,舌偏紅,苔黃膩,脈滑數。
證機概要:濕食生痰,郁痰生熱,擾動心神。
治法:清化痰熱,和中安神。
代表方:黃連溫膽湯加減。本方清心降火,化痰安中,適用于痰熱擾心,見虛煩不寧,不寐多夢等癥狀者。
常用藥:半夏、陳皮、茯苓、枳實健脾化痰,理氣和胃;黃連、竹茹清心降火化痰;龍齒、珍珠母、磁石鎮驚安神。
不寐伴胸悶暖氣,脘腹脹滿,大便不爽,苔膩脈滑,加用半夏秫米湯和胃健脾,交通陰陽,和胃降氣;若飲食停滯,胃中不和,噯腐吞酸,脘腹脹痛,再加神曲、焦山楂、萊菔子以消導和中。
3.心脾兩虛證
不易入睡,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頭暈目眩,四肢倦怠,腹脹便溏,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證機概要:脾虛血虧,心神失養,神不安舍。
治法: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代表方:歸脾湯加減。本方益氣補血,健脾養心,適用于不寐健忘,心悸怔忡,面黃食少等心脾兩虛證。
常用藥:人參、白術、甘草益氣健脾;當歸、黃芪補氣生血;遠志、酸棗仁、茯神、龍眼肉補心益脾安神;木香行氣舒脾。
心血不足較甚者,加熟地、芍藥、阿膠以養心血;不寐較重者,加五味子、夜交藤、合歡皮、柏子仁養心安神,或加生龍骨、生牡蠣、琥珀末以鎮靜安神;兼見脘悶納呆,苔膩,重用白術,加蒼術、半夏、陳皮、茯苓、厚樸以健脾燥濕,理氣化痰。若產后虛煩不寐,或老人夜寐早醒而無虛煩者,多屬氣血不足,亦可用本方。
4.心腎不交證
心煩不寐,入睡困難,心悸多夢,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少津,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機概要:腎水虧虛,不能上濟于心,心火熾盛,不能下交于腎。
治法:滋陰降火,交通心腎。
代表方:六味地黃丸合交泰丸加減。前方以滋補腎陰為主,用于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盜汗等腎陰不足證;后方以清心降火,引火歸原,用于心煩不寐,夢遺失精等心火偏亢證。
常用藥:熟地黃、山萸肉、山藥滋補肝腎,填精益髓;澤瀉、茯苓、丹皮健脾滲濕,清泄相火;黃連清心降火;肉桂引火歸原。
心陰不足為主者,可用天王補心丹以滋陰養血,補心安神;心煩不寐,徹夜不眠者,加朱砂、磁石、龍骨、龍齒重鎮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