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高血脂的朋友們可以看看本篇文章。
降脂方
方藥組成: 茵陳20g,山楂10g,桑寄生10g,枸杞子10g,何首烏10g,川牛膝10g,丹參20g,黃芪20g,薏米30g,干荷葉10g,決明子15g,大黃6~10g。
功 效:健脾補腎,清熱祛濕。
主 治:用于高脂血癥治療。
用 法: 水煎服,一日一劑,早晚分服,每次200毫升。
方解:方中丹參、黃芪,益氣健脾,活血消腫,改善微循環,降低血脂為君藥;枸杞子、桑寄生、何首烏、川牛膝,滋陰補腎,助君藥扶正固本為臣藥;茵陳、干荷葉、生薏米,決明子清熱除濕為佐藥;山楂、大黃消食化積,排毒降濁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活血消腫,滋陰補腎,清熱除濕,化積排毒之功。
臨床加減:脂肪肝多半患有慢性膽囊炎、慢性胃炎或慢性胰腺炎、高血壓、冠心病等多發病。因而降脂方常與膽胰合癥方、逍遙散、香砂六君子湯、平胃散、柴胡疏肝散治療;高血壓加生龍牡、鉤藤、夏枯草、石決明、珍珠母等平肝潛陽;冠心病加冠心二號,如赤芍、川芎、紅花、降香、丹參、漢三七等活血化瘀藥;慢性肝炎、肝硬化加用膈下逐瘀湯、強肝湯、降酶合劑保肝利膽;合并糖尿病加玉液湯、人參白虎湯、祝氏降糖方等均可獲得滿意療效。
患者王某,男,42歲。2009年10月10日。
主訴:間歇性右上腹部脹痛4年。既往有慢性膽囊炎病史4年。查體:右上腹部壓痛陽性,反跳痛陽性,莫菲氏征陽性,腹肌緊張,拒按,肝脾未捫及。血壓:150/90mmHg。甘油三酯:4.0mmol/L,總膽固醇5.7 mmol/L。谷丙轉氨酶152 mmol/L,總膽紅素25 mmol/L。B超提示急性膽囊炎,脂肪肝。
刻下癥:患者右上腹部脹痛伴惡心嘔吐胃內容物,腹瀉稀水樣便,口苦口干。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數。
西醫診斷: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高血壓病,高脂血癥。
中醫辨證:濕熱蘊結肝膽,氣滯血瘀。
治則:疏肝利膽,活血化瘀,降脂排濁。
方藥:膽胰合癥方(裴正學經驗方)加降脂方加減。
組方:柴胡10g,枳實10g,白芍10g,甘草6g,川芎6g,香附6g,丹參10g,木香6g,草寇6g,大黃10g(后下),黃芩10g,黃連6g,元胡10g,川楝子20g,制乳沒各6g,干姜6g,蒲公英15g,敗醬草15g,生龍、牡各15g,珍珠母30g,鉤藤15g,決明子10g,山楂10g。水煎服,一日一劑。7劑。
囑飲食宜清淡,低脂半流質飲食。西醫給予抗炎對癥、降壓治療。
二診,患者服藥后腹痛減輕,惡心嘔吐好轉,再未腹瀉,自覺乏力,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證屬肝郁脾虛,上方大黃減量6g,加白術10g、茯苓10g、炒山藥10g增強健脾祛濕之力。7劑。
三診,患者精神食納俱佳,腹痛消失,乏力好轉,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滑。證屬肝郁脾虛,痰濁瘀阻。以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湯加茵陳、薏米、決明子山楂、麥芽加減服用2月余病情痊愈,經B超復查膽囊炎消失,膽石癥好轉,血脂均下降至正常范圍。
脂肪肝患者有80%合并慢性膽囊炎、慢性胰腺炎,又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粘度均可導致代謝綜合征。常以裴正學教授膽胰合癥方疏肝和胃,清熱解毒以治標;生龍牡、珍珠母、決明子、山楂、大黃,平肝降壓,降血脂以治本。此外,配合飲食調理是治療此病的關鍵。
患者,女,50歲。2012年4月12日。
主訴:頭暈3年。患者體胖多脂。B超示脂肪肝。肝功能正常,甘油三酯4.5mmol/L,總膽固醇8.7 mmol/L。血壓:140/90mmHg。
刻下癥:頭暈胸悶,腰膝酸軟,腿困,乏力氣短。舌質紅,苔白膩,舌體胖大,舌下脈絡曲張紫滯,脈沉緩。
西醫診斷: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脂肪肝。
中醫辨證:脾腎虧虛,痰濕不運,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冠脈瘀阻。
治則:健脾補腎,化痰除濕,活血化瘀,降脂排濁。
方藥:瓜蔞薤白半夏湯,冠心二號,降脂方加減。
瓜蔞10g,薤白10g,赤芍10g,川芎10g,紅花6g,降香10g,丹參20g,黨參15g,炒白術10g,茯苓12g,甘草,陳皮6g,半夏6g,木香10g,砂仁3g,蒼術6g,厚樸6g,茵陳20g,山楂10g,桑寄生10g,枸杞子10g,何首烏10g,薏米30g。水煎服,一日一劑,服用14劑。
二診,患者服藥后血壓下降,胸悶氣短、頭暈腿困減輕。舌質紅,舌苔薄白,舌體胖大,舌下脈絡曲張紫滯,脈滑。原方加炒杜仲10g繼續服藥30余劑,血壓正常,血脂均有下降。
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癥其實質是動脈硬化,治療必須要活血化瘀為主,輔以化痰除濕,健脾補腎治療,方可標本兼治,對于防止動脈硬化、腦血栓形成及心腦血管梗塞有重要意義。【岐黃民間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