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奇異動物,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圖騰之一。傳說龍生九子,各不相同,你知道龍生九子是哪九子嗎?
龍生九子共有兩個版本:
1.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負屃、螭吻
2.赑屃、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
同時還有人把螭首、朝天吼、貔貅也列為龍子之一。
本文寫的是第一個版本(其他后文另外提到)
囚牛龍頭蛇身,性情溫順,不嗜殺不逞狠,平生愛好音樂,耳音奇好,能辨萬物聲,蹲立于琴頭。
睚眥龍首豺身,平生性格剛烈,好勇擅斗,嗜殺好斗,刻鏤于刀環、劍柄吞口,睚眥必報說的就是老二睚眥。
嘲風形似獸,平生好險又好望,象征吉祥、美觀和威嚴,常佇立于殿臺角,具有威懾妖魔、辟邪安宅的作用。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平生好鳴好吼,雖為龍子卻害怕鯨,鯨擊則吼叫。人們即把蒲牢鑄為鐘紐,敲鐘木杵制為鯨魚。
狻猊又名金猊、靈猊,為文殊菩薩的坐騎,形如獅,喜靜不喜動,愛好煙火,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
霸下又名赑屃,似龜有齒,力大無窮,平生好負重,上古時興風作浪,大禹治水時被收付,常背負石碑于宮殿中。
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平生好訟有威嚴,狴犴仗義執言,秉公而斷,常見于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
負屃身似龍,平生好文,專愛書法,與赑屃相對,常盤繞在石碑頭頂,平常在石碑兩旁的文龍就是負屃。
螭吻又名鴟尾,長得龍首魚身,能噴浪降雨,平生好東張西望,多安在屋脊兩頭,象征消災滅火的神獸。
看完龍之九子,是不是覺得每個都十分有特色呢?
接下來介紹第二個版本中的饕餮、蚣蝮、椒圖,以及部分人也列為龍子的螭首、朝天犼、貔貅。
饕餮又名狍鸮,羊身人面,虎齒人手,眼在腋下。饕餮嘴饞身懶,好吃好喝,常見于古代烹飪鼎器上,現稱之饕餮紋。
蚣蝮又名避水獸,頭長犄角像龍,身、腿、尾上都有龍鱗。蚣蝮生平好水,常放于河岸、橋頭或橋身。
椒圖形似螺蚌,性好僻靜”,忠于職守,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常出現在大門鋪首或門板上。
另外也被人們列為龍子的螭首、朝天吼、貔貅。
螭首又叫螭頭,屬于傳說中的蛟龍類,若龍而黃。常見于古代彝器﹑碑額﹑庭柱﹑殿階及印章等上面等。
朝天吼又名朝天犼、望天吼,其有守望習慣,常安置于中華望柱之上,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
貔貅又稱辟邪、天祿,龍頭馬身麟腳,形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是神話傳說中兇猛的瑞獸,風水學認為貔貅是轉禍為祥的吉瑞之獸。貔貅常作為雕刻題材,從古至今,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極度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
更多珠寶玉石知識分享、資訊傳播,歡迎關注翠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