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實始載于《神農本草經》,為蕓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變種或甜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的干燥幼果。5~6月收集自落的果實,除去雜質,自中部橫切為兩半,曬干或低溫干燥,較小的直接曬干或低溫干燥。具有破氣除痞、化痰消積的功效,近代臨床用于治療胃擴張、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等臟器下垂病證,是中醫臨床常用藥物。枳實炮制方法自漢代就有記載,隨后各代的炮制方法雖有發展和變化,但其主要方法還是一致的,其中麩炒,從古至今是主要的炮制方法,不過其他如炒黃、制炭、蜜制等法,近代仍有個別地區沿用。那枳實古今炮制方法有哪些,有什么不同,其中主要炮制方法麩炒是如何炮制的,炮制后有何作用及應用,現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古代炮制方法】
漢代有“去穰炒”(《玉函》)、制炭(《金匱》)、炙(《傷寒》)等炮制方法。梁代有去核炙(《集注》)的方法。唐代有熬制(《千金》)、炒黃(《外臺》)、制炭(《顱囟》)等法。宋代有麩炒(《圣惠方》)、面炒(《史載》)、爁(《局方》)、醋炒(《婦人》)等方法。元代有“面炒黃,切片”(《世醫》)的方法。明代有米泔浸后麩炒(《普濟方》)、蜜炙(《綱目》)、面炒、姜汁炒(《準繩》)、飯上蒸(《景岳》)、炒黑(《濟陰》)、焙制(《瑤函》)等炮制方法。清代有酒炒(《幼幼》)、麩砂(《得配》)、土炒(《叢話》)等法。
【現代炮制方法】
1、枳實: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薄片,干燥后篩去灰屑。
2、麩炒枳實:取麩皮撒入熱鍋內,用中火加熱,俟冒煙時,加入凈枳實片,不斷翻動,炒至淡黃色時取出,篩去麩皮,晾涼。枳實片每100kg用麩皮10kg。
【炮制作用】
枳實味苦、辛、酸,性溫。歸脾經、胃經。具有破氣消積,化痰散痞的功能。
1、生品枳實:較峻烈,長于破氣化痰,用于痰滯氣阻胸痹,痰飲咳喘、眩暈;近年亦用于胃下垂。
2、麩炒枳實:炒后可緩和烈性,長于消積化痞,用于食積胃脘痞滿,積滯便秘,濕熱瀉痢。
【應用選擇】
1、生用
(1)胸痹:常與瓜蔞、薤白、厚樸、桂枝同用,能通陽開結,泄滿除痞,用于痰濁內阻,胸陽不振,胸痹疼痛,心中痞滿氣逆,如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匱》);亦可單用本品研末服(《補缺肘后方》)。
(2)痰飲:常與姜半夏、制天南星、茯苓、橘皮、姜竹茹等同用,能祛痰化飲,寬胸暢膈,用于痰涎壅盛,胸膈痞塞,咳嗽氣喘,惡心納呆,頭目眩暈等。
(3)胃下垂:單用本品水煎濃縮成66%或132%濃度,飯前半小時服用;或配蓖麻子油等量,制成10%溶液用離子透入療法。
2、制用
(1)胃脘痞滿:若食積不化,證見脘腹脹痛,噯腐食臭者,常與山楂、神曲、麥芽等同用,能消食化積。若脾胃虛弱,運化無力,飲食停滯而致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可與白術同用,有健脾消痞的作用,如枳術丸(《內外傷辨惑論》)。
(2)大便秘結:常與厚樸、大黃同用,治熱結腸胃,脘腹痞滿,大便秘結,能行氣破結,瀉熱通便,如小承氣湯(《傷寒》)。若腸有燥熱,大便秘結,腹脹或痛,則常與麻子仁、大黃、杏仁、厚樸等同用,如麻子仁丸(《傷寒》)。
(3)濕熱瀉痢:常與黃連(姜水炙)、大黃(煨)、六神曲(炒焦)、澤瀉(炒)等同用,治濕熱積滯,泄瀉下痢,里急后重,胸滿腹痛,有清熱祛濕,消積化滯的作用,如枳實導滯丸(《中藥成藥制藥手冊》)。
枳實從漢代就開始有炮制記載,以后各代的炮制方法雖有發展和變化,但其主要方法還是一致的。特別是麩炒,至今仍為主要的炮制方法,其他如炒黃、制炭、蜜制等法,近代仍有個別地區沿用。此外,古代炮制方法中的醋制、蜜制、酒制也有研究的價值,對緩和枳實的烈性,減少對胃腸的刺激作用可能會有一定的效果;從中醫的角度看,它們之間的藥效也可能有一定的差異。
枳實與枳殼性味、功用基本相同,成分、藥理作用也基本上一致。但枳殼藥力較緩和,體弱者一般用枳殼不用枳實;枳實作用較峻烈,適于體質較強健者。枳殼擅長行氣寬中,枳實消食破積力強。總的來說,枳殼比枳實用途更廣泛。鑒于枳實作用較猛烈,對胃腸的刺激性較強,臨床上除治胸痹用生品取其化痰消痞之力強而外,其他方面仍多制用。如用于痰涎壅盛的病人,若患者體質尚好,氣逆痰壅的現象較突出,可用生品;若病人體質較差,則枳實仍以制用為宜。導痰湯是降氣祛痰力較強的方劑,原方中的枳實仍要求麩炒。總之,生枳實與制枳實的應用原則與枳殼相同,若用之不當,容易損傷正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