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有句廣為人知的話,“難得糊涂”。
有些人做事,事事皆糊涂:干工作沒規劃、遇困難沒主見、做學問不求甚解,糊里糊涂得過,沒心沒肺得活。若被批評幾句,就搬出“難得糊涂”作擋箭牌。
這種人就是誤解了“難得糊涂”的真正含義。
《菜根譚》有言:“大聰明的人,小事必朦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
真正聰明的人,應該是小事裝糊涂,大事不含糊,而不是事事都糊涂。
一
揣著明白裝糊涂,是大智慧
商紂王的叔父箕子賢良能干,官居太師,他與微子、比干等大臣經常忠言直諫,惹得紂王很不高興。
紂王有一天派使者到箕子家詢問那天是什么日子。
箕子心想,紂王荒淫無道,只顧玩樂,把日子都忘掉了,我如果還清楚地記得日子,反襯得他昏庸,回頭他一定會惱羞成怒殺了我。
于是,他回復使者說自己也搞不清那天是何月何日。
紂王的使者回宮復命后,箕子知道商朝的氣數已盡,諫言也不會起到任何作用了,無奈之下,只好披發裝癜,佯狂逞瘋,每日里只能靠彈唱箕子操曲以發泄心中悲憤。
紂王以為箕子真的瘋了,于是將他囚禁起來,貶為奴隸。
武王滅商建周后,箕子拒絕了武王的輔政邀請,召集一批商朝遺老舊故前往朝鮮,創立了箕氏侯國,史稱箕子朝鮮。
《老子》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糊涂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裝糊涂裝到以假亂真的境界是需要智慧的。
有時候笨一點,糊涂一點反而是在偽裝自己,保護自己。
裝糊涂但不含糊,輕重拎得清,方顯大智慧。
二
適時糊涂,是通達幸福的良方
蘇軾的《洗兒》詩里說“: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詩很淺白,希望兒子遇事不激進,愚鈍糊涂、憨直一些,避免卷入爭端,遠離是非,一生大智若愚,平安喜樂做高官。
蘇軾和王安石兩人都是曠世奇才,清正廉明,只是政見背道而馳,所以在官場上針鋒相對。
熙寧二年,王安石準備改革科舉考試,請求開辦學校,在科舉考試中廢除詩、賦等科目,專考經、義、論、策。蘇軾隨即上奏朝廷表示反對。
王安石怒不可遏,說:“蘇軾才高,但所學不正”,最終宋神宗聽從王安石意見,罷黜了蘇軾。
元豐元年,蘇軾因“烏臺詩案”受到誣陷,而鋃鐺入獄,擇期問斬,除蘇轍外,無人為其辯護。
此時,身處江寧的王安石,立刻上書給宋神宗說“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這才為國家保住了一位人才,為后世保住了一名文豪。
出走半生的蘇軾大難不死悟出糊涂的重要性,感慨若要人生通達幸福,恰須適當糊涂,所以才期盼自己孩子“愚且魯”。
民間有句老話“凡間若想開心過,一半糊涂一半隨。”
隨遇而安也是一種高明的糊涂。人生在世,修得一顆“糊涂心”并不容易。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看似活得清楚的人,其實是被俗事纏身、心里少了清凈的糊涂蛋。
遇事看個真真切切很重要,凡事爭個明明白白則沒必要,要知道世上的事不是非黑即白,很多時候一時爭贏的才是那個輸得徹底的。
在不值得的事情上糊涂,才會有大氣度,才會心生寬容,才能平靜地看待世間的紛紛擾擾。
三
事事不糊涂,是場災難
《菜根譚》里有句話,“聰明人宜斂藏,而反炫耀,是聰明而愚懵其病矣”。意思是,聰明有才華的人應該掩藏自己的才智,如果到處炫耀張揚,那么他的言行就跟愚蠢無知的人沒有什么區別。
《三國演義》里的楊修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仗著自己聰明,屢屢說破曹操心中隱晦的想法,當眾讓曹操下不來臺,可惜他還不自知,一有機會就可勁兒賣弄自己的才智,花樣作死。
兩軍相持不下,曹操進退兩難之時,楊修解讀出他嘆息“雞肋”的意思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曹操已萌生退意”,還讓大家準備撤退。主帥尚未發號施令,楊修此舉無疑是擾亂軍心,早有殺他之心的曹操順勢就把他殺了。
其實上曹操手下謀士眾多,荀彧、賈詡等等,才智近妖的不止楊修一個,他們都能揣摩出曹操的心思。但是他們不炫耀自己的聰明,懂得藏拙,所以才得以自保。
人世間還是存一點糊涂好。事事不糊涂,大小事兒都掰扯得清晰無比,見到利益分毫不讓的人,即使再有才能也會沒朋友。
不計較小利,有利不獨占,小事兒隨它去、大事從不糊涂的人,才會一個好漢三個幫,腳下的路越走越寬敞。
《道德經》有言:“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有大智慧的人,心胸豁達,清醒做事,不是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不去爭輸贏、不去辯分明,不言語爭勝。待人時,不糾纏小事,不糾結小利,恰是這一點糊涂,讓我們彼此能夠溫柔地成全,在人生之旅中增添一道可貴的暖流。
本文系京博國學原創,作者寧境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