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法發展經歷了三種基本的歷史形式:古代樸素辯證法、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辯證法。
1. 古代樸素辯證法。
古代樸素辯證法,是與古代社會的生產水平相適應而產生的一種自發的、樸素的辯證法。
公元前11世紀,人們總結同自然界作斗爭的豐富經驗,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陰陽學說,表達矛盾法則,認為天地萬物都有既相互對立、又交互作用的陰陽兩種力量,構成事物的本性和運動。
《易經》中的“八卦”和以兩卦相疊演的六十四卦的學說,從正反兩方面的矛盾對立和相互轉化來說明事物的發展,蘊涵著樸素辯證法的萌芽。
老子觀察到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著有無、難易、長短、貴賤、高下、禍福、興廢和在軍事戰術戰略上的攻守、強弱、以柔克剛等等相互依存、相互聯結的對立面;同時,相互矛盾著的對立雙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相互轉化的“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正常能轉化為反常,善良能轉化為妖孽,等等。老子雖然只講對立面的同一性,而不講對立面的斗爭性,卻鮮明地表述了樸素辯證法思想。
《孫子兵法》克服了《老子》辯證法思想的弱點,孫子認為治亂、勇怯、強弱、勞逸、饑飽、安動、眾寡等的對立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是相互轉化的,“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敵雖眾,可使無半”,以及主張交替使用“正”、“奇”兩類戰法,“避實而擊虛”,“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等,關鍵在于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保持靈活性,創造條件使矛盾向著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敵的方向發展。
秦漢以后,辯證法思想進一步發展,主要代表是唯物主義哲學家張載和王夫之。
北宋時期的張載認為世界統一于包含陰陽兩個對立的“氣”,提出著名的“一物兩體”的辯證法命題。他認為“氣”是組成整個世界的最高實體,萬物是“氣”這同一實體的不同形態,肯定天地為本,人心為末,即肯定物質第一性和精神第二性。
他指出構成世界的“氣”處于永恒運動中,“氣塊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學止息”;提出“動非自外”的思想,事物運動的原因不是外力,而源于內因,在于“氣”本身兩個對立面之間的互相吸引和互相排斥的結果,“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坐氤氳、相蕩、勝負、屈伸之始”。
他認為由“氣”構成的任何事物都是陰陽矛盾對立的統一體,“無無陰陽者”,沒有對立,就不成其為事物,“物無孤立之理,非同異、屈伸、始終以發明之,則雖物非物也”。
張載把各種個別的對立概括為“兩”,把各種個別的統一概括為“一”,強調事物總是“有兩則有一”、“若一則有兩”的“兩”與“一”之間互相對立、互相依存的對立統一的關系,“不有兩,則無一”,“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
這種“兩”與“一”的對立統一的關系,推動事物的變化和發展。他還模糊地觀察到事物在發展過程中的“變”與“化”的兩種運動狀態,這種著“變”漸“化”的思想包含了關于量變質變辯證思想的樸素猜測。
亞里士多德在批判柏拉圖“理念論”的基礎上,研究一和多、整體和部分、個別和一般、質料和形式、潛能和現實等范疇之間的關系,包含有對立面相到聯系和轉化的思想;同時說明各種范疇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流動的。
亞里士多德是搖擺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的哲學家,既講對立面之間的聯系、轉化,有時又割裂對立面之間的聯系;既講一般不能離開個別而存在,有時又把一般與個別絕對對立起來;既承認“潛能”中的對立面是統一的,卻又否認現實中的對立面的統一,把運動的動力歸之于“第一推動者”,等等,陷入混亂的狀態。但是,他在探索各種對立的范疇中所揭示的對立物的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和反對把對立面僵化的思想等等,是對辯證法的積極貢獻。恩格斯稱亞里士多德為“古代世界的黑格爾”。
2. 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主義辯證法。
這一形式的辯證法以康德、黑格爾等為代表,在自然科學發展和社會革命興起所顯露的辯證性質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以唯心主義形式將辯證法的研究推向“自覺”的新階段。
康德、費希特和謝林的辯證法思想。
康德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創始者。他第一次指出人的理性思維發生矛盾的必然性,提出關于理性思維的“二律背反”,探討和揭示了思維的辯證結構及其矛盾運動。
J.G.費希特進一步制定他的哲學的基本公式:“自我”建立自身,又建立“非自我”,最后達到“自我”和“非我”的統一;認為“自我”和“非我”互相排斥,又“彼此互相限制”而得到統一。這對矛盾是“自我”本身和整個世界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據,實際上揭示了矛盾是事物發展源泉的辯證法思想。
F.W.J.謝林認為最高本原是主體和客體的“絕對同一”,即“絕對”,“絕對”中沒有矛盾,但有欲望和行動的無意識活動,產生了精神和自然界、思維和存在、主體和客體的差別和矛盾,由此引起發展;自然界是“絕對”即宇宙精神的發展過程,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體,一切事物都處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謝林的哲學思想包含有辯證法的合理因素。
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
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第一個全面敘述了辯證法的一般運動形式,闡述了辯證法的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本質與現象、原因與結果、同一與差別、可能與現實、必然與偶然、必然與自由等辯證法范疇,建立了龐大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體系。
他第一次把世界描寫為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自然、歷史和精神的世界都因矛盾引起運動、變化和發展,矛盾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
黑格爾認為一切現象都是對立物的統一,“兩上對立面每一個都在自身那里包含著另一個,沒有這一方也就不可能設想另一方”,且對立面因其內部矛盾運動而在一定條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標志著漸進過程的中斷和新的質態的產生。
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是“絕對觀念”不斷轉化的進程,他所說的自然界或歷史都是“絕對觀念”的外化或異在。黑格爾的辯證法是“思想的自我發展”,是不徹底的。
3.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是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礎上的科學形態的辯證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總結了自然科學的新成就和無產階級斗爭的歷史經驗,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思想發展的優秀成果而創立的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是聯系和發展。
唯物辯證法認為整個物質世界是“各種物體相互聯系的總體”,一切事物、現象及其內部諸要素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一切差異都在中間階段融合,一切對立都經過中間環節而互相過渡”,堅持以整體性為原則的系統方法觀察事物;事物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構成運動,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使新陳代謝成為宇宙間普遍的發展規律。
唯物辯證法的科學體系是由基本規律和諸多范疇按其內在聯系而組成的。
它的基本規律即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是構成唯物辯證法理論體系的主體。
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兩種最基本的形式或狀態,即量變和質變及其內部聯系和規律性。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內部對立雙方的統一和斗爭,是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變化發展的根本動力。
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由矛盾引起的發展,即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前進運動。它的范疇體系包括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等等,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關系的反映,是辯證思維的邏輯形式。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范疇體系科學地概括了人類對自然、社會和思維運動的普遍聯系和全面發展的不斷深化的認識過程,并且指導人們認識運動的發展。
列寧說:“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確定為關于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在唯物辯證法科學體系中,對立統一規律貫穿于辯證法共他規律和范疇,其他規律和范疇則是對立統一規律在不同方面的展開和表現形式。
辯證法“就是承認(發現)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會的)一切現象和過程具有矛盾著的相互排斥的、對立的傾向”。
毛澤東指出:“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系中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做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系著和互相影響著。
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決定了客觀事物是一個無限的發展過程。
唯物辯證法揭示了事物發展過程的內在本質及其規律,是最完整、深刻而無片面性的關于發展的學說。
唯物辯證法不是封閉的,而是科學的開放的體系,反映著不斷發展的客觀現實的生活和實踐,決定著人們對客觀事物辯證法的集訓是永無止境的。
唯物辯證法沒有究盡真理,只是為人們不斷探索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規律性指明方向,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顯示出永無止息的強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