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它總是要向前發展的,好的制度也會有時效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六官制就越來越顯示出它不太適合的一面。
開皇元年(581年)的2月,也就是楊堅剛剛當上皇帝之后,他馬上宣布改革中央官制,廢除北周的中央官制六官制度,改行漢魏制度,也就是實行三省六部制,也就是恢復漢制。
所謂的六官制,大冢宰(天官),大司徒(地官),大宗伯(春官),大司馬(夏官),大司寇(秋官),大司空(冬官),就是天地春夏秋冬,六官。這些都是宇文泰在給西魏當權臣的時候制定的,后來就一直沿用到北周。
所謂漢魏官制其實既不是漢朝的官制,也不是曹魏的官制,它是把南北朝時期,經過歷代政權整合起來的這個中央官制,給匯聚成一個新的整體,成為一套新的官制。
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開皇元年,隋文帝“置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五省,御史,都水二臺,太常等十一寺,左右衛等十二府,以分司統職”,說全了是這么一大套的制度改革。
這個記載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但是究其核心而言,那就是三省六部制。
所謂三省,尚書省,門下省,內史省,相當于唐朝的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內史省是負責起草詔書的,長官叫內史令,就是相當于唐朝的中書省和中書令,門下省是審核詔書的,長官叫做納言,在唐朝叫做侍中,而尚書省是負責執行詔令的,他的長官叫尚書令,只不過因為尚書令位高權重,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并不設置,這個職位是空缺的,只由尚書省的副長官來安排工作,副長官就是左右仆射。
六部就是尚書省下設的吏,禮,兵,都官,度支,工這六個部。
內史省和門下省是是出政令的,尚書省是最高行政機構,這三省之間相互配合,就共同構成了國家的最主要的政務部門,而中國古代最主要的官職宰相,就是由這三省的長官共同來擔任的,這可是中國宰相制度的一大變革。
中國宰相制度的發展,從最大的角度來講,一共劃分為三個階段。
1、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制。
2、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
3、明清時期廢除宰相,實行的內閣或軍機處這樣的替代機制。
這三省六部為什么可以作為第二階段的開始,它和三公九卿制有什么區別,我想有三個特點,是我們一定要注意到的。
1、在三省體制之下,宰相它就由具體的個人,變成機構的負責人。
在原來的三公體制之下,宰相那就是三公,就是太尉,司徒,司空,國家先任命這么三個人,當這三公,這三公自己就有權力開設丞相府,然后主管全國政事,這意味著是先有宰相個人,再有宰相機構,所以宰相是名副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宰相就氣焰熏天,經常跟皇帝一爭高低。
漢武帝的時候有這么一個故事,漢武帝任命了一個叫田蚡的人當宰相,田蚡也是遇到事當仁不讓,每天就忙著讓自己的親信當官,后來把漢武帝惹火了,就質問他,“君除吏已盡未,吾亦欲除吏”,你任命官任命夠了嗎,我也想任命幾個自己人當官行不行啊。
可見啊,在那種情況下,宰相權力非常大,君相矛盾非常突出,可是到三省制時代,就不一樣了,三省它的長官共同構成宰相,三省的長官尚書令也好,內史令也好,門下納言也好,他們是由機構的長官來共同構成的,宰相集體,這意味著先有機構再有個人,先有宰相機構,再有宰相機構的首腦,成為宰相群體。
這其實就是把國家對于個人的依賴轉化為國家對于機構的依賴,這是一個很偉大的進步。
另外,在這個制度變革之中,宰相個人的權力就下降了,皇帝的權力就上升了。
2、三省制還意味著決策和行政的分離。
在三省制體制之下,門下省和內史省是最高決策部門,主管詔令的起草和審核,但是它們不管執行,而尚書省它管詔令的執行,但是并不管詔令的出臺,換句話說,管決策的不管執行,管執行的不管決策,這其實叫做決策權和行政權的分離,這也就意味著對于宰相權力的分割。
分割相權,不就是提升皇權嗎,這是第二點。
3、三省制還意味著對于決策的程序性分工。
當時出臺任何一個詔令,都是先在皇帝的指導之下,三省的長官作為宰相集思廣益,然后出來一個大的意見,一個總的方向,有了這個總的方向,再交由內史省去起草,起草具體的文件,內史省起草之后,再交給門下省去審核,如果門下省覺得審核通過,再交給尚書省去執行,這個時候一個紅頭文件才算是正式成立,一個詔令才算是真正形成。
這種程序分工,就意味著只要中間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的話,都不可能形成一個真正的決策,這就叫做行政的審慎化,就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拍腦門決定,避免了很多行政失誤,因為環節多了。
把這三個特點結合起來,我們怎么考慮這三省六部制呢,我想,這三省六部制貫徹的就是君主集權,宰相分權,行政合理化這樣三個基本原則。
而這三個基本原則,都是符合中國古代社會發展方向的,所以生命力特別旺盛,不光是后來的唐朝直接繼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事實上它的影響一直持續到清朝,這就叫做為萬世法。
天命不常,惟德是輔;有勢者強,有德者昌。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
佛道雙修+儒家經典+歷史+哲學(活法,心學),牛*到不行。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以上所有,只要關注【歷史粉】,全都可以學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