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源性咳嗽是由名醫(yī)干祖望老先生提出的,他指出本病的特點是陣發(fā)性喉頭奇癢,隨之嗆咳,難以控制,咳嗽時很不爽快,并愈咳愈不舒服,有時飲水后可緩解,很少有痰。胸透正常。
其實中、西醫(yī)的教材中都沒有關于本病的記載,這是干老結合臨床創(chuàng)立的新病名。
他指出本病的最主要特點是咽癢咳嗽,西醫(yī)稱為過敏性咳嗽,中醫(yī)則認為是風邪犯肺(內(nèi)外風皆可)。其中無外乎這么幾種原因。
1,若外感風熱,客于肺經(jīng),肺氣失宣;或外感誤治,不從宣泄人手,一味求之于遏止,致伏邪不得外泄,因伏肺經(jīng);
2,相火偏旺,浮陽上凌清道;
3,瘀血阻滯,津不上承,致咽喉干燥作癢,均可致咽癢作咳。
近年來本病的發(fā)病率逐漸上升,除了常用感冒沖劑、止咳糖漿,甜膩之品戀邪使邪困遏之外,也常因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過快,長期處于高精神活動狀態(tài),情志活動失調(diào),影響了機體陰陽、氣血和臟腑生理的平衡,造成氣機郁結,郁久則從陽化熱,致火熱內(nèi)生,上熏咽嗌,易致此病。
致病因素:1、外感后余邪未清2、氣道高敏感(過敏)3、喉源性咳嗽(喉風咳--風燥傷津,咽喉失濡)4、肝郁化火生風,上逆犯肺
因津傷(失潤)而干,因干(燥)而癢,因癢而咳。皮癢撓,咽癢咳。
干:咽喉干燥 --- 風燥傷津,咽喉失濡,喉癢嗆咳,越咳越癢,越癢越咳,痰少難咯,用玄參、麥冬、生地、天花粉、百部養(yǎng)陰潤咽
癢:咽癢---無風不作癢 ,荊芥,防風,薄荷,蟬蛻疏風散邪,祛風止癢;
熱:銀花、連翹具辛涼甘潤,輕清走上焦,以宣泄風熱余邪;針對咽喉局部的熱證要利咽清熱,選用蒲公英、牛蒡子。
干咳少痰或無痰:
肝風:鉤藤疏肝風,止攣急;僵蠶,蟬衣祛風止癢;生白芍30g緩急解攣
桔梗與枳殼:皆有寬胸治咳之效,但桔梗主升,枳殼主降,兩藥合用適宜(順應)肺氣的宣降功能,用以增強全方藥的效用。
麻黃與杏仁:
鼻塞流涕,原方加辛夷、蒼耳子;胸悶加郁金、栝樓,便秘用栝樓仁,重用紫苑至20~30g;咽癢即咳,偏寒加荊芥;偏熱加大海;音啞加蟬衣、木蝴蝶、大海;咳則遺尿加麻黃10g,五味子3g。久咳反復發(fā)作、易汗出、易感冒者,加黃芪、防風,以扶正祛邪。
臨床常遇一種咽喉部干癢則咳患者,久治不愈,(要注意辨別疾病的不同和證候的不同,凡以咳嗽來診者,勿鑿分外感與內(nèi)傷,而應首先區(qū)分普通咳嗽與喉源性咳嗽。)或曰喉源性咳嗽(喉風咳--風燥傷津,咽喉失濡),或曰氣道高敏感(過敏),或曰咳嗽變異性哮喘(過敏)···治療或以西藥酮替芬加博利康尼(撲爾敏、異丙嗪、克咳敏)無效···或以中藥或喉科六味散,或止嗽散亦無效···
總之,癥狀以咽喉素干燥,易發(fā)鉆心瘙癢或嗆入唾液和細小食物顆粒后則干咳不已,甚者狀如百日咳。多發(fā)生于中年婦女(肝郁化火生風,上逆犯肺),筆者歷經(jīng)蹉跎,終于尋得效方:
麻黃3~10杏仁10生甘草6(三拗湯)桔梗10防風10薄荷10凈蟬衣10~30僵蠶10鉤藤15~30連翹15天花粉10百部15當歸10南天竹子10毛冬青30 水煎服。(三拗湯+桔梗湯+防風、薄荷祛風止癢+凈蟬衣、僵蠶+鉤藤+連翹+天花粉)驗之臨床,大有效驗。(驗方也是需要辯證化裁的)
百部:性味甘、苦、微溫,歸肺經(jīng);潤肺、下氣、止咳、殺蟲、降肺氣。潤肺止咳化痰,尤其是由于肺氣虛的長期咳嗽癥狀。溫而不燥。
※頭煎取藥性輕清之“氣”,此走上焦;二煎取藥性之“味”,性味相助其效才佳。
喉源性咳嗽(喉風咳):病位在咽喉部,而不在肺。風燥傷津,咽喉失濡,喉癢嗆咳,越咳越癢,越癢越咳,痰少難咯者,祛風潤燥,宣肺祛痰,加味喉科六味湯主之。
組成:荊芥10g,防風10g,薄荷10g,桔梗10g,甘草6g,僵蠶10g,蟬衣10g,紫蘇葉10g,木蝴蝶10 g
喉科八味,荊防蠶蟬,薄荷連翹,桔梗甘草。
不論嗆咳初起,還是久咳而浮邪未盡,均用喉科六味湯加蟬衣、紫蘇葉、木蝴蝶,默收穩(wěn)效。加味喉科六味湯方證舌質(zhì)欠潤,或少津。患者多有慢性咽炎史,咽后壁淋巴濾泡呈顆粒狀增生(浙貝、牡蠣)。
干老治喉源性咳嗽,倡用養(yǎng)陰清肺湯(玄參、麥冬、生地黃、貝母、白芍、甘草、丹皮、薄荷);其浮邪未盡者,倡用三拗湯(麻黃、杏仁、甘草)加味。
許多患者感冒后,常遺留咳嗽,纏綿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