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朱古亭先生,浙江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朱先生幼承庭訓,師稟家學,臨證經驗豐富,臨床療效確切,深受病家信賴。
今日推送為朱先生治療膽囊炎的經驗方,從理法方藥劑量均有詳細闡述,有前輩如此,乃吾等后輩之大幸哉!
膽囊炎是現代醫學的病名,祖國醫學雖無膽囊炎的名稱,但在胃脘痛、脅痛、肝脹、結胸、黃疸等論述中類似本病的癥狀卻有豐富的記載。
如《靈樞·脹論篇》記載中有“膽脹者,脅下脹痛,口中苦,善太息。”
《靈樞·經脈篇》有“膽足少陽也,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胸脅痛,不能轉側。”
《傷寒論》中有“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小柴胡湯主之。”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篇中有“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等文,此外,李梴的《醫學入門》中也有較詳細的記載。
膽的生理及
膽與其他臟腑的聯系
膽為六腑之一,又屬奇恒之腑,它既具有傳而不藏,實而不滿等各腑共有的特性,又和其他各腑不同,具有儲藏精汁和不轉輸水谷糟粕的特性,是異乎尋常的六腑器官之一。
膽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貯藏膽汁,排泄膽汁,膽中精汁注入腸中,能促進飲食物的消化吸收。
膽附寄于肝下,通過經絡的聯系,與肝互為表里。肝與膽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
膽附于肝,內藏膽汁,有幫助肝的疏泄作用。而膽汁來源于肝,《難經》云:“肝之余氣,溢于膽,聚而成精汁。”
因此,若肝的疏泄失常,則會影響膽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膽汁的排泄失常,也會影響到肝。
丁甘仁先生在一例醫案中提到:“肝膽同宮,肝郁則清凈之府豈能無動……”故臨床上往往肝病與膽病有相似的癥狀出現。
由于膽中所藏精汁,參與胃腸的氣化活動,共同完成“化水谷,行津液”的生理過程。因此,脾胃的升降運動也有賴膽的疏泄作用,而膽的排泄膽汁,又與胃腸的更虛更實運動有密切關系。
古人認為肝膽在人體的生命活動中,猶如春陽之氣,發陳助長,故把肝膽喻為“萬物之路”,以通達全體之陰陽。
而人體后天的生化之源在于脾胃,五臟六腑秉氣于胃,取決于膽,故把脾胃喻為“萬物之地”,以滋養萬物生長。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生,與氣滯、濕熱、飲食不節、蟲積等因素有關。
1. 氣滯
氣滯是膽病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據現代醫學研究,膽汁的滯留是膽道疾患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代醫家張景岳說:“郁則積聚不行,乃致當升不升,當降不降,當化不化,而郁病作矣。”
他指出了由于氣滯使氣機升降失常,精血結聚不化而為病。
2. 濕熱
氣機怫郁,不能宣行水道,停滯而生濕。濕濁內留,脾氣不能宣達,郁蒸而生熱,膽為“中精之腑”,濕熱壅阻,膽道不利而發病。
3. 飲食不節
暴飲暴食,或過食油膩,或嗜好飲酒,損傷脾胃,則脾失健運,濕滯不化,蘊于肝膽,使肝失疏泄和膽汁排泄不暢而發病。
4. 蟲積
蟲積可以助長濕熱,濕熱則有利于蟲體的寄生。蛔蟲性喜鉆竄,竄入膽道,導致肝失疏泄,膽汁郁滯,不通則痛。
以上原因均可導致肝膽氣滯,濕熱郁阻,影響肝臟的疏泄和膽腑的通降功能,使膽汁排泄不暢,膽汁郁結,肝郁生火,日積月累,久經煎熬結為砂石。
臨床表現
從臨床癥狀來看,以氣滯、濕熱、實火居多。
氣滯的癥狀表現為右脅絞痛或竄痛,往往多為陣發性,肩背部放射痛,無明顯寒熱與黃疸出現,伴有頭暈、口苦、納呆、噯氣、惡心、嘔吐,舌尖紅,苔薄白或微黃,脈象多弦細。
濕熱的癥狀表現為右脅持續脹痛,有寒熱或黃疸出現,伴有口苦、咽干、心煩、惡心、嘔吐、尿赤、便秘或溏,舌質紅,苔黃膩,脈象多為弦數或滑數。
實火的癥狀表現為右脅脹痛或暴痛較甚,寒熱或高熱,頭痛,伴有口苦、口渴、咽干、腹脹、便秘、尿赤,舌質紅,苔黃燥,脈象多為弦數或洪數。
以上三種,氣滯型常由于精神因素而誘發,可使痛勢加重,臨床上比較多見。
膽囊炎,膽石癥往往互為因果,臨床上有時兩者同時存在,有的疼痛較甚,每每反復發作,對健康影響很大。
治療用藥
根據膽病宜清宜利的原則,筆者以自擬柴胡郁金湯為主,即四逆散加郁金、天花粉、延胡索、香附共八味藥為基本方。
四逆散出于《傷寒論》少陰篇,藥味組成為柴胡、芍藥、積實、甘草四味,原治少陰病陽郁不達的四逆證。
《傷寒論新注》引“蕉窗方意”解本方條云:“是也大柴胡湯之變方,其腹形專凝聚于心下及兩脅下而甚強,且在胸中,并兩脅亦拘急甚。惟實熱少,故不用大黃、黃芩,惟用緩和心下與兩脅下之藥為主。”
其中芍藥與甘草,又是芍藥甘草湯,出于《傷寒論》太陽篇,原治汗后傷陰,腳攣急證。《醫學心悟》云:“芍藥甘草湯止腹痛如神。”脈遲為寒,加干姜;脈洪為熱,加黃連。
柴胡郁金湯中,柴胡之功用為疏肝解郁,芍藥養陰柔肝,枳實破氣消積,甘草調脾胃和諸藥。再加郁金、天花粉、延胡索、香附,以清熱消腫、活血利氣。
總之,本方具有疏肝利膽、清熱消腫、解痙止痛的作用。并根據不同癥狀隨證加藥。
如右脅疼痛較甚,加廣木香9克,金鈴子9克,加強利氣止痛作用;
飲食不振,精神疲乏,大便不實,屬脾弱氣虛,健運失常者,加西黨參12克、炒白術10克、茯苓10克、炒雞金10克、炒谷芽12克;
因濕熱內阻,胸痞惡心,口苦尿赤,發熱或出現黃疸者,加藿香9克、佩蘭9克、厚樸6克、黃芩9克、黃連3克,茵陳20克,清化濕熱;
實火內盛,腸胃積熱,頭痛發熱,口苦咽干,腹脹便秘者,加龍膽草3克、芒硝9克、大黃6克,咸寒苦降,清利通便;
因陰虛血熱,舌紅絳,頭暈口燥,有低熱或有出血癥狀者,加杞子10克、甘菊花6克、玄參10克、麥冬12克、丹皮6克、旱蓮草10克、生地15克,滋陰生津退熱;
大便秘,加麻仁10克、栝樓仁10克,以潤腸腑;
因結石而痛甚者,加雞內金10克、金錢草30克、海金砂9克、芒硝9克(分兩次沖入藥汁內溶化),利膽排石;
痛定或手術后,脘腹尚有滯脹不舒,食欲不振,神力疲乏,脈細弱,舌胖有齒形者,是脾胃虛弱、氣滯不運,用香砂六君法健脾胃而調中氣。
劑量應用一般的常用劑量,并根據體質和病情的不同,靈活掌握運用。
基本方的劑量:柴胡4.5克、炒枳實6克、芍藥10克、甘草5克、郁金10克、天花粉12克、延胡索9克;如痛甚,白芍可加至15克。
肝膽脾胃有著相互影響,肝膽氣郁,容易損害脾胃機能,故在用藥時應考慮照顧脾胃之氣。
如用滋補藥時,防止妨礙脾胃運化,在所用的補藥中,加入一二味芳香健胃藥,使脾胃之氣靈通而免滯脹之弊;
如用苦寒清熱藥時,防止損傷脾胃清陽之氣,也應加入芳香健胃藥,使脾胃運化不受影響。
特別對于慢性膽囊炎,由于疾病久延反復發作,脾胃真氣早受耗損,尤宜調補中氣,增加對疾病的抵抗力和再生能力。故調理脾胃之法,為中醫治療上的重要一環。
注:本文選摘自《朱古亭臨證錄》,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92年7月。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轉載請注明出處。
實際用藥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