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公碑》,又稱《鄭羲碑》,分為上、下兩碑,故又稱《鄭羲上下碑》,上碑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鄭文公之碑》,下碑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使持督兗州諸軍事安東將軍兗州刺史南陽文公鄭君之碑》,傳為北魏書法家鄭道昭于永平四年(511年)撰刻的摩崖刻石、楷書書法作品?,F上碑在山東省平度縣天柱山,下碑在山東省掖縣云峰山之東寒洞山。
《鄭文公碑》上碑二十行,行五十字,下碑五十一行,行二十九字。兩碑文同,只數處字句稍異。下碑有碑額,正書“滎陽鄭文公之碑”,二行七字。兩碑文皆是記述鄭道昭父親鄭羲的生平事跡,文多諛詞且有失實。
《鄭文公碑》書法飄逸,字態蘊藉風雅,結體寬博宕逸,氣勢雄渾開張,其筆力矯健,結構新奇,氣勢磅礴,雄偉多姿。它既有篆隸之勢,復具分隸之雅,更饒草書之情理,萃眾長于一碑,堪稱佳構。
張維佳,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未來教育學院(珠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