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問題經常看到:寫詩詞時遇到平仄和韻腳不符合格律,該不該以詞害意?
.,,,,,,,,
前言
我在網絡上經常看到類似爭論,在老街自己的文章評論里也常常看到類似的爭論。表面上是表達了一種不想“以詞害意”的追求,但是實際上提出這種問題的人,大多是因為“寫詩詞時遇到平仄韻腳不符合格律”卻沒有什么辦法。
老街來說一下自己的看法,當然我是一家之言,自然有些偏頗。歡迎朋友們以批評的態度看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首先,這是兩個問題,第一平仄不符合格律,該不該以詞害意?第二韻腳不符合格律,該不該以詞害意?
一、 平仄不符合格律,該不該以詞害意?
學詩的朋友都知道,詩分格律詩(近體詩)和非格律詩(古體詩)。
1、古體詩
非格律詩(古體詩)本來就不講究平仄,沒有平仄的束縛,怎么會有“以辭害意”說法呢?
2、近體詩
格律詩(近體詩)當然講究平仄,如果平仄不對,就不是格律詩了,如果對仗、黏連也不嚴謹,也不能算是標準的格律詩。今天的人在寫出崔顥的《黃鶴樓》和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都不能算是嚴格的七律。
這些失對、失黏、平仄不合的詩只能說是古體詩,既然是古體詩,自然跟“以詞害意”沒有什么關系。
因此,第一個問題根本就不存在,如果有人問“平仄不符合格律,該不該以詞害意?” 那么答案是,您想多了。
二、 韻腳不符合格律,該不該以詞害意?
第二個問題,韻腳不符合格律,該不該以詞害意?其實也不存在。首先格律詩包括對于押韻的嚴格要求,這里把韻腳和格律分開講,更加清楚一些。
1、近體詩(格律詩)的押韻
格律詩首句可以押鄰韻,其他的韻腳必須是一個韻部。另外格律詩必須是平聲。假如您寫的新韻格律詩,難度就小多了,但是也要求必須是同一個韻部。否則,就不是格律詩,也同樣不存在“以詞害意”的問題。
古人作格律詩,無論多少句,也嚴格遵守一韻到底的規則。例如白居易這首長達100韻、1000字的排律《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通篇押韻【上平四支】:
憶在貞元歲,初登典校司。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
肺腑都無隔,形骸兩不羈。疏狂屬年少,閑散為官卑。
分定金蘭契,言通藥石規。交賢方汲汲,友直每偲偲。
有月多同賞,無杯不共持。秋風拂琴匣,夜雪卷書帷。
........
不飲長如醉,加餐亦似饑。狂吟一千字,因使寄微之。
2、古體詩的押韻
上面講了,不按照格律詩來押韻,就當作古體詩好了。
古體詩可以押鄰韻,和押新韻一樣沒有什么難度,但是韻腳要注意平仄相同,否則也達不到古體詩根本要求。如果押鄰韻也覺得有難度,那么押新韻也可以,新韻幾乎就是普通話。現在推廣的《中華通韻》只有十八的韻部,小學生學了拼音就可以熟練使用了。
所以古體詩的押韻根本沒有障礙,當然也不存在什么“以詞害意”。
3、不押韻的情況
如果您作詩無論新韻、古韻都不押韻,或者平仄韻混押,那就不是舊詩了,那是新詩。新詩更加自由,什么梨花體、白云體、羊羔體........
三、為什么有人會提出“以詞害意”?
剛才說了,在詩詞創作中,“以詞害意”這個問題根本就不存在,那為什么還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呢?我以為有兩種人:
1、初學作詩的人
剛開始學詩的人會有這種感覺,因為對于格律詩和古體詩認識不清楚,以為古詩一定是格律詩,不講究格律平仄的就不是舊詩,所以會有這種誤解。
2、要改變格律詩的人
常常有喜歡創新的人,要改變格律詩的規則。這些人學習詩詞時,剛剛入門不久,對于近體詩的格律認為太禁錮,所以會提出不應該“以詞害意”的說法。
結語
上面說了,無論是平仄還是對仗、押韻等嚴苛的規則,都不會讓創作者“以詞害意”。唯一的理解是,您明明寫的不是格律詩,還非要說自己寫的是格律詩,那是不講理,不要拿“以詞害意”來當作擋箭牌。
所以再重復一遍,題主的兩個問題其實都不存在,平仄和韻腳出現問題,就不是格律詩了。既然不是格律詩,就是古體詩,也就不講究什么格律。如果連押韻都做不到,那就是新的自由詩。大可以自由自在地寫詩,隨心所欲,怎么還會“以詞害意”呢?
如果一定要作一首律詩或者填一首詞,當然要學會適應帶著鐐銬跳舞,跳不好就不要用“以詞害意”來推脫。說到底還是功力不夠,和老街一樣繼續學習吧。通過多讀多學多練,掌握各種詩體隨意選用,自然不會有“以詞害意”這種感嘆了。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