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靜《男孩嬌滴滴怎么破》
最近,電影《戰狼2》實在太火爆了。截止到8月11日凌晨00:15點已斬獲40億,創造了華語電影票房奇跡。《戰狼2》用一股子血氣方剛橫掃了微博,燃爆朋友圈,被稱作行走的荷爾蒙。
而導演兼主演的吳京也憑借《戰狼2》大大地火了一把。電影上映后,人們都對吳京的硬漢形象燃爆了。所到之處一定離不開滿屏的“純爺們氣質”和“真漢子性格”,所有媒體一致點贊他的“真血性”人設。
看完電影很多人感嘆,當今社會,這樣的真男人實在太少。
現在的男孩子怎么一點男孩子的氣質都沒有?
現在似乎男生越來越娘,女生越來越女漢子。怎么破?
吳京在宣傳電影時,也曾說過《戰狼》系列電影的精神:“想表現中國有爺們兒,少點娘炮。”
這樣的態度在他對兒子吳所謂的教育上也展露無疑。吳京在參加《大牌駕到》的節目時, 主持人華少曾問他“萬一以后兒子長大之后變成了娘炮怎么辦?”吳京直言:“大嘴巴抽他。”
至于是否真想要兒子成為像他一樣的硬漢,吳京在《戰狼2》電影路演的一次采訪中回答道: “是不是硬漢,我不知道,但起碼得是個男人,是個爺們兒。爺們兒是要有擔當!你弱不禁風、手無縛雞之力沒關系,但是你一個男人肩膀上扛的這個責任,你要擔得起來。”
所以,在吳京的理解里,不負責,沒擔當的男人是娘炮,他對兒子的期待是更希望他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人。
是什么讓我們的男孩越來越“娘”
很多人說現在的男孩越來越沒有陽剛之氣了,就連當紅的男明星小鮮肉,都是皮膚白皙,相貌女化很嫵媚。而在“娘炮”盛行之際,吳京簡直是一股清流,標準的鐵骨錚錚的硬漢子。
可能很多父母也發現了,現在的女孩越來越“野”了,男孩越來越“娘”了。不過,女孩兒的“野”在現代社會似乎成了大方、大膽、潑辣、能干的代名詞,而男孩兒的“娘”卻成了膽小、懦弱、不自信、不獨立的特定稱謂。
到底是什么讓我們的男孩越來越“娘”了呢?
1、爸爸卷入太少
男孩性格弱化,和孩子早期主要由女性教養關系很大。孩子小的時候,媽媽、奶奶、外婆帶著,讓孩子形成一種感覺——舉目望去,全是女人。如果父親教育缺失,男孩在母親、奶奶、姥姥等女性包圍的環境下長大,他見不到男性榜樣,男孩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情感特點等變得有些“娘娘腔”傾向,完全不奇怪了。
2、父母過于溺愛男孩
即使到現在,很多家長還是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家里有一個男孩,一群大人每天跟在屁股后照顧,可以說是任何事情都不需要孩子動一根手指頭,大人已經把所有事情都做好了。
溺愛的家長會包辦太多,導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生存能力差,個性懦弱,膽小怕事。還有的家長過于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呵護過度,不讓孩子做這個、做那個,結果孩子的意志品質得不到磨礪,導致缺乏陽剛之氣,從心態和人格上表現出被保護的狀態,什么都要依靠父母,自己不能獨立解決問題,沒有冒險精神。
3、對男孩的教養過于嚴厲、專制
現在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在平時的管教上不免會嚴厲一些。比如,擔心男孩玩野了,規定放學后必須回家,回家晚一點就要被罵;做作業是小動作太多,不由分說就是一頓教訓……在這種暴力的“鎮壓”下,大多數男孩都學會了屈服,變得自閉壓抑,缺乏自信心。漸漸地,他們連反抗的意識都消失了,而唯唯諾諾,畏首畏尾的“娘娘腔”男孩也就形成了。
男孩都富有愛冒險、愛探索的天性,有一些家長不喜歡男孩太鬧騰,常常用“不能做”“不準淘氣”“不能搗亂”“不許亂動”等標準來約束他們,長久如此,會導致男孩不敢嘗試,變得越來越文靜。
如何通過正確的家庭教育培養“陽剛男孩”?
很多父母感嘆,養好男孩真是個技術活,管得太多就容易嬌滴滴,愛哭或者膽小;管得太少又容易讓他們沒規矩,也不會長成一個有責任心、有擔當的好男人。
其實,養出小小男子漢沒有那么難——如果爸爸不缺席,積極陪伴男孩成長,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
因為男孩成長為男人所需要習得的重要品質,幾乎都是從爸爸這里來的。比如獨立、勇敢、規則意識和自我控制,有責任、有擔當等。
所以,從男孩1歲多開始,父親就必須要卷入其中。否則,男孩會一直和母親保持親密無間的關系,無法從與媽媽的共生關系中走出來,常見行為問題就是黏媽媽,情緒不穩定,缺乏規則,膽怯等。
在這一點上,吳京雖然工作很忙,但給孩子的陪伴卻不少。
在家里和孩子玩游戲、互動。
帶兒子一起旅行。
生日和兒子一起過,一起賣萌。
在拍戲的時候,妻子帶著兒子來探班,也要抽時間和兒子玩耍起來。
平時也特別注意培養兒子的陽剛之氣,經常帶兒子一起健身、鍛煉。
一般而言,媽媽帶孩子玩,會帶著很多條條框框,比如:要在萬無一失、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玩,不能弄臟、不能受傷。而與爸爸玩就不同了,爸爸一般比較粗獷,更喜歡冒險和探索刺激,同時還會充分鼓勵孩子思考和采納孩子提出的各種創意玩法。
在游戲中,爸爸更加幽默,活躍,表現出很強的動手能力和充沛的體力,與孩子一起做探險的活動,給予孩子更多自由空間和新奇體驗。對于男孩子來說,孩子可以和爸爸一起扭動,一起翻滾,在玩的過程中就培養了孩子面對危險時的自我防御的基本技能。
所以,想要把家里的男孩,養成小小男子漢,真正獲得本該屬于他們的力量、自信和責任感,爸爸們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那么,除了爸爸要充分卷入,還有哪些需要父母們注意的呢?
1、對孩子從小進行性別教育
孩子從3歲開始就已經有了性別意識,從小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是培養陽剛男孩的第一步,父母們要從小讓男孩了解健康男孩的性格特點是什么;男生和女生有什么差異,愛好有何不同等。
2、讓孩子承擔家務勞動
擔當、責任是一個男人必須具備的品質。所以,父母們要多給孩子勞動的機會,讓男孩能夠充分意識到自己在家庭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和角色。
3、媽媽學會放手和示弱
對于有男孩子的家庭來說,從3歲開始,媽媽就應該自覺“退位”。當媽媽過于對男孩精心照顧和保護時,男孩往往會因為對母親的過度依戀,其“陽剛之氣”漸漸消失。如果要想把自己的兒子培養成為適應未來社會的男子漢,媽媽不妨表得“弱”一些,給孩子提供顯示本事的機會。
4、多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男孩。讓男孩多參加集體活動,在運動和對抗中鍛煉他們的競爭意識、抗壓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久而久之男孩會變得越來越勇敢,面對挫折也不會退縮。
5、給男孩適當的鼓勵和心理暗示
比如媽媽可以對孩子說“有兒子就是不一樣。”爸爸出差或者出門時,可以對寶寶說“我不在的時候,你要幫忙照顧好媽媽、保護好媽媽”等話語。當我們的男孩表現出陽剛的一面時,父母也一定要及時的鼓勵和贊揚,比如:“真是個男子漢”之類的話。
希望養出男子漢,也要接納小男孩的脆弱
也許是習武之人的思想影響,吳京平時習慣于用比較強硬的方式來教會孩子遵守規則,學會服從命令。他從小就給兒子灌輸規矩的思想,什么禁止就一定不能做,什么能做不去做就一定要有懲罰。不管是在微博上,還是采訪中,吳京也多次表示,兒子長到六七歲就要開始習武。
就連孩子去探班,為了防止孩子亂跑,給孩子畫了一個圈,并強調“不許跑出圓圈”!
用強硬的態度讓孩子屈服,這樣的硬漢式育兒我們是不提倡的。
就像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對哭著的小男孩說:“不許哭!你是男孩子,不能隨便掉眼淚!”很多父母認為男孩必須要“勇敢”、要“堅強”的壓力,一直在給孩子灌輸“男兒有淚不輕彈”、“真正男子漢”的思想。男孩需要“養家糊口”,要做家庭“頂梁柱”。所以,不允許男孩表現出軟弱、怯懦的一面。
其實,男孩們雖然內心里有一種要證明自己男子漢氣概的渴望,但在很多時候也會表現出軟弱。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會害怕,也會哭泣。這個時候,請父母們接納這樣的孩子。不要試圖說教或者訓斥。
給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待孩子的情緒平復下來,再展示給孩子你是如何做的,孩子去嘗試的時候,注意觀察,問他需要不需要幫助。這樣就足夠了。若你嚴厲地、嫌棄地說:“你是男孩子,不能隨便掉眼淚”,或者“你怎么這么膽小”!孩子要么感受到壓抑,不能以更好地情緒狀態參與到下一步的探索中,要么就是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不認可,不能以更高的自尊去發展男性化特征。
羅靜《膽小的孩子,更需要你的陪伴和鼓勵》
羅靜《孩子越大膽子越小,是媽媽的關注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