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39年攝影術在西方誕生以來,就改變了人們認知方式,不再局限于書本上的文字。僅僅幾年后,它就隨著鴉片戰爭來到中國。最初的時候,從黎民百姓到王公大臣對此都是“退避三舍”,站在面前無不瑟瑟發抖,擔心燈光一閃,就會把自己的魂給招了去。后來西學東漸,那些“奇巧淫技”也就褪去神秘的光環,世人才開始慢慢地接受。可面對鏡頭,那充滿好奇的眼神無不顯示當時國人的閉塞。
一對乞丐父子,滿眼里都是絕望的神情,人生的至暗時刻莫過于此。“寧做太平狗,不做亂世人”。清末社會紛爭不斷,面對洋人的巨額賠款,清廷將其轉嫁到百姓身上,國庫虧空,民不聊生。很多人除了背井離鄉別無他途,疲弱之民遍野,茍且營生成為常態。
清末京城街頭的馬戲團,一只熊在場地表演節目,招來很多人圍觀。熊雖然是易怒的動物,可經過馴化還是性情大變。那時候人們是沒點防護措施,一旦真有險情也是避之不及吧。
大戶人家的女子,正躺著休憩。床榻上擺著大煙管,還有精致的煙燈,煙簽子。清末鴉片已經自產自銷,鴉片稅更是成了大清五大稅種之一。鴉片成了公子哥的喜好,也成了女子不離身的玩意。到底是大戶之家,用著繡了豹子的地毯,難得一見。
大清末年的剃頭匠,難得有空閑,翹著二郎腿。眼前是他的行頭,剃頭攤子。清初,清軍入關后就開始“剃發易服”,理發匠也就應運而生。無論街頭還是巷尾,都有人用扁擔挑著理發工具吆喝擺攤。一條方凳,一個火罐,客人聽聞而來。邊理發,邊家長里短!
坐步輦出門的李鴻章,已經是老態龍鐘,暮氣沉沉。他可以說是晚清最忠誠的漢臣,梁啟超評價李鴻章'是為時勢所造之英雄,非造時勢之英雄'。他的洋務運動給大清續命半個世紀,每一次出場都是危難之際。盡管成為大清的“背鍋俠”,可真正的決策權還是慈禧太后抓著。他在人生的最后一刻,還在據理力爭。簽訂《辛丑條約》后不久,李鴻章泣血而亡。慈禧痛哭不止,失去了“再造玄黃之人”,在京師為他建祠堂,這在整個清史上,漢臣于京師建祠僅此一人。
拔牙的場景,一個敢治一個敢拔,連麻藥都沒用,醫療器材更是扔了一地。不是“藝高人膽大”,而是愚昧無知。
美麗驚艷的旗人女子,站在那里頗具風情,模樣比影視劇里的格格還美幾分。身穿袍服,頭頂大拉翅,旗人貴婦的典型打扮。
將要被處決的義和團戰士,跪在地上,已經沒有了昔日的威風,一旁還有洋人在監斬。八國聯軍侵華,源自慈禧相信義和團能夠“扶清滅洋”。可刀槍不入,神功護體最終還是干不過洋槍洋炮。大量的義和團戰士被清兵和洋人俘虜,殺的殺,砍的砍,轟轟烈烈一陣風。明明是“殺雞儆猴”,可圍觀的百姓卻義憤填膺,該殺!麻木不仁,愚昧不堪,可悲可嘆!
一位龜奴扛著一位妙齡女子出門陪客,身后人來人往,已經見怪不怪。女子出身低微,置于青樓,只能賣身求生。
坐轎子出行的慈禧太后,作為清末最有權勢的女人,走哪都是排場十足。太監宮女跟了一圈,右邊就是李蓮英,身材單薄,一臉麻子。左邊是身高馬大的崔玉貴。二人都是她寵信的太監,尤其是李蓮英,官居二品!
身穿新軍制服的袁世凱,目光如炬,他個子不高卻英俊勇武?!案邮伦儭焙螅褥罔帲I教了洋人的厲害。清廷也開始進行改革,“預備立憲”。雖然走馬觀花,可訓練新軍卻走在了最前頭。李鴻章臨終前推薦了袁世凱,袁世凱受到重用,成為北洋新軍的掌權者。別看他個子不高,卻也是治世能臣,清政府花巨資組建的北洋新軍,最后在袁世凱的主導下成了大清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