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食肉、減肥或成為大腸癌致病根源
“人類不可能在生物界中獨立生存,而是與眾多生物共生共存。人與腸道細菌之間的關系也是這樣的?!比毡拘滤薮竽c診療院院長后藤利夫醫(yī)生說。
后藤氏說,人類的腸道中有大量的細菌存活,這些細菌有一部分在小腸內生長繁殖,還有一大半存活在大腸中。腸道細菌從腸道中的食物殘渣中汲取生存所需的元素和能量,并且在其自身新陳代謝的過程中產生各種各樣的物質,這些物質對人體有益亦有弊。我們把能產生對人體有益物質的共生性腸道細菌稱之為有益菌;把能產生對人體有害物質的致病性腸道細菌稱之為有害菌。
人體主要依靠各種消化酶分解攝入的食物,先通過小腸吸收營養(yǎng),然后在大腸中吸收水分,最后以糞便的形式排出體外。
如果過量攝入食物,就會導致一部分營養(yǎng)物質沒有被小腸完全吸收而進入大腸之中。糖類進入大腸后很容易成為有益菌的“餌料”。因為糖類在經過徹底的分解后會形成水和二氧化碳,對人體無害,也不會在體內產生臭味,而且,有益菌還會產生具有機體修復能力的維生素B2 和能幫助恢復機體疲勞的維生素B6。有益菌不僅是身體中有害物質的處理廠,而且也是機體再生功能物質的制造廠。
但是,蛋白質如果進入大腸的話,有害菌就會增加。蛋白質含氮和硫元素,在有害菌的作用下會形成氮氧化物(NOX)和硫氧化物(SOX)等有害物質,如氮氧化物中的二甲基亞硝胺是一種強力的致癌物質。同時,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具有很強的刺激性氣味,有害菌異常增多后就會導致腸道內食物殘渣和糞便發(fā)臭。
有害菌產生的臭味氣體會使腸道麻痹,腸道中的有害細菌群增多就容易出現便秘的癥狀。糞便在大腸中滯留的時間過長,在此期間有害物質會溶于大腸中的水分里并被人體吸收。這些有害物質通過尿液、呼氣、皮膚等排出體外的時候,就會出現體臭、口臭和皮膚瘙癢、粗糙等癥狀。
食肉過多還會引起另外一個問題。人體為了消化攝入的肉類,就必須分泌大量的膽汁輸送往腸道。膽汁中的膽汁酸在正常情況下會在小腸中被吸收利用,但是如果膽汁分泌過量就會導致部分膽汁酸進入大腸之中。如此,在有害菌的作用下會產生二次膽汁酸。二甲基亞硝胺會引起細胞癌變,而二次膽汁酸則會促進細胞癌變。概括地說,食肉過量會導致二甲基亞硝胺和二次膽汁酸在腸道中聚集,從而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
后藤氏認為,大腸癌的致病根源不僅僅在于攝入肉食過多,還與過度節(jié)食、減肥等原因有關。過度節(jié)食、減肥也已經成為大腸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如果長期食物攝取不足,大腸中有益菌賴以生存的“餌料”也會相應減少,并導致有益菌因為“餌料”不足而出現大量凋亡。有些人為了犒賞長期減肥的身體,在堅持一段時間的減肥之后暴飲暴食,攝入大量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導致腸道細菌群狀態(tài)失衡,有害菌就會大規(guī)模滋生繁殖。
其實這也是節(jié)食減肥法有悖于人體生理狀況的不合理之處所在。糖類是有益菌賴以生存的“餌料”,而蛋白質卻是有害菌賴以生存的“餌料”。如果長期糖類攝入不足,有益菌會減少,并會由此引發(fā)各種腸道
疾病。
食肉過多,人的排便量就會減少。后藤氏說:“日本人因為攝入很多的食物纖維,所以他們的腸道相比其他人更長。如果糞便量減少的話,導致糞便在長而彎曲的腸道中長時間滯留而缺乏排便感,如此就很容易形成便秘。最終的后果就是有毒素在腸道聚集,導致引發(fā)各種腸道疾病。即便是同樣的肉食主義者,腸道更長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更高?!?
發(fā)酵食品可提高有益菌數量
那么,如何消除便秘,預防大腸癌的發(fā)生呢?
最簡單、最省事的方法就是食用酸奶,另外,酸菜、咸菜、納豆、奶酪等發(fā)酵食品都是很不錯的選擇。發(fā)酵食品中富含乳酸菌及其同類菌種,這些細菌即使不是在腸道粘附、定植、繁殖,也會成為有益菌的“餌料”進而促進有益菌群的成長。
要想保持一個良好的腸道環(huán)境,最重要的是要保質保量地攝入食物纖維。食物纖維就是一種不容易被人類消化的糖類,雖然它不為我們所消化,但是它利于糞便順利地排出體外。
消除便秘最重要的方法是進行適度的運動和保持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適度的運動可以使腸道活動變得更活躍,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使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處于一種合理的興奮狀態(tài),保證腸胃等各種臟器合理地、有節(jié)奏地工作。另外,由于夜間副交感神經(植物神經、迷走神經)處于興奮狀態(tài)的作用,就會出現空腹狀態(tài)下的腸道活動,這對消除便秘是極其有益的。因此,保證充足的睡眠,保持規(guī)律的生物鐘對于消除便秘癥狀也是非常重要的。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不要過度飲酒,特別是啤酒。后藤氏說,啤酒中大量的水分經過腸道時就如同洪水發(fā)難一般,將附著在腸道內壁的有益菌沖刷殆盡。
啤酒中含有大量麥芽成分,然而人體用以消化麥芽成分的酶是定量的,如果通過飲用啤酒攝入大量麥芽成分,其很難被人體吸收。大量飲用啤酒之后引發(fā)的腹瀉就是證據之一?!八裕灰^量飲酒。建議在飲酒之后多飲用些酸奶等發(fā)酵乳品,以增加腸道中有益菌的數量?!焙筇偈险f。
但是,這里所說的啤酒的有害之處,也僅僅是針對于腸胃而言。高度酒具有很強的刺激性,很容易導致食道癌和胃癌的發(fā)生,另外血液中酒精的絕對量增加的話,就會增重肝臟的負擔。所以,為了自身健康,少飲酒為宜。
腸道細菌影響人體免疫功能
在后藤氏看來,飲用酸奶等發(fā)酵乳品可調整腸道狀態(tài),增強人體免疫力。如此,人體感染病毒和罹患癌癥的風險也會降低。
腸道細菌與人力免疫功能到底存在何種關系呢?下邊再聽順天堂大學醫(yī)學部免疫學副教授竹田和由先生講一講有關這方面的問題。
免疫就是人體排斥和破壞進入身體之有害物質的機能,是人體抵御病原菌侵犯、預防感染的最重要的保衛(wèi)系統(tǒng)。但是,如果免疫機能對花粉等物質發(fā)生過度反應的話,就會導致人體出現過敏癥狀。 同時,免疫機能還具有防止細胞癌化的功能。其實,人體細胞中每天都存活有一定數量的癌變細胞。一般情況下,免疫系統(tǒng)會迅速定位和識別這些細胞并將其殺死或者排出體外。然而當自身免疫功能下降的時候,就會有部分癌變細胞伺機突破人體免疫屏障,從而威脅生命,并最終導致癌癥的發(fā)生。
人體免疫系統(tǒng)由各種免疫細胞復雜地組合起來發(fā)揮免疫作用,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自然免疫細胞(先天免疫細胞)和獲得性免疫細胞(后天免疫細胞)。
先天性免疫是指在初次遇到外來有害物質時就會迅速作出排除反應的機能。獲得性免疫是指在初次遇到有害物質時不會馬上作出排除反應,在再一次相遇時才會作出排除反應的機能。疫苗會活躍人體的獲得性免疫功能,減弱病原體活性甚至殺死病原體,并對病原體進行標識和記憶。一旦在體內形成這種標識和記憶,等到病原體再次進入體內時,免疫系統(tǒng)就會發(fā)揮排斥和破壞病毒的作用。
先天性免疫功能會隨著衰老和壓力的增加而逐漸減弱,但是獲得性免疫功能不會因此而削弱。即使在年老之后出現免疫功能衰退的狀況,疫苗激發(fā)的后天免疫功能并不會減弱且依舊發(fā)揮作用。所以,一般所說的免疫力下降或增強,都是針對先天性免疫功能而言的。
在先天性免疫中,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的活性是評價免疫力的最基本的指標之一,以NK細胞在一定條件下4個小時之內對周圍癌細胞的撲殺率作為其活性指標。NK活性通常在20%~60%之間,但也有少數人體內的NK活性會達到80%。
如何提高NK細胞活性
但是,在怎樣的條件和環(huán)境下才能使NK細胞的活性發(fā)生變化呢?
NK活性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降低,基本上是在20歲左右達到頂峰值,之后會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另外,精神壓力也會使NK活性直線下降,如很多學生在面對重大考試時卻生病了。同時,NK活性還呈現出白天高、夜晚低,春秋兩季高,夏冬兩季低的特征。
NK活性還受體育運動的影響。運動中其活性上升,運動停止后活性值馬上跌落。因此,為了提高NK活性,應當避免激烈運動而堅持比較平緩的運動。當然,運動程度究竟如何為好,依每個人的體力情況而異,很難規(guī)定指標。竹田氏說,NK活性的下降很容易,但是增強其活性卻很難,為了提升NK活性,最重要的還是要補充營養(yǎng)。比如說,蘑菇含有β-葡聚糖,β-葡聚糖能提高NK活性已成為共識。其實,效果最明顯、最直接的方法是飲用乳酸菌。
竹田氏認為,某種腸道細菌和乳酸菌衍生物在腸道中被吸收,對免疫等身體調節(jié)機能產生重大影響?!澳c道中還有一種特殊的M細胞,它能將腸道細胞中的抗原轉移到淋巴組織,從而誘導免疫黏膜免疫應答或免疫耐受。”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腸道發(fā)現,這些細胞附著在腸道粘膜上,有短小不規(guī)則毛刷樣微絨毛。
那些對免疫功能有積極作用的物質在腸道中被吸收后,免疫細胞中的巨噬細胞和樹突細胞的吞噬作用和抗原呈遞中轉功能被激活,從而導致NK活性上升。
竹田氏說,腸道細菌不僅僅是對免疫細胞產生影響。比如說某種腸道細菌增多就會引發(fā)炎癥,引起潰瘍性大腸炎。腸道細菌會帶來各種刺激,不僅是對免疫功能有影響,對身體整個調節(jié)機能都有影響。但是,它們以一種怎樣的方式組合并調整哪些身體機能以及如何調整等都是我們繼續(xù)深入研究的課題?!?
攝入乳酸菌后NK活性會上升這一論斷,已由順天堂大學和明治大學進行調查研究得以證實。
注:該研究以自行車社團集訓兩周的數據為依據。該調查充分考慮到個人身體的差異,以集訓前NK的活性值(100)作為比較基數,與集訓終了后、集訓結束后第5天的NK活性進行對比和評價,并將這個平均值和SE(數據收集過程允許存在的偏差)進行表格化處理。相對于控制群中NK活性下降、恢復期間又漸漸恢復到正常水平的人,R-1乳酸菌攝入群并沒有因為集訓而導致NK活性降低,而是呈現出徐徐上升的趨勢,集訓之后的數據表現出顯著的差異。
圖中,為了了解激烈運動時NK活性的變化情況,著重調查了R-1乳酸菌的影響。在參加自行車部集訓之前,將參加集訓的人分為兩組:一組每日飲用R-1乳酸菌,另外一組不飲用發(fā)酵乳制品。通過測定集訓前、集訓結束后、集訓5日后的NK活性進行測定。
簡單地對后藤氏和竹田氏的觀點進行總結。兩人一致認為,為了健康必須要調整好自己的腸道狀態(tài),其中保證各種食物攝取的平衡是最為重要的,切忌不科學的減肥和暴飲暴食,要經常食用富含乳酸菌的發(fā)酵食品,同時也要注意適量運動,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
均衡的飲食生活是理所當然的,也是我們最為關心的,但是飲食生活與身體免疫機能以及大腸癌之間更深層次的關系,我們現在還不能斷然下定論,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銘記于心:健康生活,善待腸胃。(本文譯自Nikkei BPnet)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