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原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主要活躍在遼河一帶水草豐美的游牧區(qū)域。唐朝末年,生活在關外的契丹民族突然強大起來。他們吸收了大量因戰(zhàn)亂而逃亡關外的漢人、學習了先進的漢文化,開始由落后的部族狀態(tài)轉變成為封建帝國“遼”。
由于北宋王朝喪失了燕云十六州與長城,所以僅僅能夠統(tǒng)治關內的地區(qū),而關外的廣袤土地都處于契丹人的統(tǒng)治之下,前后長達兩百余年。這一時期,契丹人的威望與版圖均達到了歷史上的鼎峰。
不過,遼國在12世紀左右走向衰落,并由女真族取而代之,建立了金朝。遼國的“統(tǒng)治核心”、五京地區(qū)悉數(shù)落入金國女真人手中。契丹的首領、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因為昏庸無能而亡國。其后出的西遼、東遼和后遼,國祚都非常短。契丹族的這個名字也漸漸被人遺忘。
遼國被滅后,契丹人究竟去了哪里?
第一、融入女真族,后來也逐漸漢化。
契丹族與女真族原本是不同的兩個民族,不過女真人的金國在消滅遼國以后,也吞并了遼國的故土。絕大部分契丹人選擇了歸順女真,成為金國的子民。許多契丹貴族投降金國以后,都在金國擔任過高官。在金國消滅北宋的戰(zhàn)爭中,也曾大量使用契丹族、奚族的武士作戰(zhàn)。這部分契丹人跟隨女真人征服中原,與漢人雜居,經(jīng)過百余年的演變,逐漸融入漢族之中,所以不再保留“契丹”的名號。
第二、跟隨耶律大石西征,后來逐漸伊斯蘭化。
《遼史》記載:契丹貴族耶律大石不肯歸順金朝,率領契丹騎兵百余人西逃,一路人不斷聚攏遼國舊部,最后得到部眾萬余人、牲畜數(shù)十萬。耶律大石以這部分兵馬為根基,不斷擴大實力,在新疆、中亞等地建立了西遼王朝。
這部分契丹人跟隨耶律大石西征,把契丹的民俗帶到了遙遠的西北。13世紀時,蒙古帝國興起,而西遼因為長期與阿富汗古爾王朝爆發(fā)戰(zhàn)爭、實力大減,最終被蒙古帝國所滅。殘存的契丹人紛紛遁入中亞,大多成為穆斯林(伊斯蘭教徒)。
第三、遷徙到云南或東北邊遠地區(qū),變成其他民族。
除了跟隨女真人進入中原以外,還有一些契丹人留在的東北,被金國以及后來的蒙古帝國派到遙遠的邊境駐守。這部分人與其他民族融合,變成了后世的“達斡爾族”。
此外,云南省境內也發(fā)現(xiàn)了契丹族后裔的身影。推測,在歷史上蒙古人興起的時候,忽必烈曾經(jīng)帶領一部分契丹軍隊南下進攻大理國(古時候的云南政權),所以這批契丹人的后裔就留在了云南境內負責防守和屯墾,他們的后代就是今天的蒲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