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頸動脈硬化性疾病患者臨床上沒有任何神經系統癥狀,或僅有一些非特異性表現,如頭暈、頭痛等。有些患者可表現為一過性單側肢體感覺、運動障礙、單眼失明或失語等,一般僅持續數分鐘,發病后24小時內完全恢復。發作過后查體無明確陽性體征,影像學檢查無局灶性病變;稱之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少數患者可發生缺血性腦卒中。
如果中老年人的體檢報告中出現“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字眼不必談斑變色,應科學對待。首先,應該注意這個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否突出于血管壁,如果沒有,那么就可相當放心,這是動脈硬化斑塊形成的早期。如果突出于血管壁,那么超聲科的醫師通常會報告斑塊處的血流頻譜變化,它可反映血管管腔是否發生了狹窄,如果提示管腔有輕度的狹窄,是否需要進一步進行其他形式的檢查,以明確這個病變的具體情況,應該由您的醫師去考量。而當頸動脈動脈硬化斑塊生長到一定程度,開始影響頸動脈的血流時,就必須進行相應的評估和治療,以防止發生血管事件。
頸動脈斑塊的危險主要在于不穩定斑塊,也就是在血管壁上不牢固容易脫落的斑塊。當斑塊整塊或者部分脫落后就成了血流中的栓子,隨血流到達大腦堵塞腦動脈,導致栓塞事件。
輕度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如果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或身體其它部位的血管狹窄,首先要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同時應該服用他汀類和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并建議每半年復查一次彩色多普勒超聲。即使有癥狀的中度頸動脈狹窄的患者,也只需要內科藥物治療。在歐洲,對于接受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的冠心病患者,如果同時存在頸動脈重度狹窄,并不主張必須做頸動脈的再血管化治療。
頸動脈內膜剝脫或放置支架是處理頸動脈斑塊的兩大手術方法。
1953年,美國外科醫生Debakey實施了世界首例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由于手術難度大,對外科醫生的手術技巧要求高,目前國內能夠獨立、大規模實施該手術的醫療機構并不多見。
臨床上,醫生會根據頸動脈斑塊導致血管狹窄的程度、斑塊的穩定性,結合患者的癥狀、基本情況決定是否手術及采用何種手術方式。具體選用哪種手術方法,需綜合考慮每位患者的個體差異。
去年發布的《中國頸動脈狹窄診治指南》認為,有癥狀的頸動脈狹窄,且無創檢查頸動脈狹窄度≥ 70%或血管造影發現狹窄超過50%,可考慮頸動脈內膜剝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