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越來越好了,悶在家里多日,終于可以出來玩了。這不,連蹣跚學步的小寶寶都知道指著外頭要出去玩。正帶著寶寶堆雪人時,卻聽不遠處傳來一陣喧鬧聲。
只見一位媽媽佯裝生氣地訓斥小男孩(3歲的模樣):
“都說了看看就好,不要拿手抓。你看你,手這么冰,凍壞了怎么辦?!”
說著就用力拍打男孩手上的水滴。原來,這個小男孩在路邊看到一灘水,用手玩著呢!初春還是很冷的,媽媽有些擔心不免發脾氣起來。
小男孩被訓得有些委屈,張開雙手就要媽媽抱。不料賭氣的媽媽推開他就自顧往前走,自覺惹惱了媽媽的小男孩趕緊追上前去,抱著媽媽腿不肯撒手:“媽媽抱,媽媽抱!”
“媽媽,抱抱我!”
這句話在兒童用語里出現的頻率可謂非常之高。不高興了,要媽媽抱;惹媽媽不開心了,要抱抱;發脾氣時,還是要媽媽抱。
總之,百因必有果,媽媽你快抱抱我。孩子為什么這么渴望被媽媽抱呢?
英國詩人蒲柏曾這樣說:“人就像藤蘿,他擁抱別人,就能從擁抱中得到了力量。”
你知道嗎?簡單的擁抱,其實蘊含很大的力量,它不僅可以滿足身體需要,還能給予精神上的食糧。那么,孩子渴望擁抱,背后的具體原因,是什么呢?
皮膚也需要被“喂養”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皮膚饑餓”。它是指那些小時候很少得到媽媽擁抱的孩子,長大后就容易形成一種深刻追求被愛、被關心的渴望感,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哈洛曾做過一些列實驗證明了這一觀點。他的實驗中,由兩個“代理媽媽”來養育剛出生不久的小猴子。一個代理媽媽是由冰冷的金屬絲做成,它胸前掛有奶瓶;另一個代理媽媽則是由軟布做成,身上沒有奶瓶。
但小猴子除了要吃奶時會走到金屬絲媽媽面前,其余時間幾乎都守在軟布媽媽旁邊,甚至在受到驚嚇時會死死抱住軟布媽媽不放手。
哈洛用實驗告訴我們,動物對媽媽的依戀不僅只為了有奶水,更在于有沒有柔軟、溫暖的身體接觸。
身體接觸,可以“喂養”寶寶的皮膚。充分享受媽媽愛撫和擁抱的寶寶,也就不會形成“皮膚饑餓”。他與媽媽親密接觸的同時,能感受媽媽的呼吸、氣味和溫度,這都能給予寶寶極大的安全感。親密的依戀關系,也對寶寶的情緒和性格養成發揮重要作用。
擁抱是心理上的需要
國外眾多科學研究表明,嬰兒不僅需要得到身體上的照顧,更需要心理情感上的關愛。
剛出生的寶寶只知吃睡,沒有心理活動嗎?弗洛伊德說,嬰兒從出生開始,就具備了情緒反應能力和無意識幻想能力。嬰兒通過哭鬧喚起媽媽注意,媽媽通過擁抱、輕微搖晃等建立親情紐帶。媽媽的這些愛撫動作能傳達給寶寶無限的愛和關懷,這能為寶寶心理健康打下良好基礎。
美國語言學家梅瑞賓說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93%是通過非語言進行的,而只有7%是通過語言完成的。
越小的孩子,語言理解能力越越弱。你跟他們說什么,他可能似懂非懂。但你對他做什么,態度怎樣,他可是一清二楚。所以,對年幼的孩子來說,肢體動作比語言更有說服力。
比如你一邊打他一邊說“我愛你”,寶寶會覺得你愛他嗎?不會!但如果你溫柔地擁抱他,并告訴他:“媽媽愛你。”那么,相信每個寶寶都會對你的愛深信不疑。這就是擁抱的力量。
擁抱還能調節孩子情緒
西爾斯在《親密育兒》中寫道:嬰兒來到這個陌生世界,其實是非常恐慌的,但媽媽的擁抱能讓他們鎮靜下來。
當寶寶從溫暖、不受侵擾的世界,來到這個明晃晃陌生的環境中,他內心是焦慮不安的。但當貼在媽媽的胸口,聽著那熟悉的心跳聲,能讓他快速從恐懼中找到安全感,讓自己情緒穩定下來。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爸媽跟寶寶鬧別扭時,寶寶哭得上氣不接下氣,爸媽們不但不上前安慰,反而兇巴巴吼道:“使勁哭,哭夠了再來找我!”
其實這時候,孩子已經不是為了剛剛發生什么事哭,而是為了爸媽的冷落。他此刻已經無法分辨事情對錯,他腦子里只有父母愛不愛的問題。這時候,爸媽若能緊緊擁抱一下他,他反而能快速平靜下來。
先用擁抱告訴寶寶爸媽愛你,等你鎮靜下來再好好講道理,這時候的孩子,往往都能聽進去。
枕邊育兒寄語:
孩子哭鬧無非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一個簡單的擁抱,就把你的安慰、理解和關注等都傳達給他。愛的語言,勝過其他千千萬。得知擁抱的真相后,你是不是想趕緊摟起身邊的娃,多給他一些愛的抱抱呢?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