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修養
北京教育學院教管系 ——張紅
再加引子:觀看過張紅老師的視頻授課,心中驚喜交集,多看過幾遍,更加感覺想多讀張老師的話語,心想能否擁有她的講話實錄,很想記錄下來,這樣又要勞苦幾日,于是上網查尋,終于找到孟天福老師 (初中物理 湖南婁底初中物理班)辛苦四天時間把視頻翻成漢字的電子文本,又驚又喜。驚喜之余也將這種喜悅與大家分享,共同學習,成長幸福人生。
引子:看了張紅老師的視頻講課,覺得說到我的心里去了,再看了一遍,更覺精辟,許多觀點很新,當了這么久的老師,許多事情至今迷糊,聽了張老師一堂課,頓覺醍醐灌頂,所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又覺視頻不如文字易于記憶和保存,遂用4天時間把視頻逐句翻成漢字,希望有看到這篇文章的同仁,一起共勉,則不勝榮幸!
我不知道我們的老師在平常的教學中怎么開始自己的第一課,按照我的理解,所有的學科都可以分為這樣幾種知識,第一種是“有什么”,這叫事實性的知識,比如說我們的職業道德修養包含些什么樣的內容?但是,我常常覺得比“有什么”更重要的是“是什么”和“為什么”,這些能讓我們明白學科的價值性的知識,所以呢我們也從這兩個問題入手,就是我把它稱之為序言,也就是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我們通常稱之為師德教育,它究竟是一門什么樣的課程?我們為什么要不斷的強調?
在我的日常教學實踐中呀,經常遇到老師問這個疑問,比如說,在我剛剛開始師德教育的時候,有老師就跟我說,在教室門外攔住了我,說:“張老師,咱們這節課上什么?”,我說:“上師德”,他們就說:“咱能不能不上了?”,我說:“為什么呀?”,他們就說:“這個還用上嗎,這個上得還不夠嗎?我們在學校里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領導一開大會還講,講得比階級斗爭還要頻繁,那為什么還要上呢?”,我覺得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實際上呀,它牽涉到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我們究竟怎么理解師德教育?或者師德教育是什么?在我們日常的感覺里,師德教育就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教育,而我們對道德本身的理解是什么,是居高臨下的灌輸,用一些近乎完美的,或達不到的標準來要求或督促老師們。我覺得這是對道德教育的一個很大的誤解。在某種程度上,道德是什么,是一個人類不斷提高修養的過程,而用在師德教育上,我覺得是一個老師不斷增強職業自覺性的探索。
不知道老師們是為什么當上的老師?無外乎下面幾種情況,第一個呢叫無悔的選擇,喜歡;第二個呢,叫無奈的選擇,沒辦法;第三個叫無知的或者說叫隨意的或者說叫偶然的,成為了這個行業中的一員。但是,我一直給老師們講,為什么做老師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了老師后能否找到做老師的感覺,而我覺得呢,師德教育也就是老師不斷的找到當老師的感覺。這個感覺到位了,我們的行為才會到位,才可能用更好的心態來面對我們教育教學中的問題。
大概在今年四月份的時候吧,中國教師報約我寫一篇稿子,他說:“希望張老師你呀寫一篇關于教師職業倦怠的文章。”我當時覺得很奇怪,我說:“職業倦怠不是一個新話題,是個老話題了,而且,很多專家都寫了許多相關的文章,那為什么還要我再寫一篇?”教師報的編輯高老師跟我說:“我覺得呀你跟老師特別熟,你寫的呀肯定是老師的真實職業狀態,以及呀最深切的內心感受?!痹谌绾螌戇@篇文章的時候,其實呀我躊躇了很久,我在想呀,在我落筆的時候我能不能比較深刻的而且比較生動的寫出老師們的困惑?在我仔細梳理了我的思路之后,我當時還借用了韓寒的一個文學名詞叫三重門,在我的感受里面,我覺得呀老師的職業倦怠呀從外往里其實也是三重門,所謂門呢,過得去叫門,過不去可能就叫坎,門坎,門坎,對我們老師也很重要。
那么第一重門是什么?就是直接的最直觀的感受,現在呢我覺得當老師特別累,為什么累呢,老師表述為一活多,第二呢活難干,對老師的要求越來越多,孩子呢越來越難管理,這些事情使老師們的付出在生理或心理上使老師經常處于疲憊狀態。
那么往里走,我們又見到了一重門,這重門是老師們的感覺,心理感覺,老師現在都有點害怕,害怕什么呢,害怕社會對自己的要求太高,害怕學生所面臨的問題是自己所不能處理的。用我的話來說,今天我們面臨的問題呢,叫老問題解決不好,新問題解決不了。
老師們經常跟我說呀,所謂老問題,比如說,遲個到,不寫作業,這些常規的紀律問題,好像到現在也沒有找到直接的最有效的方法。
而新問題解決不了呢,是隨著我們的社會不斷發展我們會發現很多孩子的問題帶有一些專業的心理背景。
比如今年夏天,有個老師跟我說:“張老師,你知道嗎,今年我的班里有兩個孩子,這兩個孩子都有些心理問題,我也是第一次聽說,而且有趣的是,這兩個孩子的心理問題還剛好相反,第一個孩子叫社交恐懼癥,人多了他就哭,就緊張;第二個叫廣場恐懼癥,人少了他害怕?!边@個老師當時跟我說:“張老師,你看,多有意思,我班里兩個孩子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問題,當我把他們帶出來的時候,我覺得我自己快成為心理專家了!”老師們有點害怕。
再往里走,最深層的是什么,我覺得呀是老師們心里的困惑,這個困惑包括一些基本的問題。比如,究竟什么叫教育?我們應該怎樣教育?我們追求什么樣的教育目標?
比如很多老師都在強化訓練,大劑量的練習作為提高成績的手段。但是,在老師們的內心深處,其實老師們也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我這樣做真的對嗎?可是我不這樣做,我又能做什么呢?我覺得行為是心靈的密碼,我們任何能透過行為看到的都是老師的困惑,這種困或的背后是什么,其實就是老師是個什么樣的職業?老師是種什么樣的人?我如何才能找到當老師的感覺?所以呢,我覺得師德教育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它是一個老師不斷增強職業自覺性的探索,而且是不斷成長的反思。
成長每天都在發生,但是反思卻不是每天都在發生。曾經有個笑話,可能不太好聽,說是美國有一個士兵去找他的長官,說:“我都大大小小的戰役參加過三十次了,為什么我到現在呀還是個中士?為什么我沒有往上提升?”軍官就指著他旁邊的一頭驢子說:“你看它,它說它大大小小的戰役參加過50次了?!彼F在依然還是一頭驢子,沒有什么根本的變化。
這個比喻打得可能不是很恰當,其實我想說的是,教師的專業成長等于什么,等于經驗加反思,經驗每天都在發生,但是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繁雜的、是平庸的、是重復的,只有我們不斷的反思,才能不斷的成長。
那么職業道德教育它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我的理解是幫助老師找到職業幸福。
幸福是個倫理學上的詞兒,在哲學上幸福等于很快樂加有意義。教育這個職業天然就具有有意義這個特征,也就是我們做的是一個正向價值的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那么,是什么制約我們不幸福?簡單的說就是不夠快樂,快樂是一種感官體驗,那么,老師們的快樂來自于什么,這種快樂實際上是我們后面要說的是老師的一種精神酬勞,如果我們掙不來這份精神酬勞,精神酬勞就是我們說的成功感、成就感,我們說得更淺顯點,在課堂上,孩子們喜歡你,你被家長認可和擁護,你看著你的教育成果一天一天的不斷的在增加,這就是快樂的來源,所以,其實絕大多數的老師都是不怕累的,但是特別怕的是勞累而沒有收獲,所以師德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讓我們明白老師是什么,我們如何當老師,只有我們感覺到位了,我們的行為才能更到位。
這兩年我們都知道,我們頒布了新的經過修訂過的新的師德規范,而這個新的師德規范最大的變化是什么呢,我不知道老師們認真研讀過沒有,從數量上來說,它還減少了,過去的師德規范是八條,而現在呢變成了六條,這六條和八條的關系我還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就叫做《繼承與創新》。我想這是兩個關鍵詞,所謂繼承指的是什么,從過去到現在,教師職業的根本性質沒有變,一脈相承下來的比如我們的奉獻精神和我們的榜樣精神,這是繼承下來的。所謂創新指的是時代不斷的在變化和發展,因而師德作為道德教育的內容它也在增添一些新的時代元素,因為道德是時代最敏感的感受器,當時代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道德修養的內容也適當的做了微調。
其中呀,在我們新的師德規范里面有兩點提請大家注意,第一個是什么?是對奉獻的詮釋,我們過去的師德規范里更加強調的是無私奉獻,我們新的師德規范里呢將無私換成了樂于奉獻,大家不要小看這一字之差,其實呀是道德更加接近和合乎人性的體現,比如在無私奉獻的時候,老師們頂著巨大的壓力,我記得最早做師德教育的時候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文章的題目就是《我們今天提倡什么樣的師德?》應該是一個年輕老師寫的,這個老師說呀他參加了地區組織的師德教育報告團,聽完報告后心里五味雜陳,非常復雜。那么,他就想到了幾個問題,成為一個好老師,好老師的標準是什么?他說從這五位師德標兵、師德模范在他們講他們的故事的時候,老是感到很難過,為什么呢?他自己總結了,成為一個好老師,大概需要下面幾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什么呢,第一個條件是身體已經不好了,他說所有成為標兵的老師大概都得了病或者準備得很嚴重的病,因為積勞成疾,因為有了病也不去看,所以要想成為好老師,先得把身體累垮了。第二個呢,他說好像這些好老師都六親不認。在他們的故事里都有這樣的一個環節或這樣的一個情結,就是當他們的親人和他們的學生都有事的時候,那怕親人是很大的事兒學生是很小的事兒,但是老師總是舍棄親人而選擇學生。比如他的父母生病了甚至去世了,他的兒女生病了正在發燒,老師總是說,我要跟學生在一起,然后毅然決然的把親人舍棄。所以,是不是說好老師的第二個標準是好老師是六親不認的。第三個是說好老師是只有工作沒有生活的,因為在他們的敘述里面每天都是早出晚歸的,但是從來沒有體現出來他們有家庭的天倫之樂。這個老師很難過,他說呀,如果成為好老師要跨越這三個門坎的話,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我不愿意成為這樣的老師。
我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應該是在2002年,這篇文章給我很深的感觸,從那個時候起,我也在想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我們提倡什么樣的師德?
所以后來教育部在召開師德規范研討會的時候,我不能叫大聲疾呼,我是反復呼吁,說我們的師德規范要合乎人性,因為他要培養的是幸福教師。今年北京市的中小學開學第一節上的課都是幸福課,我不知道老師從什么角度來理解幸福這個詞,但是我始終堅持一個觀點,沒有幸福的老師,不可能有幸福的學生。所以要讓我們的學生幸福,先要讓我們的老師有幸福的能力,所以在心理學和科學上來講幾乎是不可能達到的。第二,我們對無私奉獻的過度宣傳使它越來越脫離人性,成為神,而這是老師們永遠無法企及的。所以,也許是在我的反復呼吁下,或者我也不敢這么說,后來新的師德規范把奉獻的定語改為了樂于。而樂于奉獻對于老師們來說就容易理解多了,因為教師的職業道德本身就是奉獻,我曾經給老師們舉過例子,你在課間十分鐘時,按理說是休息時間,但是有孩子來找你問問題,我們都是欣然同意,從來沒見過哪個老師對孩子說:“你怎么回事事?你不知道這會兒我休息嗎?你為什么不等我上課的時候再來?”而老師們目送著孩子們問完問題回到座位上的時候,老師們都是很開心的,他會想,多好學的孩子呀,多上進的孩子呀,所以教育者的職業本質是什么,奉獻著并快樂著。
第二個創新點是什么呢,就是我們把終身學習理念的提出。
過去我們都知道的一句話,就是我們要想給學生一杯水,你要有一桶水。在過去那個不變的時代里,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差別是什么,是量的差別,也就是你少我多,但是在今天,在這個迅速變化的社會里,我們必然要面臨這樣一個問題,這桶水有多久沒有換過了?中國人有兩句很有意思的俗話,就是“我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多”,“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多”,說的是什么呢?年齡和經驗是優勢,在農業社會里,它確實是個優勢。但是,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飛速變化的時代,這樣的一個社會里。所以我以跟老師們分析過這個,我說大家知道嗎?在今天,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多,在數量上它依然是對的,但是,有一個問題,不知道大家注意了嗎,就是你過的橋,咱們過的橋現在基本上都沒有了,或者拆遷了,而孩子們走的路,我們也一樣沒有走過。所以,在今天當老師,意味著我們和孩子是共同成長和共同學習的,意味著終身學習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成為一種實實在在的要求,因為對我們來說呀,終點在前方,但我們始終在路上,這是新的師德規范和舊的師德規范截不同的。
那么大家都知道,所有的變化,都根植于什么,根植于教育的變化,今天我們當老師呀,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感受,這種感受是什么,教育變了,家長變了,學生也變了,我們接觸到的事情也變了。
我給老師們說一個很有趣的笑話,過去我曾經給老師們講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個什么例子呢,就是一個老師發現孩子們上課不好好聽講,傳統老師是這樣的,他先后會經過這樣幾個階段,最傳統的和最早的老師,大概是這樣的,跟孩子說:“你不學,你出去,別浪費時間。”最早的的學生是膽小的,老師讓出去,于是就出去了。這是三十年前。然后就變了,變成了什么呢,老師跟學生說:“你不學,你出去。”學生不出去,為什么,學生說了:“我要在課堂上聽課,這是我的權利,我不能出去?!庇谑抢蠋熅秃軞鈶?,老師說:“你給我出去!”孩子不吭聲,老師說:“你到底出去不出去?”學生依然不吭聲,后來老師氣極了,就說:“行,你厲害,你不出去是吧?你不出去,我出去,行了吧?”于是老師就開始出去干什么呢,開始找領導,比如說德育處呀,或者相關的班主任呀等等,來解決這個問題,一節課可能講不了知識了,只能處理這個學生的紀律問題了,那么,你不出去我出去這句本來是生氣的話,老師的目的是想讓學生出去,但是學生沒有出去。最近我聽到了這個故事的最新版本,這個版本是什么呢,老師跟學生說:“你不出去是吧?行,你不出去,我出去,行了吧?”沒有想到的是,過去孩子也就不吭聲了,但是在今年夏天我聽到的版本是這樣的,孩子想了想,很平靜的對老師說:“可以?!崩蠋煔獐偭耍蠋熣f:“憑什么?你有什么資格要我出去?”孩子說:“不是我要你出去,是你自己非要出去?!蔽覀円部梢援斪饕粋€笑話,但是這是一個讓人警醒的笑話。
教育在變化,究竟這些變化體現在什么地方呢?在2006年的時候,我曾經跟一個臺灣老師聊過天,他當時跟我講了這樣一個事情,我印象很深刻,他說呀,在三十年前,臺灣的老師都可以打學生。那個時候,臺灣的老師打完學生,操起電話就跟家長說;“你來一趟!”家長忙不迭的就來了,來了之后就先給老師道歉,說:“對不起,孩子不聽話,給您添添麻煩了。”完了,把孩子領回家再打一頓,那么理由是:“送你去就是讓你去聽話的,你居然敢氣老師,難道不該打嗎?”三十年后,不能說臺灣沒有老師打學生了,但是,沒有老師敢打完了學生還操起電話對家長說你來一趟的,聞訊趕來的家長沒有一個先陪禮道歉的,他要問:“憑什么?為什么?打孩子干什么?”不排除有些激動的家長想把老師打一頓,理由是:你教不好倒也罷了,我們認倒霉,你居然還這么橫,還打我們孩子,難道不該打嗎?
三十年,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的教育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一直覺得,臺灣老師的感言是一個典型的案例,我們能看到教育發生了變化,它的最根本的關鍵詞在哪?我曾經跟老師們說過,現在的教育跟過去的教育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我們當學生的時代,教育是權力教育,我們當老師的年代教育是能力教育。怎么解釋這個問題呢?比如說,什么叫權力教育,社會賦予了教師權力,在我們小的時候,當學生的時候,要求學生多過要求老師,權力是通過什么體現的?——要求,我要求你,我比你有權力,你要求我,你比我有權力。老師們開個玩笑說,我們都是被領導要求的,所以領導比我們有權力。三十年前要求學生,所以家長說送你去學校就是讓你去聽話的,三十年后,改成了要求老師,你教不好倒也罷了,我們認倒霉,他直接訴求的是什么,是能力,當社會賦予老師的權力的時候,家長支持這個權力,他帶來的是什么,是孩子恐懼這個權力,他害怕。但是現在,時代發生了變化,老師都有一種感受,無論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法律法規都在不斷的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都在要求老師平等對待學生,在一個民主的社會里,每一個人的權力都是在越來越受到限制的,老師們會發現我們的教育權力變得比原來少了,而如果權力撤了之后,它就會留下一大片真空地帶,這個真空地帶如果不用相應的能力來填補的話,我們就會發現老師們面臨一個尷尬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我們沒法教了,因為用權力解決是強制,用能力解決是引導,這也是今天的教育和過去的教育最根本的不同。
我也曾經跟老師們說過,九十年代中期之后,大家會不斷的發現一個問題,有一個詞提得越來越熱,叫專業發展,教師專業化,專業發展。什么叫專業,專業就是發展出你不同于其他人的最重要的專業能力,也就是現在老師們覺得學習和壓力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當我們明白了這些之后,我們就開始和大家一起來探討從哪些角度來理解教師、教育是什么。
教育首先是一種職業。
在我看來,所有的職業都包含三個最基本的涵義:
第一個是什么,薪酬待遇,這是職業教育最核心的,所以我曾經因我的觀念跟其他人可能不太一樣,我跟老師們說,我們不是為了學生而工作,所有職業最本質的含義是為了自己而工作。職業是什么,是養家糊口安身立命的手段。
在很多年以前,倪萍還在中央臺做節目的時候,曾經做過一期聊天,請了中國的一個號稱職業球迷,我想呀,男老師可能更清楚,倪萍問了他一個問題,說:“你說你自己是職業球迷,那么,現在我要問你的是,你從球迷這個職業里每個月掙多少錢?”羅西不吭聲,說:“我不掙錢,還賠錢。”倪萍說:“你憑什么說你職業是做這個的?”
實際上羅西說的是職業的第二個含義,專業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但是,薪酬待遇是職業的最基礎的含義。那么,我一直認為,老師們要求待遇永遠不是過錯,因為這是合乎人性的,但是待遇究竟包括什么,恐怕不是所有的老師都能夠明白的。
根據薪酬理論,一個人的待遇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
第一部分叫做物質酬勞,所謂物質酬勞,指的是什么呢,這是我們每個月掙到的錢,過年過節的過節費。包括實物,發的米、面、油。物質酬勞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不知道老師們注意過沒有,在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教師們拿到的物質酬勞都不算特別高,除了極少數幾個,為什么呢,待會會說。
第二部分叫做精神酬勞。它主要包括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什么呢,干活舒心嗎?氛圍好嗎?這個團隊有沒有一個良好的風氣?
第二個是個人有價值和成就感嗎,這就是我剛才說的,你從你的教育教學中感受過成功的快樂嗎?被孩子喜歡,被家長認可嗎?如果說物質酬勞呀是學校給的,那么精神酬勞有一半是學校給的,有一半就是靠自己掙的。
那么第三種酬勞呀就是發展酬勞。什么叫發展酬勞呢?我曾經跟老師們說過,學校關心你的專業成長嗎?學校提供培訓嗎?學校給你搭平臺嗎?讓你不斷的成長,讓你在技術上不斷更新嗎?這個非常重要,培訓是種福利,所以這些年來,國家在重視老師的待遇上除了提高老師的物質酬勞之外,大家最明顯的感受就是老師們培訓成長和發展的機會比原來多得多了。
那么第二個職業的基本含義是什么,專業技術水平。
剛才我們說了,在全世界的大多數國家,老師們掙到的物質酬勞都不算這個社會最高的,它是等于或略低于社會的平均水平。為什么會這樣呢?這里面有一個公開的秘密,或者說行業大家都認同的規則,這個規則是什么,就是在專業技術領域里薪酬待遇與什么密切相關呢?跟這個行業里的專業技術水平密切相關,我們用最通俗的話表達就是別人能干的活你也能干,你注定掙不了很多錢,只有別人干不了的活你能干你才能掙得比別人多。
專業就是無可代替,專業就是比別人強。
最近我在理發時跟美發師聊天的時候,還談到了這個問題,這個理發師是技術總監,所以找她的人總是特別多,我家離她特別近,所以有時候我就直接到門口堵她。有一天早晨特別早,她們九點半上班,我九點二十到的,到門口的時候,她就來了,我說你第一個顧客約的是幾點?她說大概是九點四十五,我說那就好,給我把頭發剪剪不需要這么多時間。然后呢,我去找她的時候,我們就一邊剪頭發,一邊聊天。其他的小姑娘就在一起放歌呀,迭毛巾呀,準備歡迎客人呀等等這些。她跟我剪頭發的時候突然自言自語的說了一句,或者也是給我說的,她說你說呀,寫歌詞的人怎么能寫得這么好?我當時呀凝神一聽,正在播放的是費玉清唱的千里之外。我當時就覺得很有意思,我說你覺得哪兒好?她說全是我想說但是說不出的話,我就笑了,我說本來就是這樣呀,她說為什么,我說文藝工作者,就是那樣一群人,他們替所有人表達對生活的感受。她一愣,她說這個說法呀,我第一次聽說。我說,我也是剛想起來,其實你們干的這一行也這樣,所有的人都愛美,就像所有的人對生活都有感受,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夠表達這種感受,文藝工作者就是替我們表達感受的,而你們就是專業的一群人替所有人表達對美的追求。當時我就想,教育是什么,就是特定的一群人,替所有的人表達什么,表達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期望以及引領。因而,專業的這個含義,專業技術水平很重要。
職業的第三個含義是什么,行有行規,所有的行業都有行業的倫理要求,而這個行業倫理要求透析的是行業的本質精神。比如,在師德教育里,曾經不斷的有人說呀,敬業是本質,不對,為什么呢?因為,所有行業都要敬業。也有人說呀,愛生,愛學生,我們把它表達為愛,它也不是。教育行業里最重要的精神是什么,是榜樣精神,這個榜樣精神就是指的老師的一個基本定位,我們通常這樣說,小學生仰望著老師,你就是我的榜樣。中學生審視著老師,你究竟能不能成為榜樣?為什么教育行業特別強調榜樣精神,我跟老師們這樣表達過,教育行業是所有行業里唯一把自身作為勞動手段的,也就是你教給孩子的除了教材,還有你個人的為人處事、舉止修養,所有的老師都在育人,只不過育人的能力有高低。不知道老師們有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這種職業,行有行規,而教師職業道德就是我們這個行業里最基本的倫理規矩。
那么,我們理解教師的第二個角度是什么,教師是一種身份。
我們怎么來理解這種身份呢?就是不同的身份,你的行為肯定是不同的。比如我們會說呀,孩子,當還是個孩子的時候,這種身份,回到家里,我不知道大家為人父母你觀察一下你會發現,我們的孩子推開門的第一句話,就是我餓了,但是呢,如果你作為家長,你回到家,你的第一句話,一般問的是,如果孩子在家,問的是你餓嗎?而不是,我們很少聽見那個父母回到家里的時候,推開門對孩子說我餓了,為什么呢?因為角色不一樣,你所承擔的任務就不一樣,而當我們是一個老師的時候,韓愈曾經說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也就是說,每一個當老師的人都肩負著三個任務,這些任務分別是什么?傳道、授業和解惑。
我們先說說傳道,首先,假設我要問大家一句話的話,就是誰希望我們傳道?是孩子們嗎?好像不是,因為很少,或者我幾乎沒有見到過,孩子追著老師說:“老師,你為什么還不講大道理呢?你為什么還不講道理呢?”是家長嗎?家長要求好象也不是很迫切,那么究竟是誰要求或在意我們傳道呢?是社會,因為教育是國家買斷的公益事業,在這個公益事業里面,社會要求教師承擔起教化未來社會公民的責任,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教書的目的是為了育人,把人培養成什么樣的?把人培養成我們社會未來的公民。
那么我們社會未來的公民需要從哪幾個角度來在意呢?
第一個,他能傳承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所以老師們應該理解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是學校教育的主旋律,這句話不是空話,是真實的要求。
第二,他要能夠繼承我們的民族文化傳統。這兩年大家都在說一個國學熱,比如在我們小學的經誦讀,然后呢有國學文化、有國學課、有學論語等等之類的。馬上要中秋節了,大家都知道國慶是公共假期,但是幾年前,我們國家呀把中秋、端午和清明這些民族傳統節日納入到公共假期里,今年九月份,教育部又要求我們所有的中小學校開書法課,我不知道大家把這些現象聯系起來想的時候,是否悟出了什么?實際上我們面臨著一個民族文化傳統如何傳承的問題,如果我們的孩子沒有接觸過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他如何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中國人,認同中國的文化,進而能夠將中國文化傳承下去?而文化是需要有具體的載體的,比如說語言、文字、節日、禮儀這些東西都是民族文化傳統,所以國家做這些事情是有著更高意義上的含意的。
第三個就是要培養我們的孩子具有公民的意識和責任。
我們是一個傳統濃郁的國家,因為在我們這個國家“家國天下”這個詞大家都知道,歌里還這樣唱道,說“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我們且不說從感情上說這是可以接受的,但事實上這里面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問題,在于什么呢?在于家和國之間處理的基本的原則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說家是什么?家是一個不可以講理的地方,因為他要講情。而國是講什么,是講規則的地方,所以家里講的是倫理,而國家講的是法理,但是因為這是一個傳統,所以我們國家是一個很濃郁的人情社會,所以我們的公民包括我們和我們的長輩們,他們都有一個特征,規則意識不夠強,尤其是公共規則。
第二個合作和共享的精神不夠充分。而我們的學校里如果不著力于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和合作能力,那么我們將來進入到公民社會的時候,我們現在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公民社會,我們的孩子將不能適應那樣的生活,所以這是傳道的重要含義。傳道是什么,傳道是一項非常高明的藝術,這個是大家一定要注意的,不是說你把道搬上來,然后你背著道的包袱,你給孩子說:“我講得對嗎,我說得有道理嗎?你覺得我說得對嗎?”孩子說對,“那你為什么不聽?”他不是這樣的。
那么授業指的是什么,授業是課業、學業、與職業,從這里我們能看出他們的邏輯聯系,課業每節課,而學業指的是學習成績,學業它又直接影響著什么,影響著未來的職業。而這個又關系到一句話,教育是為了什么?
教育有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是什么呢?為了謀生,更好的生存和生活。第二個目的是什么,為了精神上的成長。
在從前的社會里,我們更多的宣揚的是什么?我們的教育是為了謀生,包括耳熟能詳的即廣為流傳的那句話,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但是在今天這個社會里,大家會發現,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不如過去那么管用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大學畢業,高等教育將成為一個人成長的歷程,而不是終點,也就是老百姓說的,教育,上完大學能不能找到工作。我記得在一周立波秀里周立波說的最可笑,他說什么叫上大學呢,他當然是具有諷刺意義的,就是拿一麻袋的錢去換一麻袋的書,然后畢業了找不到工作,然后把這一麻袋的書賣了,居然買不回來一麻袋,這句話說得尖刻了些,但是實際上呀他是在提醒我們一個問題,就是社會變了,高等教育和過去的關系也不一樣了,盡管知識依然改變命運,但是沒有過去那樣神奇的效果了,那么這里面我們如何激勵孩子們學習呢?知識改變命運的時候,更多的孩子是因為生活的壓力,把壓力轉化為了動力,可是,當我們越來越多的學生,不再為生計而發愁的時候,我們大概要呼吁的是,知識如何能夠喚醒孩子內在的精神成長的內部動力,也就是我們為什么要學習,為什么要受教育,所以,這一點讓我們回到教育的本來目的。高等教育面臨的現狀使得我們不得不追尋教育本質的目的是什么。
教師是一種身份,這種身份的最后的一種行為是什么?是解惑。誰渴望我們解惑?是學生,學生為什么渴望我們解惑?因為成長是一個充滿困惑的過程,各位老師也都從小的時候長過,我曾經給老師們舉過例子,我們的小學老師,尤其是一年級的老師可能更熟悉一些,我們的新生一年級培訓,首先培訓的是什么,是告訴孩子我認識學校,教室在哪兒,衛生間在哪,如何喝水,如何上廁所,上哪兒接水,怎么吃飯,包括我們上幼兒園,吃飯穿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是生存的第一個惑,這個惑是技能性的,就是如何保全自己。那么,當這個惑解決之后,這個惑不能解決,孩子們就會困惑,我經常給老師們打個比方,如何理解一年級孩子的恐懼和不安全,就像把你帶到非洲,撂下你之后我們就走了,就會發現人是生的,地兒是生的,所有的一切不知道從哪里開始。
當這個惑解了以后,孩子們面臨的第二個惑是什么,是人際交往與集體適應。
在我們小學,老師們最明顯的感受是孩子喜歡告狀,特別是三年級以下的孩子,告狀的目的是什么?老師,他上課吃糖,很多老師就說,管好自己就行了,不要老是去盯著別人,其實這里面隱含著一個深深的困惑,這個困惑就是,你一定說過,上課不準吃糖,但是他明明看到上課有人吃,于是他的惑就在于,這個規則到底管用嗎?如果管用,為什么他在吃而沒人制止,如果不管用,就是允許吃,那其實我也想吃,他覺得很困惑,再比如“老師,他打我?!彼睦Щ笤谟?,他打了我,我該怎么辦呢,對吧,你說讓我不理他,但是他可能接著打我,如果我搭理他,老師,我怎么理他,我還打不過,這就是人際交往與集體適應。
當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惑就越來越重要了,為什么?他牽扯到情感價值。為什么要學習呀?為什么一定考大學呀?所有在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就會發現,孩子們的困惑背后都隱藏著對意義的追求,例如為什么今天要戴紅領巾?為什么每天都要做眼保健操?為什么中學不準男生抽煙?為什么不許戀愛?等等。成長是什么?成長就是尋找自我和尋找意義,所以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幫助孩子找到自我,正確的評價自我,教育就是引領孩子尋找意義。因為,當我們不明確意義的時候,我們最常見的就是不想做,當不得不做的時候,我們最常見的是應付了事,這也是心理學的一個基本規律,無論對老師還是對孩子,都是如此,因而當我們更加明確了我們的身份之后,我們就開始面臨一個問題了,我們的行為和我們的身份之間它是匹配的嗎,我想這個問題下節課再和大家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