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xiàng)超值服

開通VIP
含有厚樸的處方(四十七)

厚樸(別名川樸、紫油厚樸),苦、辛,溫。燥濕消痰,下氣除滿。用于濕滯傷中,脘痞吐瀉,食積氣滯,腹脹便秘,痰飲喘咳。小編整理出含有厚樸的處方共3145個(gè),本文發(fā)表的是其中的第2761~2820共60個(gè)。

處方1、木香順氣散

處方木香 香附 檳榔 青皮 陳皮 枳殼 砂仁 厚樸(制)蒼術(shù)各3克 炙甘草1.5克

功能主治治氣滯腹痛、脅痛。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320毫升,空腹時(shí)服。

摘錄《景岳全書》卷五十四引《醫(yī)學(xué)統(tǒng)旨》

處方2、七味散

處方黃連60克 龍骨 赤石脂 厚樸各15克 烏梅肉15克 甘草7.5克 阿膠22克

制法上藥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久痢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5克,小兒1克,日服二次,漿水送下。

摘錄《備急干金要方》卷十五

處方3、活血酒

處方乳香 沒藥 血竭各15克 貝母9克 羌活15克 木香6克 厚樸9克 川烏 草烏 白及各3克 麝香1.5克 紫荊皮24克 香附15克 小茴香9克 甲珠15克 自然銅 木瓜各15克 肉桂6克 當(dāng)歸24克 獨(dú)活 川斷 虎骨 川芎各15克

制法上藥取高粱酒依法制成藥酒。

功能主治舒筋活血。治扭挫傷后期;亦治寒濕腰腿痛。

用法用量每次服15毫升,日二次,亦可外用摩擦患處。

摘錄《中醫(yī)外傷科學(xué)》

處方4、透膈湯

處方木香 白豆蔻 縮砂仁 檳榔 枳殼 厚樸 半夏 青皮 陳皮 甘草 大黃 樸消各等分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胸膈滿悶,噎塞不通,噫氣吞酸,脅肋刺脹,嘔逆痰涎,飲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30克,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紅棗1枚,煎至200毫升,空腹時(shí)服。

摘錄《袖珍方》卷二

處方5、香樸丸

處方厚樸150克(姜汁制炒)白術(shù)90克 茴香(炒)陳皮各90克 訶子(炮,去核)赤石脂(煅)各45克

制法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腸胃虛冷,泄瀉無度,脘腹痞脹,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空腹時(shí)用米湯送下50丸。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

處方6、上清丸

處方羚羊角(鎊)30克 犀角(鎊)30克 牛黃15克 琥珀15克 厚樸(姜汁炒)30克 黃芩(酒炒)30克 川芎15克 白芷巧克 菊花24克 防風(fēng)24克 羌活24克 草決明30克 生地21克 熟地21克 防己24克 黑牽牛24克 蟬蛻(去頭、足)21克 地膚子30克(炒)滑石30克

制法上藥共為末,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風(fēng)熱上攻,目視昏花,迎風(fēng)流淚,怕日羞明。

用法用量食后每服50丸。

摘錄《異授眼科》

處方7、大黃枳殼湯

處方大黃 枳殼 厚樸 陳皮 甘草 木通

功能主治瀉積泄熱。

用法用量煎湯調(diào)服六散9克。元?dú)馓摲e熱甚而應(yīng)下者,加人參。主腸胃積熱,泄瀉腹痛,發(fā)熱口渴,肚腹皮熱,瀉下黃沫,或欲便不得,肛門重滯,小便赤澀,右脈數(shù)大者。

摘錄《癥因脈治》卷四

處方8、香樸丸

處方厚樸6克 附子2.1克 木香0.9克

制法研末為丸。

功能主治治老人脾胃虛寒,氣滯腹脹,食少惡寒。

用法用量每服3克,溫開水送下。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五

處方9、清肌滲濕湯

處方蒼術(shù)(米泔水浸,炒)厚樸(姜汁炒)陳皮 甘草(生)柴胡 木通 澤瀉 白芷 升麻 白術(shù)(土炒)梔子(生)黃連各3克

功能主治治貓眼瘡。由脾經(jīng)久郁濕熱,復(fù)被外寒凝結(jié)而成。每生于面及遍身,初起形如貓眼,光彩閃爍,無膿無血,痛癢無常。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燈心20根,煎至320毫升,溫服。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七十四

處方10、除濕胃苓湯

處方蒼術(shù)(炒)厚樸(姜炒)陳皮 豬苓 澤瀉 赤茯苓 白術(shù)(土炒)滑石 防風(fēng) 山梔子(生研)木通各3克 肉桂 甘草(生)各1克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主纏腰火丹。水泡大小不等,其色黃白,破爛流水,痛甚。

用法用量水400毫升,加燈心165厘米,煎至320毫升,空腹時(shí)服。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六十四

處方11、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處方桂枝9克(去皮)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芍藥9克 大棗12枚(擘)厚樸6克(去皮,炙)杏仁50枚(去皮、尖)

功能主治解肌發(fā)表,下氣平喘。治素患喘病,外感風(fēng)寒,惡寒發(fā)熱,頭痛自汗,鼻塞喘咳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溫服100毫升。覆取微似汗。

摘錄傷寒論

處方12、活血化堅(jiān)湯

處方防風(fēng) 赤芍 歸尾 天花扮 金銀花 貝母 川芎 皂角刺 桔梗各3克 僵蠶 厚樸 五靈脂 陳皮 甘草 乳香 白芷各1.5克

功能主治治瘰疬、癭瘤、痰核初起未潰膿者。

用法用量上藥以清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臨服加酒適量,食后服。

摘錄《外科正宗》卷二

處方13、化滯調(diào)中湯

處方白術(shù)4.5克 人參 茯苓 陳皮 厚樸(姜制)、山楂肉 半夏各3克 神曲(炒)麥芽(炒)各2.4克 砂仁2.1克

功能主治治積滯脹滿。

用法用量水400毫升,加生姜片3片,煎320毫升,空腹時(shí)服。若脹甚,或面食傷,加炒萊菔子3克。

摘錄《證治準(zhǔn)繩·類方》卷二

處方14、肉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去殼,炮)黃連(去須,炒)訶梨勒(炮,去核)各22克 甘草(炙,銼)白術(shù) 干姜(炮)赤茯苓(去黑皮)各15克 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30克

制法上八味,搗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腸胃受濕,濡瀉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克,空腹時(shí)用米飲調(diào)下,日三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四

處方15、強(qiáng)中湯

處方干姜(炮,去土)白術(shù)各30克 青皮(去白)橘紅 人參 附子(炮,去皮、臍)厚樸(姜制炒)甘草(炙)各15克 草果仁 丁香各90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和中消痞。治脾胃不和,食啖生冷,過飲寒漿,以致腹脹,心下痞滿,有妨飲食,甚則腹痛者。

用法用量每次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5片,大棗2枚,煎至21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嘔者,加半夏15克,食面致脹滿,加蘿卜子15克。

摘錄《重訂嚴(yán)氏濟(jì)生方》

處方16、枳縮二陳湯

處方枳實(shí)(麩炒)3克 砂仁2.1克 白茯苓(去皮)貝母(去心)陳皮 蘇子(炒)瓜蔞仁 厚樸(姜汁炒)香附(童便炒)各2.1克 川芎2.4克 木香 沉香各1.5克 甘草1克

功能主治治關(guān)格,上下不通。

用法用量上銼一劑。加生姜3片,水煎,入竹瀝磨沉香、木香服。

摘錄《萬病回春》卷四

處方17、排氣飲

處方陳皮4.5克 木香2.1~3克 藿香4.5克 香附6克 枳殼4.5克 澤瀉6克 烏藥6克 厚樸3克

功能主治行氣散滯。治氣逆,食滯腹脹,疼痛,癲狂。

用法用量以水200毫升,煎至140毫升,熱服。食滯,加山楂、麥芽各6克;寒滯,加焦干姜,吳茱萸,肉桂之屬;氣逆甚者,加白芥子、沉香、青皮、檳榔之屬;嘔吐而痛,加半夏、丁香之屬;小腹疼痛,加小茴香;如兼疝癥,加荔枝核(煨熟搗碎)6~9克。

摘錄《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處方18、薷苓湯

處方香薷 黃連(姜汁炒)厚樸(姜炒)扁豆(炒)豬苓 澤瀉 白術(shù) 茯苓各等分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治夏月暑瀉,欲成痢疾。

用法用量每服15~18克,用水220毫升、姜3片,煎至160毫升溫服。

摘錄《古今醫(yī)統(tǒng)》卷三十五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19、小麥湯

處方小麥15克(洗)人參12克 青竹茹7.5克 茯苓9克 厚樸12克(炙)甘草3克<炙)生姜汁20毫升

功能主治治嘔吐不止。

用法用量上藥七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海藻、菘萊,醋。

摘錄《外臺(tái)秘要》卷六引《必效方》

處方20、厚樸丸

處方白龍骨 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臍)厚樸(姜制)訶子(炮,去核)肉豆蔻(面煨)陳皮各30克

制法上為細(xì)末,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腎虛寒,泄瀉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腹時(shí)用米飲送下。

摘錄《奇效良方》卷十四

處方21、清熱勝濕湯

處方黃柏 黃連 澤瀉 蒼術(shù) 厚樸 白茯苓 陳皮 甘草

功能主治治暑濕腹痛,痛瀉交作,脈弦數(shù)。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癥因脈治》卷四

處方22、解郁和中湯

處方陳皮(去白)3,6克 赤茯苓3克 半夏2.4克 青皮(去瓤,醋炒)1,5克 香附末(童便炒)3克 枳殼(麩炒)3克 梔子3克 黃連(姜汁炒)2.1克 神曲(炒)2.1克 厚樸(姜炒)2.1克 前胡2.4克 蘇子(研碎)2.1克 生甘草1.2克

功能主治行氣解郁,泄熱和中。治胸膈痞滿,內(nèi)熱夜不安臥,臥則愈悶。

用法用量上銼一劑。用生姜5片,水煎熱服。

摘錄《萬病回春》卷三

處方23、保真湯

處方當(dāng)歸 人參 生地黃 熟地黃 白術(shù) 黃耆各9克 赤茯苓 白茯苓各4.5克 天門冬 麥門冬各6克 赤芍藥 白芍藥 知母 黃柏 五味子 柴胡 地骨皮各6克 甘草 陳皮 厚樸各4.5克

制法上二十味,研成粗末。

功能主治主勞證骨蒸體虛。驚悸,加茯神、遠(yuǎn)志、柏子仁、酸棗仁;淋濁,加萆薢、烏藥、豬苓、澤瀉;便澀,加苦杖、木通、石韋、萹蓄;遺精,加龍骨、牡蠣、蓮須、蓮心;燥熱,加滑石、石膏、青蒿、鱉甲;盜汗,加牡蠣、浮麥、黃耆、麻黃根。

用法用量每服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5個(gè),蓮心5枚,同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shí)服150毫升,一日三次。與保和湯間服。

備注原方中甘草、陳皮、厚樸無用量,現(xiàn)據(jù)《十藥神書》(陳修園注本)補(bǔ)。

摘錄《修月魯般經(jīng)后錄》引《十藥神書》(錄自《醫(yī)方類聚》卷一五○)

處方24、理氣散寒湯

處方蒼術(shù) 厚樸(姜炒)陳皮(去白)甘草各4克 藿香 砂仁 枳殼各2.5克 木香1.5克 香附 烏藥各4.5克

功能主治治中下二焦寒滯氣逆,腹痛,或嘔瀉;或不嘔不瀉,而為干霍亂危劇等癥。

用法用量水煎,熱服。如食滯,加山楂,麥芽、神曲各4.5克;如痛而嘔,加半夏4.5克,如寒甚喜熱者,加吳茱萸、肉桂之類,如氣滯而不流通,加白芥子、青皮、檳榔之類;如小腹痛甚,加小茴,如兼疝者,加荔枝核(煨熟)6~9克。

摘錄《會(huì)約醫(yī)鏡》卷七

處方25、二香散

處方紫蘇 陳皮 蒼術(shù)各30克 香薷(去根)60克 香附子75克(炒去毛)厚樸(去粗皮,姜汁拌炒)甘草 扁豆各30克

制法上藥銼散。

功能主治主感冒風(fēng)寒暑濕,嘔惡瀉利,腹痛;瘴氣,及飲冷當(dāng)風(fēng),頭痛身熱,傷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木瓜2片,蔥白2根同煎,熱服。外感腫滿,先以此方多加車前子、木瓜煎服。

摘錄《世醫(yī)得效方》卷一

處方26、白術(shù)湯

別名白術(shù)散(《醫(yī)學(xué)六要》卷二)。

處方白術(shù) 人參 草果仁 干姜(炮)厚樸(姜制,炒)肉豆蔻(面裹,煨)橘皮(去白)木香(不見火)麥蘗(炒)各30克 甘草(炙)15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治脾勞虛寒,嘔吐不食,腹痛泄瀉,胸滿喜噫,多臥少起,情思不樂,腸鳴體倦。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5片,大棗1枚,煎至200毫升,去滓,空腹時(shí)溫服。

摘錄《重訂嚴(yán)氏濟(jì)生方》

處方27、加減芩芍湯

處方白芍9克 黃芩6克 黃連4.5克 厚樸6克 木香3克(煨)廣皮6克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行氣化滯。治滯下已成,腹脹痛。

用法用量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溫服。

摘錄《溫病條辨》卷二

處方28、胰腺清化湯

處方柴胡 黃芩 白芍各15克 厚樸 枳實(shí) 佩蘭各10克 金銀花 大青葉各30克 大黃10克(后下)芒消6克(沖服)

功能主治理氣解郁,清熱化濕。治急性胰腺炎及其并發(fā)癥。

用法用量煎湯服。若有高熱時(shí),加生石膏30克,知母24克,連翹12克;腹痛重,加川楝子、玄胡各10克;黃疸,加茵陳30克;嘔吐,加姜半夏、竹茹各10克;胸悶,加全栝樓30克,陳皮10克;濕重,加藿香、茯苓各10克;腹中寒冷,加干姜6克;腹瀉,去芒消。若為膽道蛔蟲引起的胰腺炎,加苦楝根、使君子各15克;若發(fā)生麻痹性腸梗阻,可加重大黃、芒消、枳實(shí)、厚撲用量。

摘錄《急腹癥方藥新解》

處方29、附子溫中湯

處方干姜(炮)黑冊(cè)子(炮,去皮、臍)各21克 人參(去蘆)甘草(炙)白芍藥 白茯苓(去皮)白術(shù)各15克 草豆蔻(面裹,煨,去皮)厚樸(姜制)陳皮各9克

制法上十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脾胃虛寒,腹痛自利,米谷不化,不喜飲食,懶于言語,困倦嗜臥。

用法用量每服15~30克,用水370毫升,加生姜5片,煎取185毫升,去滓,空腹時(shí)溫服。

摘錄《衛(wèi)生寶鑒》卷二十三

處方30、黃連橘皮湯

處方黃連12克(去毛)橘皮6克 杏仁6克(去皮、尖)枳實(shí)3克(炙)麻黃6克(去節(jié))葛根6克 厚樸2克(炙)甘草3克(炙)

制法上八味,切。

功能主治清熱化斑,理氣和中,治溫毒發(fā)斑,胸悶嘔吐,目赤口瘡,下部亦生瘡者。

用法用量用水1.2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

摘錄《外臺(tái)秘要》卷四

處方31、荊芥散

處方荊芥 雀腦芎各90克 當(dāng)歸 人參各15克 桂心 牡丹皮 羌活 防風(fēng) 桔梗 大腹子 甘草 蒲黃 白茯苓 枳殼 厚樸 半夏 杏仁 款冬花各22克 附子(炮)干地黃 鱉甲 白芍藥 北柴胡 黃耆各30克 干姜 木香各3.5克 沉香7.5克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婦人氣血虛損,經(jīng)候不調(diào),外傷風(fēng)邪,或內(nèi)挾宿冷,陰陽不和,經(jīng)絡(luò)否澀,致患血風(fēng)勞,腹中堅(jiān)痛,四肢酸疼,月水或斷或來,面色萎黃,羸瘦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加生姜3片,大棗1個(gè),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溫服。

摘錄《婦人大全良方》卷五

處方32、鱉甲煎丸

處方鱉甲90克(炙)烏扇22.5克(燒)黃芩22.5克 柴胡45克 鼠婦22.5克(熬)干姜22.5克 大黃22.5克 芍藥37.5克 桂枝22.5克 葶藶7.5克(熬)石韋22.5克(去毛)厚樸22.5克 牡丹37.5克(去心)瞿麥15克 紫葳22.5克 半夏7.5克 人參7.5克 蟅蟲37.5克(熬)阿膠37.5克(炙),蜂窠30克(炙)赤消90克 蜣螂45克(熬)桃仁15克

制法上藥二十三味,為末,取煅灶下灰1.5千克,清酒5升,浸灰內(nèi)過濾取汁,煎鱉甲成膠狀,絞取汁,納諸藥煎,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行氣化瘀,軟堅(jiān)消癥。主瘧疾日久不愈,脅下痞硬有塊,結(jié)為瘧母,以及癥瘕積聚。

用法用量空腹時(shí)服3~6克,每日二至三次。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金匱要略》卷上

處方33、人參湯

處方人參12克,炙厚樸6克,生姜6克,枳實(shí)(炙)6克,炙甘草6克。

功能主治益氣養(yǎng)胃。主脾胃虛弱。(妊娠嘔吐)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摘錄《外臺(tái)秘要》

處方34、青囊藥酒

處方蒼術(shù)(米泔浸,炒)烏藥 牛膝(去蘆)杜仲(姜汁炒)各60克 陳皮 厚樸(姜汁炒)當(dāng)歸 枳殼(去瓤,麩炒)獨(dú)活 檳榔 木瓜各30克 川芎 白芍 桔梗(去蘆)白芷 茯苓(去皮)半夏(姜汁炒)麻黃 肉桂 防己 甘草各30克

制法上藥銼碎,以麻布袋盛之,用酒18升,將藥懸壇內(nèi),密封壇口,鍋內(nèi)煮一時(shí)久,然后取出,過三日后去藥,隨量飲之。滓曬干,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風(fēng)濕相搏,腰膝疼痛,或因坐臥濕地,雨露新襲,遍身骨節(jié)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70~80丸,空腹時(shí)用酒送下。

摘錄《萬病回春》卷五

處方35、參蘇飲子

處方人參(去蘆)白術(shù) 白茯苓(去皮)甘草(炙)紫蘇葉 干木瓜 香薷葉 厚樸(去皮,姜制)半夏曲 白扁豆(炒)陳橘紅各等分

制法上藥銼散。

功能主治主小兒伏熱吐瀉,虛煩悶亂,引飲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九五

處方36、濟(jì)陰承氣湯

處方大黃(或煨,或生)6~9克 枳實(shí)(面炒)3克 當(dāng)歸4.5克 厚樸3克 生地 白芍各3克 丹參6克 陳皮 甘草各1.5~2克

功能主治滋陰攻下。治瘟疫,溫?zé)幔柮鞲畬?shí),伴見體弱血虛癥狀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會(huì)約醫(yī)鏡》卷五

處方37、大藿香散

處方藿香30克 陳皮 厚樸(姜制)青皮(麩炒)木香,人參 肉豆蔻(面裹煨)良姜(炒)麥蘗(炒)神曲(炒)訶子(煨,去核)白豆蔻(去皮)甘草(炙)各15克 白干姜(炮)9克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消食順氣,利膈開胃。主脾胃虛寒,嘔吐霍亂,心腹撮痛,泄瀉不已。

用法用量每服9克,空腹時(shí)用生姜湯調(diào)服,如水瀉滑泄,腸風(fēng)臟毒,米飲湯調(diào)下;赤白痢,用甘草、黑豆湯調(diào)下,脾胃虛泠,宿滯酒食,痰氣作暈,人鹽少許,生姜、紅棗湯調(diào)服,胃氣吃噫,用生姜自然汁一呷,入鹽少許,調(diào)服此藥。

摘錄《奇效良方》卷十四

處方38、厚樸溫中湯

處方厚樸(姜制)橘皮(去白)各30克 甘草(炙)草豆蔻仁 茯苓(去皮)木香各15克 干姜2.1克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溫中理氣,燥濕除滿。治脾胃虛寒,心腹脹滿,及秋冬客寒犯胃,時(shí)作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shí)溫服。

注意服藥期間,忌一切冷物。

備注方中厚樸理氣燥濕,消脹除滿3草豆蔻、干姜、生姜溫中散寒;木香、陳皮行氣寬中;甘草、茯苓健脾滲濕。諸藥合用,共成溫中理氣,燥濕除滿之功。

摘錄《內(nèi)外傷辨》卷上

處方39、和中丸

處方白術(shù)72克 厚樸60克 陳皮48克 半夏(泡)30克 檳榔15克 枳實(shí)15克 甘草12克 木香6克

制法上藥用生姜自然汁浸蒸餅為丸。

功能主治治下痢,泄瀉,氣滯濕阻者。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溫水送下,空腹服。

摘錄《丹溪心法》卷二

處方40、散火湯

處方黃連(炒)白芍(炒)梔子(炒)枳殼(去瓤)厚樸(去皮)香附 川芎各3克 木香 砂仁 茴香各I.5克 甘草1克

功能主治瀉火行氣。治熱郁氣滯,肚腹脹滿,痛久不止,大便秘結(jié)者。

用法用量上銼一劑。加生姜1片,水煎,溫服。痛甚不止,加延胡索。

摘錄《壽世保元》卷五

處方41、木香訶黎勒丸

處方木香(半生半炒)30克 訶黎勒(煨,去棱)22.5克 白術(shù)30克 桂(去粗皮)蕪荑(炒)各45克 附子(炮裂,去皮、臍)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焦)各60克 高良姜(炒)肉豆蔻(去殼)各30克 甘草(炙,銼)15克 干姜(炮)7.5克

制法上十一味,搗羅為末,用陳曲末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溫中理氣,健脾止瀉。治洞泄,大腸切痛,腸鳴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煨生姜湯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四

處方42、調(diào)氣平胃散

處方木香 烏藥 白豆蔻仁 檀香 砂仁各3克 藿香3.6克 蒼術(shù)4.5克 厚樸(姜汁炒)陳皮各3克 甘草1.5克

功能主治芳香辟穢,調(diào)氣和中。主冒犯不正之氣,胃氣不和,腹痛脹滿。

用法用量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320毫升,空腹時(shí)服。

摘錄《證治準(zhǔn)繩·類方》卷一

處方43、解毒承氣湯

處方白僵蠶(酒炒)9克 蟬蛻(全)10個(gè) 黃連3克 黃芩3克 黃柏3克 梔子3克 枳實(shí)(麩炒)7.5克 厚樸(姜汁炒)15克 大黃(酒洗)15克 芒消9克(另入)

功能主治辟穢解毒,通腑泄熱。治溫病三焦大熱,痞滿燥實(shí),譫語狂亂不識(shí)人,熱結(jié)旁流,循衣摸床,舌卷囊縮,及瓜瓤,疙瘩溫,上為癰膿,下血如豚肝,厥逆,脈沉伏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虛極,加人參7.5克,如無參,用熟地黃30克,歸身21克,山藥15克。

摘錄《傷寒溫疫條辨》卷五

處方44、理氣化滯健脾湯

處方木香2克 陳皮3克 厚樸(炒)2.5克 豬苓3克 葶藶(炒)2克 香附(炒)3克 枳殼(炒)3克 白茯苓3克 大腹皮4.5克 白術(shù)(炒)3克 梔子(炒)2克 商陸1.5克 木通1.5克

功能主治治水腫。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仁術(shù)便覽》卷二

處方45、六一順氣湯

處方柴胡 黃芩 芍藥 枳實(shí) 厚樸 大黃 芒消 甘草

功能主治治傷寒邪熱內(nèi)傳,大便結(jié)實(shí),口燥咽干,怕熱譫語,揭衣狂妄,揚(yáng)手?jǐn)S足,斑黃陽厥,潮熱自汗,胸腹?jié)M硬,繞臍疼痛者。

用法用量上銼一劑,先將水500毫升,滾三沸,后入藥,煎至400毫升。臨服入鐵銹水10~15毫升。

摘錄《傷寒六書》卷三

處方46、木瓜丸

處方木瓜5顆(大者)附子30克(炮裂,去皮、臍)熟艾15克(銼,微炒)木香15克 桂心30克 訶黎勒皮30克(煨)人參15克(去蘆頭)肉豆蔻15克(去殼)厚樸15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白術(shù)30克 高良姜15克(銼)鹽60克(濕紙裹,燒令通赤)

制法上件藥搗羅為末,切木瓜頭,去瓤,納諸藥末,即以截下木瓜蓋上,以竹釘簽定,于甑中蒸令爛熱,木臼中入軟蒸餅相和搗,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肝經(jīng)風(fēng)冷,轉(zhuǎn)筋入腹,手足逆冷。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湯下,不計(jì)時(shí)候。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三

處方47、桔梗丸

處方桔梗30克(去蘆頭)神曲7.5克(微炒)麥蘗15克(微炒)烏梅肉15克,(微炒)黃連30克(去須,微炒)厚樸15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久香熟)白術(shù)15克 人參15克(去蘆頭)赤石脂15克 黃芩15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銼)龍骨15克 桂心15克 黃雌雞骨1具(凈洗,去肉,酒浸一宿,炙令黃)

制法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治小兒久痢不斷,肌體羸瘦,食不消化。

用法用量每服以粥飲下5丸,日三四服。量?jī)捍笮。訙p服之。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三

處方48、加減不換金正氣散

處方蒼術(shù)(米泔浸)4.5克 陳皮(去白)6克 厚樸(姜汁炒)2.4克 藿香9克 半夏(姜汁炒)6克 枳實(shí)(麩炒)6克 白術(shù)(去蘆)4.5克 白茯苓(去皮)9克 白豆蔻(去殼)2.4克 甘草2.4克 黃連(土炒)1.8克

制法上銼一劑。

功能主治治噎膈翻胃。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三

處方49、化痞丸

處方莪術(shù)(醋炒)海浮石(煅)瓦楞子(煅)干漆 大茴香 山楂 穿山甲 丁香 五靈脂 白芷 陳皮 延胡索 木香 牡丹皮 青皮 桔梗 枳殼 胡椒 神曲 蒲黃 香附 桃仁 紅花 川芎 當(dāng)歸 厚樸 砂仁 鱉甲(醋炒)樸消各9克 阿魏15克 小茴香 赤芍藥 使君子(凈肉)桂皮 鐵花粉各120克 水紅花子12克

制法上為末,皂角煎湯泛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化癥消痞。治癥瘕痞塊。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體壯者可加至40~50丸,酒送下,一日三次。(一料可活二人)

摘錄《瘍醫(yī)大全》卷二十一引劉長(zhǎng)隨方

處方50、香連化滯丸

處方木香 黃連各60克 青皮(炒)陳皮 厚樸(炙)枳實(shí)(炒)黃芩各75克 當(dāng)歸 白芍各150克 滑石 甘草 檳榔各60克

制法共研為細(xì)粉,過羅,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清熱化濕,消積導(dǎo)滯。治妊娠下痢赤白。

用法用量每服6克,一日二次,溫開水送下。

摘錄《婦科玉尺》卷二

處方51、解肝煎

別名解恨煎(《筆花醫(yī)鏡》)。

處方陳皮 半夏 厚樸 茯苓各45克 蘇葉 芍藥各3克 砂仁2.1克

功能主治疏肝理氣,化濕暢中。治暴怒仿肝,氣逆脹滿者。

用法用量水300毫升,加生姜3~5片,煎服。如脅肋脹痛,加白芥子3克,如胸膈氣滯,加枳殼、香附,藿香。

摘錄《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處方52、酒煮黃連丸

處方黃連(去須)150克 厚樸(去粗皮)90克 肉豆蔻30克(面裹煨)

制法上并銼,用無灰酒,米醋各200毫升,慢火熬盡,曬干為末,再用酒、醋打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厚腸胃,止泄瀉。治泄瀉,痢疾。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米飲送下。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七

處方53、蓽茇丸

處方蓽茇 附子(炮裂,去皮、臍)干姜(炮)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肉豆蔻各30克 龍骨 訶黎勒皮 縮砂仁各15克

制法上八味,搗羅為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腸胃久寒,大便鶩溏。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腹時(shí)用米飲送下,每日二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四

處方54、建胃散

處方厚樸(去粗皮,生姜制)30克 川黃連(去須)30克 白術(shù) 肉豆蔻(面裹煨)各30克 縮砂仁15克 干姜15克(炮)木香15克

制法上藥共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小兒泄瀉,身熱煩渴。

用法用量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粟米各少許,煎至75毫升,去滓溫服,不計(jì)時(shí)候。

摘錄《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卷十

處方55、清膽湯

處方柴胡 黃芩 竹茹 厚樸 廣皮 甘草

功能主治治膽經(jīng)火旺之盜汗。

用法用量水煎服。若左寸脈大,為膽涎沃心,加陳膽星、川黃連。

摘錄《傷寒大白》卷三

處方56、木香保命丹

處方木香 白附子(生用)官桂 杜仲(去粗皮,炒去絲)厚樸(去皮,生姜汁炒干)藁本(去須、土)獨(dú)活 羌活(生用,去蘆頭)海桐皮(生)白芷 甘菊花(去土)牛膝(去苗,酒浸一日,焙干)白花蛇(酒浸三日,去皮、骨,焙干)全蝎(炒)威靈仙(水浸,去土)天麻(別搗,取末,去土)當(dāng)歸(去蘆頭,水浸,去土,干稱)蔓荊子(生,去皮)虎骨(酒浸,或酥炙)天南星(漿水煮五七遍)大防風(fēng)(去蘆頭,干稱)山藥(生用)甘草(酥炙微黃)赤箭(生用)各30克 麝香9克(真者,別研)朱砂(上好者)45克

制法上藥為細(xì)末,其藥分作十分,將麝香一分拌勻,煉蜜和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調(diào)養(yǎng)榮衛(wèi),升降陰陽,補(bǔ)益五臟。治體虛中風(fēng),口眼喎斜,手足偏枯,四肢拘攣,屈伸不得,麻痹不仁,驚癇等病,遍身瘙癢疼痛,頭目昏暗;風(fēng)入腹內(nèi),拘急切痛,體如蟲行,心神恍惚;傷風(fēng)瘴疫,偏正頭痛,諸般風(fēng)氣;或傷冷物,心腹大痛;或婦女胎前產(chǎn)后,中風(fēng)壯熱,體重頭痛,眩暈欲倒,氣閉血澀者。

用法用量每服1丸,細(xì)嚼酒下,不計(jì)時(shí)候。

摘錄《御藥院方》卷一

處方57、建脾散

處方白茯苓(去皮)人參各30克 厚樸90克(用姜汁炙)蒼術(shù)(米泔浸一宿)120克 陳橘皮(去白)150克 甘草60克(半生半熟)草果子(去皮)60克

制法上藥共研為末。

功能主治治小兒脾胃虛弱,濕滯中阻,胸腹脹滿,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克,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摘錄《證治準(zhǔn)繩·幼科》卷七

處方58、木香快氣散

處方白豆蔻60克(去皮)甘草15克(炒)縮砂仁12克(去皮)丁香120克 木香60克 青橘皮120克(去瓤)附子500克(去毛)厚樸(干炙)500克

制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治胸膈不快。

用法用量每服6克,加生姜2片,鹽少許,沸湯點(diǎn)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八二

處方59、茯苓湯

處方當(dāng)歸3克,川芎3克,炒白芍3克,熟地黃3克,土炒白術(shù)3克,茯苓3克,澤瀉3克,黃苓3克,梔子(酒炒)3克,炙甘草3克,姜汁厚樸3克,麥門冬3克(去心)。

功能主治養(yǎng)血清熱,利水消腫。主脾虛水泛。(妊娠水腫)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十二

處方60、七棗湯

處方茴香(去土,炒)川烏(炮,去皮、臍)縮砂(取仁)各200克 厚樸(去粗皮,姜制)500克 益智(去皮)250克 干姜(炮)120克 甘草180克

制法上藥研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虛弱,內(nèi)受寒氣,泄瀉如注,水谷不分,腹脅脹滿,臍腹疼痛,心下氣逆,腹中虛鳴,嘔吐惡心,胸膈痞悶,困倦少力,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入大棗7個(gè),擘破,同煎至105毫升,去滓,空腹時(shí)溫服。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術(shù)匯集而成,僅作學(xué)習(xí)、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貓畫虎,身體有恙應(yīng)盡早就醫(yī)。本文資料絕大部分注明了出處,但不對(duì)信息的正確性負(fù)責(zé),更不對(duì)使用本文信息導(dǎo)致的后果負(fù)責(zé)。

本站僅提供存儲(chǔ)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qǐng)點(diǎn)擊舉報(bào)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腹脹氣】【木香順氣丸】
調(diào)氣散
蓽茇散。胃寒腹痛,嘔吐,呃逆,泄瀉。本品辛散溫通,能溫中散寒止痛,降胃氣,止嘔呃。常與干姜、厚樸、附子等配伍,用治胃寒脘腹冷痛、嘔吐、呃逆、泄瀉等,如蓽茇丸(《圣濟(jì)總錄》);與白術(shù)、干姜、肉豆蔻等同用
治療三焦脹的方劑
便秘方劑匯總收集整理(31~60方)
白豆蔻散的功效與作用/配方組成/做法/副作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zhǎng)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hào)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hào)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阳县| 鄂托克前旗| 漳浦县| 保定市| 若尔盖县| 绵阳市| 慈溪市| 萍乡市| 类乌齐县| 阳城县| 普兰店市| 新建县| 灯塔市| 庐江县| 长丰县| 梁山县| 庆元县| 西城区| 杂多县| 赤峰市| 石阡县| 南川市| 祁东县| 长岛县| 南昌市| 长阳| 措美县| 康定县| 东阿县| 泗阳县| 崇礼县| 桑日县| 台州市| 石景山区| 弥渡县| 邵阳县| 崇文区| 遂平县| 星座| 汉沽区| 新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