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少強臣最后搶了皇帝的寶座,一步登天,成為竊國大盜。比如王莽、楊堅、趙匡胤、袁世凱等等。但要論始作俑者,則當屬春秋末期的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以至于莊子都發出感慨:“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莊子這里所說的“竊國者為諸侯”就是田成子殺齊君而盜其國。
西周建立后,周天子為鞏固統治,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同時,諸侯在自己的封地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級承擔作戰等義務。這樣層層分封下去,形成了貴族統治階層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無論是諸侯還是卿大夫,都對自己的封地有絕對的控制權,控制著封地的人口與土地,還擁有自己的軍隊。這種松散且賦予下級極大權利的制度,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走向混亂與奔潰。
首先是周天子失去對諸侯的控制。春秋時期,周王室日漸式微,周天子已無法控制一些疆域廣闊的強大諸侯國,這些諸侯國先后起來爭霸。歷史繼續往前發展,到了春秋后期,卿大夫開始走向歷史的舞臺。諸侯國的卿大夫之間互相攻伐兼并,到最后強大的卿大夫已經控制了諸侯,甚至取而代之。
晉國地處中原,一向是中原大國,晉文公更是繼齊恒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二位霸主。西周諸侯國通常都將公室子孫分封到各地作為大夫,以血緣關系的公族作為諸侯國的屏衛。但晉國公室為爭權長時間互相攻伐,到了晉獻公時期,為了避免諸公子爭位引起國家大亂,獻公又對公室宗親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戮。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轉而依靠外姓卿大夫。后來晉文公設立三軍六卿制度,以外姓卿大夫為六卿,六卿從此掌控晉國的軍政大權。春秋后期,趙、魏、韓、范、智、中行氏六卿控制了晉國。后來范氏﹑中行氏和智氏先后被滅,剩下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韓、趙、魏三家自從完成史無前例的強臣竊國之路。
齊國自姜太公立國之后,一直是東方的大國,齊恒公更是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但自齊恒公死后,齊國眾公子為爭位互相攻伐,齊國開始陷入長期的內亂,國勢日衰,卿大夫開始崛起。先后有鮑氏、崔氏、慶氏、晏氏、高氏、欒氏、田氏等卿大夫掌政,卿大夫勢力日漸壯大,互相兼并,更開始廢立齊國國君。首先是田氏與鮑氏、欒氏、高氏聯合消滅了慶氏,之后田氏、鮑氏又攻滅欒、高二氏。田氏逐漸掌控了齊國國政。其后田氏不斷收攏人心,并最終取姜姓齊國而代之。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齊康公于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田和被周天子冊立為諸侯,史稱“田氏代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