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雖說睡眠是一劑天然“良藥”,但如果睡錯了方式,它卻可能在無聲無息間傷害你的心臟。本報專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教授、解放軍總醫院心內科主任陳韻岱教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高血壓科主任孫寧玲教授,教你和心臟都能一夜好眠。
午夜
猝死最多發
深夜看似一片平靜,可有些疾病卻在人進入夢鄉時“登門造訪”。據不完全統計,夜晚是一天當中發病率最高的時刻,心腦血管病尤其多見。日前,美國《神經學》期刊載文指出,每7起中風病例中,就有1例在睡眠中發作,因而延誤了診療。這種在睡眠時發生的中風被研究者稱為“睡醒中風”(wake-up stroke)。據統計,美國每年有5.8萬人因“睡醒中風”而到醫院求診。國內數據也顯示,急性心肌梗死在晚7時至次日凌晨2點發病者,占全天發病總人數的40%,腦血栓形成也常于睡眠中發病,猝死者竟高達70%—80%。
夜間睡眠時,心腦血管患者可能出現以下幾種危險:有的病人半夜或清晨起床時,突然發現半身不遂、肢體麻木、嘴歪眼斜等,這是因為機體內各器官的代謝活動變慢,血液需要量減少,心率變慢,使體內的血液循環減慢,再加上有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容易形成血栓,從而發生腦血栓或心肌梗死等;平臥入眠后,回心血量會增加,從而加重心臟負擔,心肌耗氧量增加,可誘發心絞痛發作;對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引發急性肺水腫,多于夜間熟睡中因突發喘憋而驚醒坐起,經常睡不安穩。
夏季由于天氣悶熱,人體水分通過汗液大量蒸發,血液黏稠度升高,加上晝長夜短,中老年人睡眠質量欠佳,容易引起血壓波動,這些都會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突發。建議如果晚上睡眠不足,白天在吃過午飯后,應小睡一會兒,一般以半小時至1小時為宜。無條件平臥入睡時,可仰坐在沙發上閉目養神,使全身放松,這樣有利于降壓。▲
睡前
杜絕4個習慣
如果你睡前有以下幾個習慣,那心臟可能就會提出“抗議”了。
晚餐過飽。中老年人的夜間保健應從晚餐開始。一頓不科學的晚餐很可能成為夜間意外的誘因。如晚餐吃得過飽,或過于油膩,飯后會使血脂猛然增高,胃腸道負擔加重,從而加重心臟負擔,可誘發急性胰腺炎、心絞痛、心肌梗死和腦卒中等疾病。因此,晚餐宜吃易消化食物,適當配些湯類,不要怕夜間多尿而不敢飲水或進粥食。
熬夜吸煙。人在熬夜時,腎上腺素分泌明顯增加,此時吸煙會迅速產生有害物質,危害心血管,使血壓升高、心率增快。再加上熬夜者常久坐少動,體內血液循環處于緩滯狀態,吸煙會增加血液黏稠度。有研究發現,熬夜時吸煙會使血液的黏稠度比正常時增加8倍以上。
情緒波動。睡前的娛樂活動要有節制,不宜長時間坐在電視屏幕前,盡量不看緊張、刺激的節目或球賽等,下棋、打麻將、打撲克應限制時間,一般以1—2小時為宜,不可計較輸贏,也不要過于認真或激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也很重要,在晚上盡量不要提不愉快的事,更不要與人爭吵,大喜大悲大怒都容易造成交感神經興奮,血液中的兒茶酚胺物質增加,會引起血壓升高,冠狀動脈痙攣,致使心肌缺血,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等。
滴水不沾。很多人因害怕夜間起夜而不敢喝水。其實,當人熟睡時,由于體內水分丟失,造成血液中的水分減少,血液黏稠度會變高。尤其在夏季,隨著大量出汗,體內的水分會大量流失,血管內的血容量會減少,血液濃縮會引起血液黏稠度的增加,容易形成血栓,晚飯時可以喝些清淡的蔬菜湯,臨睡前少喝一點水,可以減少血液黏稠度,從而降低腦血栓風險。▲
睡姿
墊高雙腿側睡
睡眠過程中的肢體語言———睡姿,是幾乎不受意識控制的下意識動作,但它也和健康息息相關。剛入睡時你覺得自己保持著一種相對固定的姿勢,但實際在一整夜的睡眠中,人的體位一般會變動20—60次。
心腦血管病患者不妨學學像“胎兒”一樣的睡姿,身體蜷伏,手撫著枕頭側睡。最好采用右側臥位,不會壓迫心臟。睡覺時,可以適當墊高下肢,使其稍高于心臟水平位置,枕頭則不要太高,這樣有利于微循環的改善。采用這種睡姿,脊椎和頸脖應保持一條直線,兩膝之間可以夾一個枕頭。
很多人喜歡在睡眠中采取仰臥睡姿。這種睡姿不利于全身放松,當腹腔內壓力較高時,會使人產生憋得慌的感覺。尤其對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人來說,仰臥會加重打鼾癥狀,容易造成呼吸堵塞,還可能減少血流攜氧量,對心肺疾病患者極為不利。這類人在睡眠時注意抬高上半身、采用側臥位。
而俯臥會壓迫心臟和肺部,影響呼吸,特別是患有心臟病、高血壓、腦血栓患者最好不要選擇這種睡姿。如果已經養成習慣,睡覺時應注意手臂最好不要放在胸口下方,以不壓迫身體各個部位的姿勢為宜,建議雙臂展開橫著放。▲
醒后
躺3分鐘再起
上午6時―11時被喻為心腦血管病的“魔鬼時間”,尤其在清晨時人的心血管壁最為脆弱。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清晨心臟病發作危險增加40%。原因是,人在夜間睡眠時,身體各系統處于半休眠狀態。早上剛醒來,體內就會分泌腎上腺素等應激激素,血壓隨之升高,耗氧量也會增加。心跳頻率從慢到快,讓血管收縮和凝血的物質增加了,容易出現血栓,而醒后猛起身,血壓一下上不來,會出現頭暈、惡心、四肢乏力等體位性低血壓癥狀。特別對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血管狹窄的患者來說,突然起床最容易引發意外。
所以,清晨起床宜慢不宜快,一定要留足“緩沖時間”。睜開眼睛后應先不起身,躺著活動一下四肢和頭部,3分鐘后再床。老年人盡量不要選在清晨晨練,如果已經養成習慣,切記充分熱身再運動,以防增加心臟負擔。▲
信號
脖子粗打呼嚕
有人睡覺一聲不響,有人卻鼾聲如雷。近年來的大規模前瞻性研究調查顯示:經常打鼾同不打鼾的人相比,心血管病危險性增加33%。前不久,美國研究人員對5400名沒有中風病史的中年人進行了睡眠測試,結果發現,“呼嚕”打得越厲害,中風的風險越高,并且男性更加明顯。
僅僅打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這樣不僅睡眠質量受影響,還會增加患高血壓、冠心病、中風、糖尿病的風險,嚴重者甚至發生猝死。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多見于中年以上男性,尤其是肥胖、脖子粗、下巴短的人。這類人晚上睡覺時常常鼾聲如雷,晨起后會覺得頭暈、頭痛、反應遲鈍,白天工作時常感覺疲乏、困倦,時間長了就可能出現高血壓、記憶力下降、易怒等表現。其實,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診斷并不難,做個睡眠呼吸監測和血氧分析就可確診。正常人一天內血壓的波動是勺形的,即白天高、夜間低、清晨起床后又升高。而呼吸暫停患者的血壓波動常不明顯,夜間的血壓和白天差不多,甚至比白天還高。因此,為了降低夜間血壓,可讓患者睡覺前服一次降壓藥。▲
急救
藥品放床頭
為避免家人在睡眠中發生意外,不妨做到“三步走”。第一步,平時把急救藥品盒放在床頭明顯的位置;家中常備氧氣袋,發病時要讓患者及時吸氧;如果心腦血管病人獨自在家睡覺,要保持通訊通暢,把急救號碼或家人號碼存在通訊簿第一位,以便出現問題隨時聯絡。第二步,如果發現病人在睡夢中發出痛苦的聲音,要把他喚醒,如有胸悶、氣短不適,則要讓他及時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室內應保持安靜,切忌驚慌嘈雜,盡量少搬動病人,與此同時立即與急救中心取得聯系。第三步,在等待救護車期間,若發現病人脈搏細弱、四肢冰涼,提示可能發生休克,應輕輕將病人頭部放低,足部抬高,以增加血流量。若病人脈搏突然消失,應立即做胸外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本版文章由本報記者田野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