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東明茯苓甘草湯
【組成】茯苓30g,當歸30g,桂枝30g,生姜15g,炙甘草10g,制附子8g。
【用法】將上藥用水浸泡30分鐘,先煎制附子30分鐘,再與余藥共煎30分鐘,每劑煎2次,將所得藥液混合。每日1劑,分2次溫服。服用本方時,忌食辛辣之品。
【功效】補益氣脾,溫陽化氣。主治心脾陽虛證便秘,癥見氣短,胸悶乏力,不欲進食,舌淡,齒痕明顯,脈沉弱。
【加減】便秘甚者,加番瀉葉;水腫甚者,加白術;寒象甚者,加附子、肉蓯蓉。
【醫案】申某,女,73歲,長春市人,2001年7月30日初診。便秘30余年,水腫、心悸10余年,加重2周。30余年前因生活操勞、作息不規律引起便秘,自認為是正常現象未在意,以后形成習慣性便秘,一般5~7天1次,長則10天以上1次。10余年前因勞累、心情不暢出現雙下肢水腫、心悸,隨勞動、活動量大小加重或減輕,經省級醫院診為冠心病。2周前因過怒、過累、不欲進食而至今未排便,心悸加重,常覺氣短,胸悶乏力,雙腿沉重,行走困難。伴顏面發緊,雙手脹痛,飲食減少。身體略瘦,顏面虛浮,面色晦黯,雙手不溫,微腫。唇舌淡,齒痕明顯,脈沉弱。中醫診斷:便秘、心悸、水腫,證屬心脾兩虛,治宜補益心脾,溫陽化氣。處方:茯苓30g,當歸30g,桂枝30g,生姜15g,炙甘草10g,制附子8g,番瀉葉代茶,便通為度。7劑,每日1劑,水煎溫服,每日3次。2001年8月6日二診:水腫、心悸明顯減輕,服藥當天排便,至今排便3次。自覺面色好轉,飲食量增,能做輕微家務。唇舌淡紅,脈沉。調方:茯苓30g,當歸30g,桂枝30g,生姜8g,炙甘草5g,制附子5g,大黃5g。7劑,每日1劑,水煎溫服,每日3次。2001年8月13日三診:排便每日1次,心悸、胸悶、氣短消失,飲食正常。除行走時間長踝部稍見浮腫外,余無不適。繼服7劑,10天服完停藥。囑平時常食鯽魚湯。同年12月隨訪未再復發。
【按語】本案便秘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其個性在于患者年老體弱,疾病癥狀多。便秘、心悸,水腫,證候不同,機制則一,均由心脾陽虛、溫運失職,而致腸失傳導,胸陽不振,水邪泛濫,故用茯苓甘草湯為主調治,加當歸補血并潤腸,現代藥理研究證明能糾正心肌缺血;加附子壯元陽以溫脾陽,加番瀉葉代茶以利年老病體較快起效。以此扶正祛邪兼顧,臟腑同調,剛柔并進,而收良效。
【方源】金東明.茯苓甘草湯治療頑固性便秘驗案.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4,1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