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圖書撫平孩子的憂傷
王林
【導讀:正如魯迅所說,一個孩子失去玩具后的哭泣,和金融家破產后的哭泣是一樣的。】
孩子常常被認為是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的。其實大人常常忽略了,孩子的內心中有時也會充滿著各種負面情緒——無奈、挫折、沮喪、不安、氣憤,甚至痛苦。孩子心中的憂慮實實在在的存在,和孩子的年齡無關,也不能用成人的價值觀來衡量。正如魯迅所說,一個孩子失去玩具后的哭泣,和金融家破產后的哭泣是一樣的。
孩子的憂慮大人有時能體會到,有時卻體會不到;有時孩子愿意給父母說,有時哪怕是對父母卻也不愿意傾述。大人們有沒有覺察到,我們有時很難抵達孩子的內心世界,哪怕是最溫柔的語言交流。
借助童書吧——童書或許能成為我們大人劃向童心世界的一葉扁舟。
這套名為“我的小小憂傷”的圖畫書,直面孩子在生活中遭遇的許多問題,面臨的許多困惑,以講故事的方式撫平孩子的小小憂傷。例如,父母離異、寵物死亡、缺少朋友、被同學嘲笑、家人生病。
閱讀不能解決孩子生活中的任何問題。它不會讓父母重歸于好,也不能讓小狗起死回生,更不能讓媽媽擺脫病魔。可是,閱讀能增強孩子內心的力量,讓孩子不會沉溺在自己的憂傷中,借助閱讀走出焦慮和憂傷。
童書對孩子心靈的引導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孩子要比成人更容易進入書中。不論是童話故事還是生活故事,作為小讀者的孩子,都喜歡把自己投射在角色上,仿佛自己就是書中的某一個角色,和他們一起感受喜怒哀樂,也從角色身上學習處理情緒和矛盾的方法。
并不是所有的童書都能解決孩子內心的沖突,還要看這個故事講得是否讓孩子感興趣,講得是否讓孩子聽得懂,講得是否讓孩子能領會。這是優秀兒童文學應該具備的基本特征,卻并不容易做到。
“我的小小憂傷”正是這樣的優秀童書。在《我有兩個家》中,詳細敘述了“我”經歷爸爸媽媽離婚的過程。從爸爸搬出家,到爸爸組成新家庭,都是以“我”的眼光觀察到的成人世界。孩子沒有埋怨,只是默默地拉著自己的紅色旅行箱穿梭于兩個家之間。在這個高離婚率的時代,孩子有時并不太介意爸爸媽媽的分手,他們在意的是爸爸媽媽分手后還愛我嗎?書的結尾,爸爸和媽媽都給“我”他們小時候最喜歡的玩具,向孩子表明了愛,孩子的內心也就有了愛的安全感。該系列的其他幾本書也像《我有兩個家》一樣,不回避孩子的生活難題,在故事開始就把孩子推到困難面前,以“我”的第一人稱直接表達最真切的感受。書中提供的解決辦法并不巧妙、也不戲劇化,但卻是大多數孩子都需要掌握的辦法——讓自己去適應變化的一切。
“圖書治療”在國外運用于孩子的臨床治療中,不少的兒童醫院也都開辟有專門的“圖書治療室”,通過給孩子講故事或讓孩子講故事,達到治療心理疾患的作用。我無法肯定圖書治療的具體效果,也不想用弗洛伊德、榮格的理論來進行艱深的理論闡釋。但是,閱讀有時就是“良藥”,并能像藥一樣發揮效用,至少可以讓孩子從書中宣泄自己的負面情緒。例如,孩子在看書時的哭泣或歡笑,都是他們心靈的安慰劑。
試一試,用圖書撫平孩子小小的,其實也是大大的憂傷。
我的小小憂傷
《北京晚報》
“送給孩子一本好書,就是給孩子很多很多愛。是為了告訴孩子一些生活中很難講清楚的東西,是為了幫助他們成長。成長的路上不會一帆風順,但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體會和分享各種情感,可以和孩子一起去面對成長中的小小憂傷。”《我的小小憂傷》系列圖書的文字作者艾瑞克·愛格雷貝特是兒童心理專家、醫學博士,他將自己的兒時體驗結合其他孩子的生活經驗轉化為富同理心的故事。
人們常說童年是無憂無慮的,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因為孩童也會有各種各樣的煩惱,特別是進入小學,生活領域逐漸由家庭擴展到學校,遭遇到的情緒問題也愈趨復雜:和好朋友吵架,所以害怕上學;看到父母爭執,就猜想是自己的錯……世界對孩子來說太大太復雜,他會感到自己力量的渺小,引起各種各樣難以言說的情緒反應。這個時候成人應該怎么做呢?“成人應該幫助孩子察覺 、認知并接納自 己的情緒,然而實際上很多大人都沒有能力認清困擾自己的到底是什么?比如說在《爸爸總是不在》這本書里,因為父親工作繁忙,缺席了孩子的生日宴會,孩子感到非常失望,但是表現出來的卻是憤怒,對父親發脾氣說:“我討厭你的工作,我討厭你!你總是不來接我,你不能像別的爸爸那樣在家陪我,總是不聽我說話!”如果我們不能理解孩子憤怒的內在的根源,就會指責孩子沒有禮貌。書中的父親也是呆子,一副迷惑不知如何回應的樣子。
但是書中塑造了一個智慧的母親,用富有同理心的話和孩子交流:“爸爸是愛你的,只是不知道怎么當面說這句話,他會試著用另外的方式來表達他的愛。”故事的結尾是爸爸讓孩子和他一起去修自行車,用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愛。
所以,我們要透過行為的表象來認識內在的情緒。在孩子對父母發脾氣的行為之下,實際上是他們無法表達的傷心和失望。成年人有責任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真正的情緒,同時接納自己的感受。比如《在媽媽生病了》這個故事里,孩子因為媽媽不能陪伴自己而難過。一個缺乏同理心的母親也許會指責孩子:“媽媽都生病了,你還那么不懂事?自己玩去吧。”而書中示范了極富同理心的表達方式:“你一定很傷心,很生媽媽的氣,因為媽媽總是身體不好,你有理由生媽媽的病的氣,我也很生氣。”家長能夠認同孩子的各種情緒,接納生活的不完美,反而加深親子之間的感情。
《我的小小憂傷》有好幾本書都涉及到“失與得”。喪慟是人生中跳躍性成長的一個環節,如何處理孩童的喪慟,也一樣需要接納與同情。比如《我的狗狗死了》全書沒有一句話,只有簡單的畫面描寫了一個小男孩失去寵物小狗之后,在父母的陪伴下埋葬小狗,給小狗獻花。冬去春來,孩子逐漸平復了悲傷。
墳墓上開出了一朵小花。這是生命的轉化,也是生命的成長。需要成人完全的接納,孩子才能完成從“悲傷不舍”到“最終放下”整個心理過程。生命的消失是不可挽回的,妥善處理情感,能學到對生命的尊重和對時光的珍惜。如果大人認為:“小狗死了沒有什么了不起,再給你買一個不就得了嗎?”這種不能和孩子同理的言行實際上是不尊重孩子的感情,可能是孩子一輩子無法愈合的創傷。
有時候喪失并不是失去,有可能是打開一扇新的大門,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比如在《我有兩個家》里,父母離婚對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矛盾,他不能確定父母是不是還愛他?逐漸,他接納了自己有兩個不同的家,爸爸媽媽依然還是愛他。而《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講述了一個很容易被成人忽視的話題:你很重視的朋友卻不珍惜你。失去朋友的小姑娘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甚至演變為生理疾病,不想吃飯、肚子疼、無法集中精力學習。如果成人不能認同孩子的情緒反應,認為他小題大做,就有可能造成雙重創傷。該如何解決呢?書中給出了一種自然的發展結果:認識了其他的朋友,一段好的感情取代了壞的感情。這種失去并不是完全的喪失,因為唯有失去才有時間和空間接納真正在乎你、關心你的朋友。
《我的小小憂傷》可以稱之為是“治療性的故事”,每一本書都完整展現了一個孩子、一個階段的情緒的發展變化過程。讓孩子在極有代入感的故事里,通過認同故事中的人物,克服障礙,解決問題,壯大內心的力量,而不是直接聽大人的說教。也能夠幫助內心粗糙的成人認識到小孩子豐富而細膩的情感,能夠更好地體察他人的情緒,讓我們也變成溫柔而堅定的人。
《我的小小憂傷》讀后感
容彬
《我的小小憂傷》講的是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生活領域逐漸由家庭擴展到學校,遭遇到的情緒問題也愈趨復雜。因為和好朋友吵架,所以害怕上學;看到父母爭執,就猜想一定是自己的錯!在似懂非懂的情況下,若缺乏適當溝通,孩子的心靈和情緒很容易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本系列作者將小孩可能遭遇的大小煩惱轉化為動人的故事,以貼近兒童的語言,帶領他們面對情緒上的挫折感。從生活中常見的困擾開始,包括對外表的自卑、和朋友吵架等,漸漸擴展到親子關系的討論:當父母讓孩子的期待落空,或是大人吵架、離婚時,孩子該怎么辦。就像每個家庭必備的醫療保健箱,《我的小小憂傷》系列圖書,共8冊,是孩子的情緒保健讀本,細心看護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小小憂傷。
人們總喜歡用“無憂無慮”來形容童年,其實作為“過來人”的我們都知道,孩子的世界里絕不僅僅是陽光、歡笑,也會夾雜不少憂愁和煩惱。就像這套繪本里的小故事:跟好朋友鬧翻了不想去上學,因為腦門太大眼睛太小這類“缺陷”被同學嘲笑,看著爸媽吵架既難過又害怕卻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為了家里死去的小貓小狗連續好幾天都眼淚汪汪……回想自己的童年,的確有很多類似的經歷,還隱隱能夠記起來當時的迷茫、無助、傷心。小時候跟大人們提起這些煩心事兒,盼著能得到開解和安慰,等來的卻往往是?過幾天就好了”、“這點小事算什么呀”之類的敷衍,只好在失落當中慢慢等待“壞心情”自己過去,我想很多人都過相同的感受吧。
所以,讀《小小憂傷》頗有共鳴。作者和繪者保持著成年人難得的細膩善感,捕捉到孩子們世界里的“小小憂傷”。透過他們簡潔溫暖的圖畫和文字,我看到孩子遇到的煩惱苦悶,波動糾結,以及在親人、朋友的陪伴下慢慢走出憂傷的過程。這其中傳遞的理念最能打動我:孩子遇到的煩惱,在成年人看來或許不值一提,但那確確實實讓他們小小的心靈感到了憂愁。這個時候特別需要父母溫柔耐心的開解,幫助孩子撫?情緒創傷,讓他們漸漸學會處理與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應對復雜多變的生活。雖然我自己還沒有為人父母,但看過故事和書后的教育專家導讀之后,有了“原來好父母應該這樣當”的領悟,也算是受教了。
【內容簡介】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生活領域逐漸由家庭擴展到學校,遭遇到的情緒問題也愈趨復雜。因為和好朋友吵架,所以害怕上學;看到父母爭執,就猜想一定是自己的錯!在似懂非懂的情況下,若缺乏適當溝通,孩子的心靈和情緒很容易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本系列作者將小孩可能遭遇的大小煩惱轉化為動人的故事,以貼近兒童的語言,帶領他們面對情緒上的挫折感。從生活中常見的困擾開始,包括對外表的自卑、和朋友吵架等,漸漸擴展到親子關系的討論:當父母讓孩子的期待落空,或是大人吵架、離婚時,孩子該怎么辦。就像每個家庭必備的醫療保健箱,《我的小小憂傷》系列圖書,共8冊,是孩子的情緒保健讀本,細心看護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小小憂傷。主題包括:自我發展、同伴關系、親子關系、生命議題等。
《爸爸總是不在!》:爸爸總是忙,想和他說句話真難啊!小孩子發出對父愛向往的吶喊!爸爸你該怎么做?
《媽媽生病了》:媽媽總生病,我們家一點兒也不好!傾聽孩子內心的失落,用愛撫平小小憂傷!
《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和好朋友吵架了,我以后還會快樂嗎?這件事對孩子的影響*超出家長的想象!
《這不公平!》:在學校被同學嘲笑的日子真不好過,太可氣了!這是孩子一個不能對家長說的小秘密!
《其實不是我的錯》:爸爸媽媽又吵架了,是因為我不乖嗎?不要讓孩子成為家庭爭吵的受害者!
《我有兩個家》:父母離異,對孩子的傷害!但如果有父母的愛陪在身邊,孩子的心就不再孤單!
《我的狗狗死了》:孩子養的寵物死了,傷心欲絕。如何幫孩子面對死亡帶來的傷痛,家長們,知道該怎么做嗎?
《奇怪的尼農》:每個孩子都喜歡交到朋友,不喜歡孤零零。如何才能不變成小“獨行俠”?答案其實很簡單!
【作者簡介】
艾瑞克·愛格雷貝特是著名的兒童心理專家,醫學博士,他將自己的兒時體驗與其他孩子的生活經驗轉化為真實且富同理心的故事,講給更多的孩子和家長,幫助他們更好地面對成長中的各種情緒挫折,快樂、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