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渝
阿魯臺本不欲與明軍交戰,聽聞明軍追擊而來,正在戰與降之間猶豫。此前他本人已派人聯絡明軍,表示愿意臣服。但朱棣并不想接受阿魯臺的投降,因為深知蒙古諸部不易控制,時降時叛,降而復叛是家常便飯。倒不如趁現在兵強馬壯,一舉殲之來得痛快。他一面表示接受投降,一面還是按部就班進行作戰部署。阿魯臺還在猶豫是否真降,明軍就已經打來了。此時阿魯臺不戰也得戰了,只得集結數千精銳騎兵沖擊明軍的中軍。正好明軍的中軍也是最為精銳的部隊,面對彪悍的蒙古騎兵,朱棣下令迎敵,以火器為前鋒,一時陣地上銃炮齊鳴,箭如雨下。對付蒙古騎兵,明軍的火器可謂屢試不爽,韃靼騎兵傷亡慘重,阿魯臺也墜馬負傷,僅以身免。明軍追擊殘敵近百里,“斬其名王以下百數十人”。
此役又以明軍勝利告終,不過時間已進入六月,天氣炎熱,加上糧草日漸吃緊,朱棣遂下令班師。回師途中,又有韃靼殘部尾隨追擊,結果被明軍誘殲,從此不復見韃靼軍蹤影。七月初三,大軍抵達明朝重鎮開平,朱棣設宴犒勞三軍。此次遠征雖未能擒殺本雅失里和阿魯臺,但兩部均遭受重創,數年間不敢南下侵擾。朱棣不僅報了大仇,也基本達到安定北地邊境的目的。此外,這次擊潰韃靼,也消除了其東犯的隱患,為奴兒干都司的設立創造了有利條件。終于在永樂九年(1411)春,永樂帝派遣內官亦失哈等率官軍一千余人乘海船抵達奴兒干,正式設立了奴兒干都司。
明代軍士復原圖,出自《中國古代軍戎服飾》,劉永華著
這次遠征中,朱棣將大軍之步騎軍分為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部,亦謂之“五軍”。回師后這支部隊保持了原有建制,后來成為京師三大營中的“五軍營”。另有以邊外降附的三千人組成“三千營”,主要負責巡哨。永樂帝還締造了專攻火器的“神機營”,是中國歷史首支成建制的火器部隊,這支部隊將在隨后的北伐中立下奇功。
永樂帝第一次遠征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東蒙古之韃靼部遭受重創,勢力衰退,首領阿魯臺甚至遣使貢馬,以示通好。但西方的瓦剌則逐漸轉強。永樂帝不希望蒙古諸部一家獨大,正如大學士黃淮所言“彼勢分則易制,一則難圖”,故采取“以夷制夷”政策。瓦剌此前雖表示臣服,也是有意借明朝壓制韃靼。如今,瓦剌的崛起無疑成為帝國新的威脅。永樂十一年(1413)七月,韃靼可汗本雅失里被瓦剌部攻殺,阿魯臺勢窮內附,請兵為故主復仇。朱棣見難纏的韃靼終于愿意臣服,遂封阿魯臺為和寧王,并大加賞賜,規格甚至超過當初瓦剌三王。這樣一來,瓦剌那邊就不高興了,不僅朝貢斷絕,也不再派遣使者,同時開始對明境進行襲擾。永樂帝為之大怒,開始醞釀對瓦剌的征伐。
阿魯臺被明朝封王,瓦剌卻不買賬,依舊窮追猛打,一直打到飲馬河。阿魯臺向明廷求救,成祖也正有收拾瓦剌之意,于是引出第二次遠征。永樂十二年(1414)三月十七日,朱棣帶著皇長孫朱瞻基,親率五十萬大軍再度出征漠北。有了第一次征伐的經驗,這次進軍更為順利,比上次提前十天抵達飲馬河。但此次瓦剌得知朱棣親征,幾乎傾巢而出,相比上次韃靼部一分為二,這次敵人實力要強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