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是健康之本;1.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性至陰,五行屬土,系水谷之海,化生氣血,而生命活動以脾胃化生的氣血為基礎。脾運化胃納之水谷,吸收精微上輸于肺而化為營衛,《素問·痹論》云:“營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于六府,乃能入于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藏,絡六府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宗氣的生成亦離不開脾胃,《靈樞·邪客》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脾胃可資生元氣,《質疑錄》謂:“元氣為生身之精氣,而實祖于胃”;血液由營氣和津液合和而成,由脾上輸于心肺,灌注脈中,化赤而充養,而營氣和津液均來源于水谷精微,故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正如《景岳全書》所說:“血者,水谷之精氣也,源源而來,而實生化于脾。” 2.脾為氣機之樞,居于中焦,通連上下,可調衡氣的運動,能“運代臟氣”,尤在涇謂:“土具沖和之德,而為萬物之本,沖和者,不冷不熱,乃能生化萬物,是以濕土宜燥,燥土宜潤,使歸于平也。”正如《四圣心源》所謂:“火降則水不下寒,水升則火不上熱,平人下溫上清者,以中氣之善運也。”肝屬木,旺于春,其氣從左升,位于東方;肺屬金,旺于秋,其氣從右降,位于西方,此即“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問·刺禁論》)之謂。肝之左升,肺之右降有序,則賴于中央脾胃通上徹下,斡旋陰陽。水火相交、肝升肺降之協調,皆基于脾胃為樞,黃坤載謂:“水宜浮而火宜沉,木宜升而金宜降,土居中皇,是為四象轉運之機。3.廣泛的功能體現,脾可援心神抗邪,神雖由心主,但脾“在志為思”,且其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心神活動的物質基礎;脾可助肝清內御邪,肝藏血主疏泄,但肝血源于脾土所化之精微,同時脾居中焦主升,對“肝升”具有促進作用,此乃肝脾同升之意;脾可幫肺主衛外,肺宣發的津液和衛氣均來源于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脾可促腎化元氣,腎為先天之本,“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后天養先天,腎所藏“后天之精”全賴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所化,津液雖由腎所主,但其源于脾胃,且其代謝亦受脾運化之制;脾升胃降以和,脾之與胃,以膜相連,經脈絡屬,表里相關,納運相合,燥濕互濟,升降相因,胃降必賴于脾之升運,脾不升運,胃濁必停于中;脾與小腸相通,小腸主液,而液源于脾運化之水谷精微,小腸別濁,與脾升密切相關,脾氣不升可致腑氣不降;脾在體合肌肉,主四肢,脾運化水谷,化生氣血,充養肌肉和四肢。
脾弱則發生亞健康;有終必有始,有始未必有終。空間中寓時間,時間中亦寓有空間,時間與空間是統一的。與空間相比,中醫學更重視時間,亦即動態性、過程性,此乃“上守神”之意。時間是通過氣化來實現的,氣化的形式(升降出入運動)表現為空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亞健康能否發生,正氣的強弱是關鍵,正氣不足是產生亞健康的內在依據。而正氣源于水谷精氣,亦即李東垣所論的胃氣、元氣。胃氣和元氣的盛衰,又與脾之功能強弱有內在聯系,脾旺則正氣充盛,脾弱則正氣不足,因此,“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從空間上看,亞健康具體發生于哪個臟腑,也與臟腑本身的正氣強弱有關。脾為后天之本,充養全身,臟腑局部之正氣虧虛,亦與脾藏有著密切的聯系。亞健康發生以后,從時間上講,其發展變化也是以正氣強弱為依據的,正氣強,則亞健康向著健康方向發展;正氣弱,則亞健康向著疾病方向發展。因此,脾的功能失常是亞健康發生發展的終始。
防治亞健康應先養脾;1.未病健脾防亞健康發生,脾居中央,灌溉四旁,生命之生生不息,源于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不斷供養。故《素問·生氣通天論》有“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脾得健運,則氣血陰陽調和,人自健康無病。健脾指運用藥物或非藥物手段恢復脾臟正常功能的治療方法。健脾包括對一切脾病的治療,含虛實之疾在內,它不同于補脾,補脾僅適于虛證。善養生者,首當飲食有節,慎和五味,兼以適寒暑、節勞役以養脾。即《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謂:“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相反,若“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則脾氣敗傷,精氣日虧,臟腑經絡日損,肌肉形體日削。則“半百而衰也”。脾為正氣之源,養脾自可養正氣,正氣充足,形氣相得,虛邪賊邪自不能獨傷人。即仲圣所云:“四季脾旺不受邪”。李東垣在《內經》的啟迪下大倡“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的重要理論,認為“脾胃既和,谷氣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壽。”相反,“大抵脾胃虛弱,陽氣不能生長,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臟之氣不生”(《脾胃論》),而亞健康發生。2.欲病健脾防亞健康發作,從健康到疾病是一個質變過程,亞健康是二者之間的一個中介狀態。此時,雖缺乏疾病典型臨床表現,但體內病機因子已經活動,出現了陰陽的偏盛偏衰,處于欲病而未作的“潛證”階段。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即可把疾病消滅于萌芽狀態。亦即《素問·八正神明論》所云:“正邪者,……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侯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對于亞健康的治療,關鍵在于實脾,脾健正勝則病退,脾虛正負則病進。因亞健康狀態邪氣尚輕,正氣尚強,實脾能充分發揮脾的抗邪作用,如等到疾病末期去治療,由于長期邪正斗爭,一方面正不勝邪而邪氣深入,另一方面正氣與邪氣長期相爭而耗損消殘,出現“半死半生”局面。《素問·藏氣法時論》載“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說明治病必須依靠脾運化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富含營養的食物以補精益氣,培補正氣,驅除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