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因為長期喝酒吃肉因為肥胖引起的脂肪肝,我現在真的想快點治好我的這個病,剛吃了2天藥,就明顯感覺有改善,下面我來跟大家分享下脂肪肝中醫治療的經驗吧。
脂肪肝中醫治療
1
方法一:多烯磷脂先酰膽堿(易善復):是一種生物膜保護劑,可減少肝臟脂肪的過度積蓄,含有人體必須的磷脂和多不飽和卵磷脂,可起到維持細胞膜穩定、保護和修復受損的細胞膜,促進脂質代謝,從而降低肝臟炎癥、纖維化和肝細胞的脂肪浸潤,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治療脂肪肝的藥物。
2
方法二:熊去氧膽酸:是一種保肝降脂藥,可降低肝臟的脂肪含量、增加脂質代謝、修復和保護肝細胞的功能,對脂肪肝的治療有一定療效,有助于治療脂肪肝。
3
方法三:肌苷:是一種酶類保肝輔助治療藥物,在體內轉化參與細胞的能量代謝和合成,可提高輔酶A與丙酮酸氧化酶的活性,使肝細胞即使在缺氧狀態下也能夠正 常代謝,從而可進一步改善肝臟的功能、促進和修復受損肝細胞的再生,對減少肝臟中脂肪的過度蓄積,促進其代謝可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效果。
注意事項
我還想強調一下:赤小豆鯉魚湯取赤小豆150克,鯉魚1條(約500克),玫瑰花6克。將鯉魚活殺去腸雜,與余兩味加水適量,共煮至爛熟。去花調味,分2~3次服食。
?原有消渴病、素體陰虛火旺、慢性遷延性肝炎、肋下腫大、質中拒按、納減乏力、舌質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脈細澀 (2).病因病機: 痰濕阻滯、氣滯血瘀、痰濁、瘀血痹阻于肝絡致使肝區刺痛脹痛以及脂肪肝的形成 (3).治療原則: 益氣活血、化痰祛瘀、消腫散結2 (1).臨床表現: 肝區脹痛、胸悶不舒、倦怠乏力、善嘆息、惡心納呆并隨著情志變化而增減肝臟腫大或不腫舌質暗紅、苔薄白膩、脈玄細 (2).病因病機: 由于情志不舒、肝郁氣滯、氣滯血瘀、濕痰內停造成脂肪肝的發生 (3).治療原則: 疏肝理氣、化痰祛觥 2:脾虛濕盛、痰 脂肪肝發生機理以氣滯血瘀為本,以肝膽濕熱為標。以飲食不節、情緒不佳、肝失疏泄為誘因,以氣滯于內、肝絡阻塞、脾失健運、濁邪害清、氣血痰瘀互結于脅下為基本病機。根據所述病機,脂肪肝可分為4型,每種類型有不同的中醫治療方案:血瘀型方法為疏肝養血,活血化瘀。以膈下逐瘀湯為主加減。全方特點:氣血雙調,養血破瘀,以降為主,降中有升。主要藥物為:桃仁6克、川楝子6克、元胡6克、五靈脂10克、丹參10克、川芎10克、草決明6克、山楂15克。濕熱型療法為祛濕化濁,清熱解毒。方用平
胃散加減。全劑要點:行氣理氣,分利濕熱。主要藥物為:蒼術10克、厚樸6克、青皮10克、陳皮6克、車前子15克、荷葉20克、澤瀉15克、甘草6克。痰瘀型方法為柔肝養血,化濁消瘀。以旋復花湯和大黃蔗蟲丸和方加減。全方特點:通利三焦,利膽降濁,化痰消瘀。主要藥物為:
青黛15克、昆布10克、梔子15克、茵陳6克、大黃10克、蔗蟲15克、首烏15克、郁金6克。氣滯型氣滯型脂肪肝的中醫治療方法為疏肝解郁,行氣和中。方當以柴胡疏肝散與逍遙散和方。全方特點:理氣為主,兼有行血,調肝為重,佐以健脾,柴胡為升,枳殼為降。主要藥物為:柴胡10克、枳殼6克、白芍15克、甘草6克、當歸10克、茯苓10克、白術10克、澤瀉15克
?
西醫治療脂肪肝具有一定的副作用,西藥見效快,但是有一定的危害,因此對待脂肪肝治療大家一定要注意,脂肪肝沒有特效藥,脂肪肝的中醫治療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脂肪肝發生后影響消化,代謝,吸收等,中藥可以舒肝利膽,調和脾胃,護肝降脂,那么脂肪肝的中醫治療方法有哪些?
一、治療肝郁脾虛型脂肪肝,用柴胡、白術、白芍、當歸、茯苓等中藥進行防治。因為這類型的人情緒易波動,工作時易感
疲乏,
氣短胸悶,不想說話,自身免疫力低下,易感冒,
食欲較差,舌泛邊有齒痕。
二、治療肝郁脾虛型脂肪肝,用陳皮、蒼術、茯苓、厚樸、澤瀉中藥等進行防治。因為患有痰濕內停型脂肪肝的人群不僅不愿意運動,嘴里總是“黏黏的”,不喜歡喝水,咽部好像有東西堵著,周身困重,胸喘憋悶,頭暈
惡心,舌苔又白又厚。
三、治療
氣滯血瘀型脂肪肝,可以用綠萼梅、八月札、香附、郁金、丹參、桃仁等中藥進行防治。這類患者常常表現為
胸部脹悶,好像有東西壓著不舒服,面色偏黑,常伴有各種疼痛,女性朋友則出現
痛經,舌和唇色紫暗等現象。
四、治療
濕熱內虛型脂肪肝,可以用薏米仁、通草、滑石、蔻仁、杏仁、青蒿、茵陳等中藥進行防治。患者表現在平常性情急躁易怒,易于激動、口干口黏、
口苦、肋易
脹痛,小便
發黃,大便不爽,舌苔又黃又膩。
脂肪肝的中醫治療見效慢,但是副作用小,且可以長期穩定的鞏固病情的恢復,因此小編提醒:長期大量飲酒,攝入高脂肪,
高熱量的飲食,就會引起脂肪肝,因此大家一定要堅決戒酒,低脂肪低熱量的使用。因此過量的攝食熱量和脂肪,熬夜會加劇脂肪肝,因此大家一定要重視脂肪肝的調養,和科學的營養供給。
脂肪肝是指中性脂肪在肝內蓄積過多所致,主要為甘油三脂,該病中醫上講肝失疏瀉、肝血淤滯;
脾失健運、濕濁不化、痰濕內生;
腎虛水不涵木,肝失疏瀉,脾失運化,氣血淤滯為瘀為痰,積于肝臟則成為脂肪肝,那么,脂肪肝中醫治療藥方有哪些呢?
1)
補腎健脾:消肝脂靈(黃芪、何首烏、山楂、澤瀉、丹參、杜仲、茵陳、白術、水蛭、昆布、核桃肉、柴胡等);降脂復肝湯(澤瀉、虎杖、荷葉、生首烏、黃精、草決明、生山楂)腹脹明顯加炒萊菔子,
惡心加法夏,右脅痛加白芍、龍膽草;脂脈寧(何首烏、枸杞、蟲草、紅花、酒大黃、石菖蒲等)
2)疏肝理氣:疏肝活血降脂湯(柴胡、川芎、陳皮、郁金、法夏、赤芍、澤瀉、山楂、草決明、何首烏),熱象加茵陳,肝臟質硬伴脾臟腫大加牡蠣、丹參;加味四逆散(醋柴胡、赤芍、白芍、枳殼、枳實、甘草),血脂高加何首烏、山楂、茵陳;脘腹脹悶加厚撲、佛手、川蓮子,體胖惡心頭暈加全瓜蔞、法夏、茯苓、陳皮,取得良好療效。
3)化痰利濕:去脂湯(明礬、青黛、浙貝、山楂、草決明、澤瀉、郁金、丹參等),脾臟大加澤蘭,肝膽
濕熱加龍膽草、苦丁茶,大腸濕熱加白頭翁、大黃,肝
腎虛弱加枸杞、黃精,脾虛加蒼術、黨參。病情穩定后服用化脂散(明礬、青黛、浙貝、郁金、丹參);復肝降脂湯(陳皮、虎杖、法夏、白芥子、茯苓、赤芍、澤瀉、山楂、大黃)
氣虛痰濕加黨參、白術、黃芪、瓜蔞,肝膽濕熱加茵陳、草決明、,肝腎不足加寄生、何首烏、杜仲、川斷、牛膝,淤血明顯加雞內金、澤蘭、紅花、蒲黃,
肝脾腫大加穿山甲、牡蠣;大黃蟄蟲丸:每次9克,每日3次。
總的說來,常用于治療脂肪肝的中藥有50多味,其中最常用的是以下10味:生山楂、丹參、澤瀉、草決明、柴胡、何首烏、虎杖、茵陳、白術、當歸。
1、當歸牡礪治脂肪肝【功能主治】祛痰化濕,活血消脂。主治脂肪肝。【偏方組成】當歸須60克,牡礪粉60克,白芥子50克,萊菔子50克,白茯苓150克,川楝子30克,山楂150克,三七20克,何首烏80克,丹參50克,蒲黃60克,決明子150克,蘆薈30克,水蛭30克,澤瀉150克,麥芽60克,肉桂30克,炒白術150克,陳皮50克。
【用法用量】諸藥粉碎為末,過篩,水泛為丸如小綠豆大,每次服5克,1日3次,3個月為1個療程。療程前后,化驗血脂及肝臟B超檢查觀察對比。必要時以1/5量作煎劑,每日1劑,水煎3次,分3次服,以加速療效。
【加減】脅痛甚者,加青皮30克,赤芍100克;大便秘結者,加大黃30克;乙肝病毒攜帶者,加虎杖、白花蛇舌草各100克。
2、山楂澤瀉治脂肪肝
【功能主治】主治脂肪肝。
【偏方組成】生山楂、澤瀉各20~30克,丹參、生何首烏、草決明、黃精、虎杖各15~20克,白芍、醋柴胡各10~1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分2~3次服。1個月為1療程。
【加減】若惡心者,加法半夏10克;若腹脹者,加炒萊菔子15克;若吐酸水者,減山楂劑量,加烏賊骨20克。
3、玉米須麥芽治脂肪肝
【功能主治】降脂利濕,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主治脂肪肝。
【偏方組成】玉米須、麥芽、丹參、茯苓各30克,生山楂、何首烏、赤芍、當歸、白術各15克,丹皮、青皮、陳皮、柴胡、黃芩、甘草各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服,20劑為1療程。
4、黨參黃芪治脂肪肝
【功能主治】主治脂肪肝。
【偏方組成】黨參、黃芪各30克,茵陳35克,連翹25克,蒼術、澤瀉、丹參、郁金各20克,決明子、法半夏、黃芩、黃連各10克,川軍8克,生甘草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分2~3次口服。1個月為1個療程。
【加減】若肝區脹痛者,加延胡索、香附各10克;若血脂偏高者,加生山楂、何首烏各15克;若轉氨酶偏高者,茵陳加量至50克,桅子20克,垂盆草15克;若肝區光點密集,門靜脈增寬者,加紅花、桃仁各15克,莪術10克;若大便溏者,去大黃,加炒白術、炒薏苡仁各15克
【宜忌】服中藥期間,患者忌飲酒及肥厚之品,停服降脂西藥。
?
?由于家人體檢查有中度
脂肪肝,所以平時我特別留意脂肪肝的治療。
脂肪肝是現在西醫術語,古代中醫并無脂肪肝一說,因此粗翻的幾本介紹傳統針灸醫案
的均未發現有關治療脂肪肝的內容。
從西醫來說,脂肪肝是由于肝臟在代謝過程中,攝取的脂肪酸經代謝未未及時把脂肪運
轉到血液中,從而使得代謝失衡,造成脂肪貯積在肝臟內而導致的。
而就中醫而言,認為脂肪肝多因肝郁脾虛,濕熱內蘊,或飲食不節而致
肝膽濕熱蘊結,
淤血阻滯所致。
目前,我從手頭的幾本有關針灸拔罐的書中僅一本《圖解拔罐保健療法》(安徽科學技
術出版社,2006年4月第二版)中看到有關脂肪肝的治療方法,現摘錄如下,我正打算
按照此方法嘗試給家人治療,如哪位有驗方也希望回復此帖,以此作為脂肪肝治療方法
的小集,便于大家分享治療經驗,愿更多的脂肪肝患者早日康復。
當然我一定會把治療效果反饋于此。
方法1 :
『穴位選配』(分2組)第一組:大錐、肝腧、脾腧; 第二組:至陽、期門、膽腧。
『拔罐方法』刺絡拔罐法。上述2組穴位交替使用,每次選用1組。先用
三棱針點刺各穴
2~3下,微出血后拔罐,留罐10~1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個療程,2個療程間隔7
天。
方法2:
『穴位選配』脾腧、肝腧、期門、足三里
『拔罐方法』刺絡拔罐法。用三棱針點刺各穴,以微出血為度,拔罐后留罐10~15分鐘
。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注意事項』
1、重癥脂肪肝患者應以中西醫結合藥物治療為主,拔罐療法為輔;輕癥者可用拔罐療法。
2、日常生活注意飲食調配,戒酒,少鹽,控制脂肪的攝入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多食粗
纖維食物。
?健康網導讀:針灸就可以有效的預防脂肪肝的發生嗎?脂肪肝在中醫眼中不叫脂肪肝,中醫認為其屬于“積證”、“積聚”、“痰濁”、““脅痛”等范疇。脂肪肝的防治與五大穴位息息相關。而這些防治脂肪肝的穴位,可采取按摩療法或針刺療法刺激穴位,以達到輔助治療脂肪肝或預防脂肪肝的目的。
中醫養生:針刺5穴預防肝臟“發福”
三陰交
三陰交乃足三陰經中氣血交會之處,除可健脾益血外,還可調肝補腎。刺激該穴可以把體內的濕、濁、毒素排出體外。
豐隆穴
豐隆穴為古今醫學家所公認推崇的
治療痰濕證的首選要穴,具有通經活絡、通調脾胃氣機,能使氣行津布,中土得運,濕痰自化的功效。
太沖穴
太沖穴為足厥陰肝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具平肝潛陽、行氣解郁之功效。
足三里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三里”有理上、中、下“三焦”之意。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針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腸蠕動有力而規律,并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增進食欲,幫助消化降低血脂、血液黏度。
中脘穴
中脘別名上紀、太倉、胃脘,是任脈、手太陽與少陽、足陽明之會,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用。
久久健康網溫馨提示:以上諸穴相輔相成,按摩這五穴或針刺,均可達到行氣
活血、疏肝利膽、健脾化濕清熱、降低血脂、調節免疫功能的功效,從而有效地預防和治療脂肪肝的發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