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圣墓,位于泉州東郊靈山南麓,史載為唐武德年間(618-626年)來華傳教的穆罕默德四賢徒中的三賢四賢墓葬。
伊斯蘭教圣墓,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圣跡。現存兩墓并列,墓蓋用花崗巖雕刻,墓后倚山建馬蹄形回廊,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是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蘭教傳播史的重要史跡。
手繪圖 樊云均
斯蘭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早在7世紀就隨著穆斯林傳播到世界各地。據《閩書》記載,相傳在唐武德年間(618-626年),穆罕默德門徒四人到華,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四賢傳教泉州,卒葬于東門外靈山南麓,故又稱三賢四賢墓。因深受穆斯林敬重,這兩位先賢入土安眠之墓被稱作“圣墓”,這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的歷史物證之一。
圣墓位于清源山脈東側,東南臨海,這里原可眺望晉江入海口來往的船舶。由于兩位穆斯林先賢是從海上來的,墓葬就選址于此。穆斯林們相信看到這些船舶,在精神上能與故鄉共鳴。
10-14世紀,隨著海洋貿易的發展,眾多阿拉伯、波斯人來到泉州,至元代其人數達到高峰。他們或經商,或傳教,或游歷,許多人定居下來,聚族而居、繁衍后代,并建清真寺、置墓葬區。如今,靈山上還有很多阿拉伯后裔的墓葬,其前部融入當地墓葬的傳統風格,后半部分為典型的伊斯蘭墓葬墓蓋石,體現了中阿文化的交融與延續。
盡管學界對伊斯蘭教徒最早來到泉州的時間還存在學術爭論,但10-14世紀穆斯林商人在泉州的活動軌跡,可從清凈寺等現存建筑、泉州大量出土的伊斯蘭教石刻及相關歷史文獻中證實,而伊斯蘭教圣墓正是宋元時期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在泉州活動的歷史見證。
千年圣墓保存完好
獲聯合國官員盛贊
伊斯蘭教圣墓
登臨獅子山 探尋圣賢跡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泉州素來以文化包容、宗教興盛著稱,多種宗教在此共存,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近日,記者來到靈山(古稱“獅子山”),試著走進那段千年前的歷史時光,探尋這處聞名中外的伊斯蘭教圣墓遺跡。
我國現存最古老伊斯蘭教圣跡
“泉州伊斯蘭教圣墓為來泉州傳教的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的墓葬,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圣跡。”泉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原主任黃真真介紹,圣墓就像一座聯系海內外穆斯林的橋梁,意義十分重大,“盡管一千多年過去了,它依然散發著魅力,總有人不遠千里、萬里來此朝拜”。
阿拉伯文重修碑刻
行香紀事碑
壹
三賢四賢德高望重
星月造型規格較高
貳
文化交融生根發芽
成穆斯林朝拜圣地
考古“女將軍”的靈山情結
黃真真
大學學的是歷史專業,對文物古跡感興趣的她,曾向學校申請轉考古專業卻被拒,沒想到畢業后進入文物部門,從此開啟了與泉州文物古跡打交道的旅程。她就是大半輩子從事泉州文物保護工作的考古界“女將軍”——黃真真。
曾是泉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主任的黃真真,2003年開始負責管理安平橋、洛陽橋、圣墓3個國家級文保單位,對泉州的文物遺跡可謂如數家珍。她說:“很榮幸曾守護過圣墓,這是一份榮耀,更是一份職責。”
再現梅花滿山谷
舊石扮靚游步道
開放包容的刺桐城
呈現多種文化兼容
【重修圣墓碑】
【行香紀事碑】
位于墓廊西側。1417年明代航海家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前,專程來此拜謁先賢、祈求庇佑。地方官蒲和日為之立碑紀念。
【陳有功修繕圣墓碑】
立于1714年。據文獻記載,該碑記述了福建汀邵延等處右總兵左都督陳有功、福建陸路提督左協中軍游府陳美共修此墓的事跡。
【夏必第修繕圣墓碑】
嵌于墓廊外西側石壁上,記錄了1751年董事夏必第修繕圣墓之事。
【郭拔萃修繕圣墓碑】
嵌于墓廊外東側石壁上,記錄了1783年舉人郭拔萃修繕圣墓之事。
【馬建紀修繕圣墓碑】
位于墓廊西側,記述了鄭和于此行香,陳有功、陳美、郭拔萃、夏必第等人修繕事跡,以及1818年馬建紀再建墓亭之事。
【江長貴修繕圣墓碑】
位于墓廊東側,記述了鄭和蒙佑立碑,馬建紀等人修繕事跡,以及1871年福建提督江長貴修繕圣墓的經過。
【文物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