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世界文化遺產】圣墓 | 獲聯合國官員盛贊!泉州這處千年史跡,很多人不遠萬里來朝拜……
2021
刺桐藏寶圖
尋 寶 宋 元 泉 州
第十一站 伊斯蘭教圣墓

伊斯蘭教圣墓,位于泉州東郊靈山南麓,史載為唐武德年間(618-626年)來華傳教的穆罕默德四賢徒中的三賢四賢墓葬。

伊斯蘭教圣墓,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圣跡。現存兩墓并列,墓蓋用花崗巖雕刻,墓后倚山建馬蹄形回廊,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是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蘭教傳播史的重要史跡。

手繪圖 樊云均

第十一站 伊斯蘭教圣墓
靈山圣墓謁先賢

斯蘭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早在7世紀就隨著穆斯林傳播到世界各地。據《閩書》記載,相傳在唐武德年間(618-626年),穆罕默德門徒四人到華,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四賢傳教泉州,卒葬于東門外靈山南麓,故又稱三賢四賢墓。因深受穆斯林敬重,這兩位先賢入土安眠之墓被稱作“圣墓”,這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的歷史物證之一。

圣墓位于清源山脈東側,東南臨海,這里原可眺望晉江入海口來往的船舶。由于兩位穆斯林先賢是從海上來的,墓葬就選址于此。穆斯林們相信看到這些船舶,在精神上能與故鄉共鳴。

10-14世紀,隨著海洋貿易的發展,眾多阿拉伯、波斯人來到泉州,至元代其人數達到高峰。他們或經商,或傳教,或游歷,許多人定居下來,聚族而居、繁衍后代,并建清真寺、置墓葬區。如今,靈山上還有很多阿拉伯后裔的墓葬,其前部融入當地墓葬的傳統風格,后半部分為典型的伊斯蘭墓葬墓蓋石,體現了中阿文化的交融與延續。

盡管學界對伊斯蘭教徒最早來到泉州的時間還存在學術爭論,但10-14世紀穆斯林商人在泉州的活動軌跡,可從清凈寺等現存建筑、泉州大量出土的伊斯蘭教石刻及相關歷史文獻中證實,而伊斯蘭教圣墓正是宋元時期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在泉州活動的歷史見證。


千年圣墓保存完好

獲聯合國官員盛贊

伊斯蘭教圣墓

PART ONE
記者見聞

登臨獅子山 探尋圣賢跡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泉州素來以文化包容、宗教興盛著稱,多種宗教在此共存,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近日,記者來到靈山(古稱“獅子山”),試著走進那段千年前的歷史時光,探尋這處聞名中外的伊斯蘭教圣墓遺跡。


圣墓坐落于靈山南麓。穿過伊斯蘭教特有的尖拱形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綿延的翠綠。走過石橋,順著碎石板一路向上,兩側樹木茂密,郁郁蔥蔥。轉角處,一條石階凈白如雪,筆直地通向高處的圣墓。仰望山頂,兩棵巨柏仿佛“衛士”般在兩側的林叢中兀立,靜靜守護著安眠于此的古代圣賢。

行至石階盡頭,只見在花崗巖亭下,兩座石墓并列,肅穆而潔白。亭后砌筑有形似馬蹄的墓廊,七方石碑分別佇立,其中最聞名的便是鄭和行香碑。碑文顯示,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時,曾至泉州靈山圣墓行香,祈求保佑。而這次“官方祈福”,也直接促進了伊斯蘭教在泉州的發展與興盛。

風動石

圣墓前,還有一方巨石屹立于巖盤之上,這便是泉州八景中的“玉毬風動”——風動石。石上有文人墨客的題字和詩句,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在此題有“碧玉毬”三字。神奇的是,在勁風吹拂或人力推動下,“碧玉毬”會微微晃動,看似搖搖欲墜,卻又“穩如泰山”,正應了石上所刻的“天然機妙”之語。而在巨石背面,巖盤延伸出一方可納百人的平臺,乘高臨下,靈山遠處的景色一覽無余。

據說,古時候站在靈山頂眺望,眼前便是一片汪洋海景,不少文人雅士前來登高望海、吟詩作賦。而在千年之前,遠渡重洋而來的三賢、四賢選擇安葬于靈山,背山面海,或許也正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在海面上看到自己國家的商船,不遠萬里,奔赴而來。宋元時期,泉州逐漸成為舉世聞名的第一大港,海外貿易達到鼎盛,“漲海聲中萬國商”正是當時古刺桐城的真實寫照。無數阿拉伯人帶著貨物遠航而來,仿佛循著先賢的腳步,在泉州兼容并蓄的胸懷中留下一段佳話。
PART TWO
專家講述

我國現存最古老伊斯蘭教圣跡

“泉州伊斯蘭教圣墓為來泉州傳教的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的墓葬,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圣跡。”泉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原主任黃真真介紹,圣墓就像一座聯系海內外穆斯林的橋梁,意義十分重大,“盡管一千多年過去了,它依然散發著魅力,總有人不遠千里、萬里來此朝拜”。

阿拉伯文重修碑刻

行香紀事碑

三賢四賢德高望重

星月造型規格較高

“思緒回溯,呈星月型布局的三賢四賢圣墓回廊,令人心生肅穆。”據清源山景區黨工委副書記陳江海介紹,圣墓等級規格很高,墓廊呈九開間分布,中間像是中國建筑風格的大堂,旁邊像廂房一樣,兩邊各四間,融入泉州閩南古厝的特色,“而'九’字在唐朝是皇室才能用的數字,這也證明了三賢四賢在當時的地位,堪稱德高望重”。


雖經歷了明朝時的大地震,圣墓回廊和石柱至今保存完整,三層結構的墓,以蓮花瓣為底座,中間是平板石,上面是回字形的墓蓋。其他墓石上,刻有祥云或者蓮花瓣,象征清凈純潔。而巧合的是,伊斯蘭教圣墓整個景區的整體分布也呈星月型,盡管核心區域不大,但歷史意義非常厚重。

回廊上的石柱

文化交融生根發芽

成穆斯林朝拜圣地

伊斯蘭教圣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圣墓的日常巡查、保護管理是由清源山管理委員會負責,文物本體的維護修繕等業務工作由文物部門負責,兩個單位形成良好的協調管理機制,相互配合做好圣墓的保護管理工作。

“泉州本地姓丁、姓郭的市民,大部分是穆斯林后裔。”清源山景區管委會工作人員王曉蘭稱,三賢四賢來到泉州時,是伊斯蘭教萌芽時期。到了元朝,泉州城內穆斯林眾多,可以想象當時泉州經貿有多么繁榮。穆斯林在泉州經商貿易、傳播宗教,與當地民眾通婚,兩種文化相互交融,其墓葬區遍布東郊和東南郊,可以想見他們在此地安居樂業的情景。“目前,泉州市區仍有不少古地名依然保留著伊斯蘭教色彩,如津淮街中段的'津頭埔’等。”

時至今日,圣墓依然吸引著眾多海內外穆斯林前來瞻仰、朝拜。每逢伊斯蘭教重要節日,眾人在此拜謁先賢、誦念《古蘭經》、舉辦游墳活動,為亡者祈福,這也是泉州穆斯林恪守不渝的風俗習慣。
PART THREE
護遺者說

考古“女將軍”的靈山情結

黃真真

大學學的是歷史專業,對文物古跡感興趣的她,曾向學校申請轉考古專業卻被拒,沒想到畢業后進入文物部門,從此開啟了與泉州文物古跡打交道的旅程。她就是大半輩子從事泉州文物保護工作的考古界“女將軍”——黃真真。

曾是泉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主任的黃真真,2003年開始負責管理安平橋、洛陽橋、圣墓3個國家級文保單位,對泉州的文物遺跡可謂如數家珍。她說:“很榮幸曾守護過圣墓,這是一份榮耀,更是一份職責。”

再現梅花滿山谷

舊石扮靚游步道

圣墓前方有一塊天然巨石,風吹欲動,手推能晃,俗稱“風動石”,石上寫有“碧玉毬”“天然機妙”等文字。這塊風動石是泉州著名老八景之一,曰“玉毬風動”。

黃真真介紹,古時,站在風動石上向外望去,前方是一片廣闊的大海,可以看到來來往往穿梭的船只,加上靈山歷來風景優美,三賢四賢的墓地選址于此,有遙望故鄉的意義所在,寄托對家鄉的思念。

靈山自古為人文墨客所喜歡,明代泉州文人生活風雅,喜歡到靈山賞花小酌,風動石上也留有歷代摩崖石刻,最為顯著的是這句:“對酌清樽看暮山,碩人尚未仗藜還。荒村寂寞煙霞杳,空有梅花滿谷間。”黃真真說,石刻詩句內容表明,古時候靈山有白梅花。此外,從泉州走出去的禮部尚書黃鳳翔在《游靈山睹僧墳詩》中寫道:“磊磊碧石臺,瑟瑟白梅樹。”說的也是靈山上漫山梅花的景致。

為保護和延續歷史風貌,2007年的植樹節,黃真真組織了一場植樹活動,在風動石、圣墓周邊種植了400棵梅樹。每逢春節前后,盛開的梅花漫山遍野,再現“梅花滿山谷”的盛景。

漫步在圣墓景區入口通道,你可能難以發現,踩在腳下的石頭,可是明清古厝的埕鋪石。黃真真說,多年前,入口通道鋪的是亂(角)石,路面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給游客的通行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尤其是穿高跟鞋的女游客或小孩,一不小心就容易崴到腳。后來旅游景區道路整修時,將這坑洼的游步道改造為鋪舊石構件,步道古色古香,提升了景區的歷史品位。

開放包容的刺桐城

呈現多種文化兼容


泉州港古稱“刺桐港”,宋元時期因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而成為東方第一大港。彼時,各國商人、旅行家、僧侶等各行各業人員往來泉州,也帶來各種宗教文化信仰,有基督教、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泉州開放包容的城市理念,接納了這些不同的宗教文化,并且漸趨融合,呈現出多種文化兼容的局面。”黃真真介紹,靈山圣墓是聯系海內外穆斯林溝通的橋梁,對民族團結有著重要意義。之前聯合國一批官員到訪朝拜,當看到圣墓保存得如此完好,感嘆道“感謝中國政府,感謝泉州當地有關部門和民眾,將我們先人的墓保護得這么好”,這讓在場的泉州文保工作人員感到特別欣慰。前來靈山圣墓朝拜、參觀的,來自印度、印尼、伊朗等國家,也有國內新疆、青海等地區的人。不管是國家領導人、專家、學者,還是普通民眾,對于圣墓被保護得這么好,他們都表示很感動。

如今,這位泉州考古界的“女將軍”雖然退休了,但她依然不改對保護泉州文化遺產的熱情,經常到圣墓、洛陽橋等曾經工作過的文保單位當義務講解員。

PART FOUR
相關鏈接
伊斯蘭教圣墓自7世紀建成之后,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和保護修繕,有七方石碑記載了不同時期穆斯林及地方官員的修繕之舉。

【重修圣墓碑】

立于1322年的重修圣墓碑,位于墓廊正中,碑正面陰刻古阿拉伯文字十行,行間有陰刻橫線分隔。碑文記載了安葬在這里的兩位穆斯林來中國的時間和事由,并明確記錄了1322年泉州穆斯林集體重修了這座墓葬,現墓葬地的主體也就是此次修繕后的遺存。

【行香紀事碑】

位于墓廊西側。1417年明代航海家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前,專程來此拜謁先賢、祈求庇佑。地方官蒲和日為之立碑紀念。

【陳有功修繕圣墓碑】

立于1714年。據文獻記載,該碑記述了福建汀邵延等處右總兵左都督陳有功、福建陸路提督左協中軍游府陳美共修此墓的事跡。

【夏必第修繕圣墓碑】

嵌于墓廊外西側石壁上,記錄了1751年董事夏必第修繕圣墓之事。

【郭拔萃修繕圣墓碑】

嵌于墓廊外東側石壁上,記錄了1783年舉人郭拔萃修繕圣墓之事。

【馬建紀修繕圣墓碑】

位于墓廊西側,記述了鄭和于此行香,陳有功、陳美、郭拔萃、夏必第等人修繕事跡,以及1818年馬建紀再建墓亭之事。

【江長貴修繕圣墓碑】

位于墓廊東側,記述了鄭和蒙佑立碑,馬建紀等人修繕事跡,以及1871年福建提督江長貴修繕圣墓的經過。

文物大事記

●1961年5月,列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泉州市伊斯蘭教圣墓文物保管所成立。
●1988年1月,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泉州市文物管理局成立泉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同時撤銷“圣墓文物保管所”。
●2012年7月,泉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在保持現有所有權、監管權的情況下,將圣墓景區部分管理責任納入清源山管委會統一經營管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福建行6〗泉州:伊斯蘭教圣墓
泉州雜談 045:伊斯蘭世界的第三大圣跡——靈山圣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篇):泉州靈山伊斯蘭教圣墓
伊斯蘭教圣墓 【福建泉州】
鄉音|135期【原創】向世界講好泉州故事系列17 : 中世紀的“東方麥加”——泉州伊斯蘭教圣墓
中國之最在泉州——帶你玩遍泉州的13個中國之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潼关县| 南木林县| 蒙城县| 洛浦县| 西盟| 大埔县| 合阳县| 清河县| 塘沽区| 舟山市| 襄汾县| 绥宁县| 大兴区| 上栗县| 聂拉木县| 长海县| 永顺县| 临漳县| 英山县| 彩票| 罗山县| 荥经县| 鄂尔多斯市| 监利县| 鄂温| 凤台县| 安阳市| 金塔县| 曲周县| 舟山市| 闻喜县| 太和县| 建始县| 太湖县| 高碑店市| 阳泉市| 公主岭市| 利津县| 吉首市| 景宁| 潼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