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吉奇
金吉奇當美國走狗啥下場?被自己警察精英暗殺,2名黑幫骨干“補刀”
2003年金吉奇死亡內幕:精英警察部隊領頭,2名黑幫骨干“補刀”
2003年3月12日,塞爾維亞總理金吉奇乘坐著轎車來到辦公大樓門前,在保鏢的攙扶下走下了轎車,正當他調整站姿打算走入大樓時,一聲槍響打破了往日的平靜。
只見金吉奇的右胸瞬間滲出了鮮血,接著又有兩聲槍響傳來,金吉奇應聲倒地,身旁的保鏢迅速將金吉奇塞回了車里,火速駕駛車輛前往醫院。
但金吉奇被傷到了要害,到醫院不久后就一命嗚呼,這場暗殺事件震驚了全世界。關于兇手的身份,也有諸多版本。
畢竟,金吉奇雖然是塞爾維亞總理,卻把前總統米洛舍維奇交給了西方國家。嫌疑最大的,自然是米洛舍維奇的支持者們。
同是塞爾維亞領導人的金吉奇,為什么要把米洛舍維奇交出去?他和米洛舍維奇之間又發生了什么?
這一切,都要從南斯拉夫地區長達數年的內亂與分裂說起。
米洛舍維奇
1992年,多災多難的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徹底分崩離析,在4個加盟國分裂走人后,僅存的塞爾維亞與黑山兩國,組成了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即“南聯盟”。
然而,分裂就像一種毒素,繼續在塞爾維亞蔓延。而問題的根源,便是擁有較多自治權的科索沃省。
由于歷史遺留問題,科索沃境內阿爾巴尼亞族與塞爾維亞族之間,一直紛爭不斷,都認為自己才是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
因此,南聯盟剛成立,阿爾巴尼亞族便“趁熱打鐵”,建立了一個科索沃分離主義政權,并用了近5年時間組建“科索沃解放軍”,打算通過武力趕走塞爾維亞族,占領科索沃地區。
科索沃解放軍
米洛舍維奇身為當時塞爾維亞的領導人,自然不會允許阿爾巴尼亞族無法無天,也派出部隊對其進行鎮壓。
此后科索沃陷入了戰火之中,這場沖突令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感到了壓力,因為米洛舍維奇是親俄的一方。
一旦他打贏了這場戰爭,那么南聯盟會為俄羅斯的南下大開綠燈,這是北約不愿看到的。
1997年,北約把米洛舍維奇約到法國會談,希望他能重新考慮科索沃問題。
然而一貫對西方霸權主義持強硬態度的米洛舍維奇,根本不買對方的賬。
隨后,美國代表一臉詭異地對米洛舍維奇說道:“據我國掌握的情報,瑞士銀行里你的大宗存款。我們不想披露這件事,如果您......”
米洛舍維奇立刻打斷他的話,看著對方錯愕的表情,鎮定地說:
“你們想怎么披露就怎么披露好了,因為這不是事實。而且我鄭重地告訴您,如果您愿意,我現在就可以寫授權書,申明我在瑞士銀行所謂的存款全部歸您所有,您看怎么樣?”
美方代表聞言,只得尷尬地笑了笑。通過這次會談,北約各國達成共識:態度強硬的米洛舍維奇“沒救了”。
見控制不了米洛舍維奇,西方國家很快又找到了一個合格的“代理人”,此人正是金吉奇。
當時塞爾維亞正在進行大選,金吉奇和他所謂的“民主黨”反對派,成為米洛舍維奇的最大競爭對手。
兩人的沖突,正是東西方思想的戰爭。
金吉奇主張西方的那套“民主自由”,本質就是出賣自己國家的利益討好西方國家;而米洛舍維奇認為應該停止進一步分裂,團結起來整合出“大塞爾維亞”。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金吉奇雖然說得漂亮,最終卻不敵米洛舍維奇。
不服輸的金吉奇,認為米洛舍維奇支持率比他高一頭,于是他帶著團隊,在全國四處組織大規模抗議活動。
這時,西方國家眼看時機成熟,偷偷在暗中推波助瀾,關于米洛舍維奇作弊的流言蜚語越來越多,不少民眾都被帶跑偏了,跟著一起聲討米洛舍維奇。
在此起彼伏的質疑聲中,塞爾維亞當局最終還是妥協了,讓金吉奇先出任首都貝爾格萊德的市長。是以,西方國家得以滲透塞爾維亞。
不過,本身就“德不配位”的金吉奇,在政府內部并沒有話語權,根本不能阻撓米洛舍維奇出兵科索沃。
1999年,北約開始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發動了長達78天的“科索沃戰爭”,這場以空中轟炸為主的戰爭令塞爾維亞滿目瘡痍,約有1800人死于這場戰爭。
最后這場戰爭以米洛舍維奇簽署和平協議的方式迎來了終結,但這也意味著塞爾維亞在這場戰役中輸得極為徹底。
此時,米洛舍維奇已經不是塞爾維亞的總統,但仍然是南斯拉夫聯盟的領導人。
即便在科索沃戰爭輸了,但這也不意味著他會在其他方面向西方國家妥協,這無疑令西方國家控制南斯拉夫的最終目的無法實現。
西方國家意識到,只有除掉米洛舍維奇,挑選“聽話”的繼任者。此時,最理想的人選無疑是鐵桿“親西派”金吉奇。
由于科索沃戰爭令南斯拉夫身敗名裂,因此米洛舍維奇的領導地位也變得岌岌可危。
反對他的人開始層出不窮,但米洛舍維奇是個硬骨頭,他對于西方極權主義深惡痛絕,因此不可能輕易就下臺。
北約方面,也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扳倒米洛舍維奇的大好機會。
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對南斯拉夫施壓,想要迫使米洛舍維奇下臺,面對西方以及本國反對派的窮追不舍,米洛舍維奇決定提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總統的選舉。
米洛舍維奇這一舉動是為了確保自己還能坐上總統的位置,盡管反對派將科索沃失敗的責任按在自己頭上,但米洛舍維奇面對西方不卑不亢的態度,還是讓一眾民眾對其十分敬重。
趁著戰爭過后人們對于西方的厭惡還未退卻,這個時候參加選舉勝算更大。
這可讓北約國家慌了神,如果再讓米洛舍維奇擔任南斯拉夫總統,那么此前所做的打擊都會白費。
因此,他們開始全力阻止米洛舍維奇當選,并在一眾反對派中選中了科什圖尼察作為幫扶的對象,想要將他推上總統寶座。
原本西方國家是打算讓金吉奇當總統的,但他敗就敗在沒有一定的群眾支持,若強行扶他上位必然遭到民眾反對。
因此,在西方國家再三權衡之后,科什圖尼察成為候選人。
這場選舉在西方的從中作梗之下,科什圖尼察以48.96%的得票率遠勝米洛舍維奇的38.62%得票率。
但按照選舉規定,候選人必須票數過半才能夠成為總統,因此他們二人還需要進行新一輪的角逐。
不過在金吉奇的推動以及西方國家的利益誘惑下,科什圖尼察并沒有參加第二輪選舉,而是直接宣布自己就是南斯拉夫新一任總統。
盡管這樣贏得方式極不光彩,但科什圖尼察確確實實獲得了總統之位,米洛舍維奇也不得不下臺,但這并不意味著他會就此隱退,反之,他當選了塞爾維亞社會黨主席。
科什圖尼察
這個舉動再次令西方國家深感不安,他們給米洛舍維奇按上了一個“種族大屠殺”的罪名。
稱他在波黑戰爭中對克羅地亞的人民大肆屠殺,并要求將米洛舍維奇引渡到海牙法庭接受審判。
這個要求無疑令科什圖尼察犯了難,盡管他是接受西方扶持當上的總統,但不代表他就一定會按照西方的要求行事。
畢竟他還是有著一顆愛國之心的,而引渡米洛舍維奇本身就是對南斯拉夫主權的一種褻瀆。
首先,海牙法庭本身是否為一個真正的獨立法庭尚且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任何一個法庭都應該是獨立的不受控制的,但海牙法庭顯然是西方國家設立的機構。
讓一個由西方設立的法庭去審判一個西方深惡痛絕的“罪犯”,這無異于是羊送虎口的行為。
對于米洛舍維奇而言只有死路一條,他絕不可能受到公正的裁決。
其次,一旦將米洛舍維奇作為罪犯送到海牙法庭。
首先就是承認了他有罪,而這一事實更加反映了北約轟擊科索沃的“正義性”,并且間接說明科索沃就是獨立自主的,這顯然觸動了南斯拉夫的根本利益。
最后,海牙并不是一個國家,而引渡只能發生在國與國之間,若真的將米洛舍維奇“引渡”到海牙,南斯拉夫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的尊嚴該放在何處?
出于以上的種種考慮,科什圖尼察沒有按照西方預想的那樣交出米洛舍維奇,但金吉奇卻坐不住了。
原因無他,因為金吉奇想要得到西方國家的資助。
要知道這次引渡米洛舍維奇,西方國家是砸下了重金的,他們允諾只要南斯拉夫交出米洛舍維奇,在國際事務上他們會對南斯拉夫大開綠燈,還會給予12億美元的資助。
對于一個戰后的國家而言,這筆錢是雪中送炭一般的存在,金吉奇極度渴望得到這筆錢來恢復國內建設。
為了將米洛舍維奇送到海牙法庭換取西方援助,金吉奇首先通過哄騙的方式,令米洛舍維奇相信自己只會被貪污受賄的罪名起訴,并且只在南斯拉夫接受審判。
但金吉奇違背了自己的承諾,不僅如此,在逮捕米洛舍維奇后,金吉奇還鉆了南斯拉夫法律的漏洞。
他默認了聯盟政府處在無法執政的狀態,并且用塞爾維亞的名義,瞞著科什圖尼察在2001年將米洛舍維奇送去了海牙。
而米洛舍維奇在海牙法庭果然遭受了不公的判定,他被裁定為犯下了種族屠殺罪,隨后就被關進了監獄,直到2006年在獄中因病去世。
當米洛舍維奇身在海牙法庭的消息一出,南斯拉夫舉國震動,米洛舍維奇作為南斯拉夫前總統,其威望還是很大的。
金奇吉這一舉動明顯惹了眾怒,面對民眾的聲討之聲,金吉奇卻不為所動,他相信等到西方的援助資金一到,自己的名聲會得到挽回。
然而西方國家最擅長的就是畫餅,金吉奇將要面對的,是人錢兩空的局面。
當米洛舍維奇被送到海牙之后,西方國家的目的達到了,開始對之前的承諾裝聾作啞,一而再再而三的鉆漏洞不給金吉奇錢。
這令金吉奇方寸大亂,自己只能靠著這筆錢來重新建設南斯拉夫,以此扭轉人們對他的印象,但西方國家顯然不在乎他的危險處境。
眼看著這筆錢無論如何都拿不到,金吉奇急了。
從2000年開始擔任塞爾維亞總理之后,他就一直惦記著這筆錢,為了挽回自己總理的形象,他開始大刀闊斧的對國內的黑惡勢力進行打擊,首要目標就是“澤蒙家族”。
這個澤蒙家族在塞爾維亞的勢力很大,并且接著戰后國家的政治體系不穩,輕而易舉的通過威逼利誘等方式與一些政府人員達成了合作關系。
上至法官,下至警察,澤蒙家族的保護傘幾乎遍布政府的每個角落。
而金吉奇之所以會選擇針對澤蒙家族,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就是澤蒙家族作惡太多,他們綁架富豪勒索錢財,伸手摻和石油交易從中撈金。
為了去除障礙不惜殺人放火,甚至連政府都不放在眼里,犯下過300多起性質惡劣的案件,民間早已對其積怨頗深。
若此次能一舉消滅這個犯罪組織,金吉奇本人的威望也會有所提升。
第二的原因則摻雜了政治因素,當時有不少來自米洛舍維奇政府的官員在政界受到排擠,人身安全無法得到保障,因此尋求澤蒙家族的庇佑。
此次鏟除澤蒙家族,也可以一舉消滅這些政治上的敵人,也算變相討好了西方國家。
如此盤算一番過后,2003年,金吉奇開始了針對澤蒙家族的鏟除行動。
這次行動還沒讓澤蒙家族有所表示,一些政界高官就已經坐不住了。
一旦澤蒙家族被逮捕,那么自己與黑幫勾結的事實就會暴露出來,權力金錢統統化為烏有不說,還會面臨牢獄之災,因此,不少人起了歹心,想要金吉奇的命。
而這也正好與澤蒙家族的打算不謀而合,自從金吉奇開始針對澤蒙家族以來,不少組織成員都被逮捕,錢也賺得少了,眼下除掉金吉奇是雙方共同的目標。
于是,澤蒙家族針對金吉奇的暗殺行動開始了,從2003年2月開始,他們對金吉奇實施了4次暗殺,但都沒能得手。反觀金吉奇,即便已經經歷過幾次暗殺,但他卻仍然鎮定自若。
雖然金吉奇對暗殺行為不為所動,可以體現出一國總理的膽量,但那些保護總理安全的行政部門沒有任何表示,這就有些讓人匪夷所思了。
金吉奇身邊的護衛不僅沒有增加,汽車上的防爆裝置也離奇失靈,甚至沒人第一時間去修理,很難想象這是一國總理接受的保護。
但這也從側面證實了澤蒙家族收買人心的實力,這些安保部門的一些人勢必已經成了澤蒙家族的走狗,因此對于金吉奇的保護一直沒有落到實處。
而到了2003年3月12日,則更加凸顯出黑政勾結的可怕,當金吉奇下車之后,被一發子彈精準地射中到了右胸,而發射這顆子彈的人,正是隸屬于“紅色貝雷帽”的警察精英喬萬諾維奇。
“紅色貝雷帽”此前一直作為特種部隊在米洛舍維奇手下辦事,在金吉奇上臺之后,將之轉到了公安部門。
從特種部隊士兵變為警察,這對于身為“紅色貝雷帽”一員的喬萬諾維奇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因此,喬萬諾維奇對金吉奇十分不滿,而這樣的不滿促使他也想除掉金吉奇,這才與澤蒙家族合作,共同干掉金吉奇。
為了此次暗殺行動能夠成功,喬萬諾維奇與兩名黑幫成員在3月10號就已經埋伏到了射擊地點,做好了萬全的準備,到了3月12日,金吉奇的車緩緩停在了辦公大樓前。
此時,喬萬諾維奇收到了來自金吉奇警衛的電話,告知金吉奇即將抵達,于是他通知了另外兩名黑幫成員,等他口令,隨時動手。
當金吉奇從轎車邁出第一步的時候,喬萬諾維奇的槍口就已經瞄準了他,隨著喬萬諾維奇一聲令下,他率先射中了金吉奇,隨后兩名黑幫成員也射出了兩槍,對金吉奇進行補刀。
看見金吉奇倒在血泊中之后,三人趁亂逃離了現場,而金吉奇在送醫不久后也不治身亡,很快,塞爾維亞政府開始針對這次暗殺展開抓捕犯人的行動。
隨著政府部門對暗殺事件的調查深入,澤蒙家族以及其保護傘很快就浮出了水面,大量黑幫分子以及政府官員被抓。
三位主犯一直逃之夭夭,直到2007年這三人才陸續全部落網,并且接受了法律的審判。
塞爾維亞人民緬懷米洛舍維奇
金吉奇的死令人唏噓不已,對于他的評價一直都是褒貶不一,雖說他是為了國家發展才交出了米洛舍維奇,但不得不說這一做法明顯侵犯了南斯拉夫的主權。
一個國家可以窮,但絕不能讓主權受辱,尊嚴是靠自己搏出來的,而不是靠著別人的施舍得來的。
[1]《新聞晨報》,《塞族前總理金吉奇死于黑幫之手》
[2]《中國青年報》,《米洛舍維奇——棺難蓋論難定》
[3]《生活日報》,《"引渡"米洛舍維奇的臺前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