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俄國對立面,站個隊就參戰了。
一戰之前土耳其還是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奧斯曼帝國,一戰后土耳其只剩下小亞細亞的部分了,直接領土損失超過70%。
在戰爭爆發以前,大英帝國是殖民地遍布全球的一級強國,沙皇俄國是世界上陸地面積最為廣闊的地區大國,相比之下后起之秀的德國并沒有多么深厚的戰爭潛力。那么土耳其為什么要摒棄協約國,而選擇與德奧為伍,最終遭到戰勝國的清算和肢解呢?
奧斯曼帝國從其占領君士坦丁堡之后便一直對歐洲保持進攻態勢,冷兵器時期的歐洲騎士顯然對充滿圣戰熱情的穆斯林軍隊缺乏有效的應對手段,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整個歐洲都是談“土”色變。但新航路的開辟和熱兵器的應用讓奧斯曼帝國逐漸敗下陣來,前者讓伊斯坦布爾失去了歐亞中轉站的作用從而降低了經濟收入,后者讓穆斯林軍隊在火器面前屢屢喪城失地。
在長達兩個世紀的時間里,歐洲人討論的東方問題始終圍繞著“如何處置土耳其”展開。在所有欺凌奧斯曼帝國的列強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國和俄國,而相比之下俄國帶來的威脅更大。
因為是典型的陸權國家,沙俄一直對奧斯曼存在領土要求,在吞并克里米亞汗國并掃清黑海外圍之后,沙俄甚至一度想占領伊斯坦布爾。這必然招致土耳其的強烈抵觸,從1600年往后的三百年里,俄羅斯與土耳其之間爆發了不下二十七場戰爭,土耳其每三個犧牲的祖先里就有一個死于對俄戰場。
英國是典型的海權國家,與占領土地相比,英國更看重的是商業利益,因此倫敦的政策出發點之一就是維護地中海的交通安全并防止任何列強對奧斯曼形成單方面優勢。奧斯曼帝國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點,所以更多時候土耳其的精英們愿意利用英俄之間的嫌隙令其相互制約。
然而這種“以夷制夷”充其量也只是“引虎驅狼”,更要命的是一戰的來臨讓土耳其連這種“飲鴆止渴”的策略也用不上了,因為這個時候英俄結成了同盟。
協約國集團的確立讓奧斯曼帝國變得無機可乘,恰在這時土耳其從英國訂制的兩艘大型軍艦竣工,但為了保持對德國的海上優勢,英國擅自征用了這兩艘軍艦,這讓土耳其大為光火。
幾經協商而不得的情況下英土關系急轉直下,而德國卻抓住機會屢拋橄欖枝,畢竟作為奧斯曼土耳其這種弱勢國家來說,無論如何是不能兩方同時得罪的。既然英國不仁,那就轉投德國,后來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凡爾賽的戰后會議一落幕,奧斯曼就只剩下今天土耳其的本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