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最基本問題,作為中國哲學(xué)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強調(diào)的是天與人,人與人,人與社會的自然和諧關(guān)系,倡導(dǎo)把人看做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在實踐中達到主觀與客觀、情感與理性、權(quán)利與義務(wù)、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
“天”的含義究竟如何呢?
馮友蘭先生認為主要有五種含義。
第一種是“物質(zhì)之天”,就是指日常生活中所看見的蒼蒼者與地相對的天,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天空。第二種是“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就是指宗教中所說有人格、有意志的“至上神”。第三種是“命運之天”,就是指舊社會中所謂運氣。第四種是“自然之天”,就是指唯物主義哲學(xué)家所謂自然。第五種是“義理之天”或“道德之天”,就是指唯心主義哲學(xué)家所虛構(gòu)的宇宙的道德法則。
這五種含義中最基本的不外乎兩個方面:自然方面的“天”和精神領(lǐng)域的“天”。前者是基礎(chǔ),對后者起決定作用,但是后者(精神領(lǐng)域的“天”)一旦生成又可對前者進行意義建構(gòu),使自然的無生命無情感的“天”獲得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這里的“天”實際上就是“人”,是“人”的一種外在化或?qū)ο蠡问健?br>
“天”與“人”究竟是如何“合一”?
張岱年先生認為“中國哲學(xué)中所謂天人合一,有二意謂:一天人本來合一,二天人應(yīng)歸合一”。“關(guān)于天人本來合一,有二說:一天人相通,二天人相類。所謂天人相通,如解析之,其意義可分為兩層。第一層意義,是認為天和人不是相對待之二物,而乃一息息相通之整體,其間實無判隔。第二層意義,是認為天是人倫道德之本原,人倫道德原出於天。
在今觀之,在天為根本的,自一意義言,亦是在人為根本的,因人為自然中之一物。然自另一意義言,所謂人性,常指人之所以異於非人者,即人與他類物不同者;而人與他物相同的,雖為根本,亦不含於所謂人性之中。以此義言,人固以自然為根本,而人性乃是后起之特殊的性質(zhì),非即是普遍的天道。將天道與人性合而為一,表面上似將天道說為人性,而實際乃是將人性說為天道,即將人倫義理說為宇宙之主宰原則。這就陷于擬人的錯誤。”“天人相類之意義,亦可析為兩方面。一,天人形體相類,此實附會之談。二,天人性質(zhì)相類,此義與天人相同論之天道人性為一之說相似,實際上亦是將人倫道德說為天道。”
張先生這里的分析是很具合理性的,也是很精彩的。簡單地說就是:天“合”向人或人“合”向天兩種方式。由此看來,“天人合一”是一個十分麻煩的問題,在此我們不可能深究。只好從最普通的意義上去理解和把握。我們認為,“天”、“人”的含義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從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看,就相當于主觀與客觀、精神與物質(zhì)或意識與存在等之間的關(guān)系;二是從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言,就類似于個體與群體、感性與理性或私欲與公德等之間的關(guān)系。進而言之,“天人合一”在這里就被界限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等的和諧統(tǒng)一關(guān)系,是人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一種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過程中的特殊精神境界或狀態(tài)。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追溯到殷周時期,《禮記·表記》中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把神看成是天地一切的主宰,凡事求卜,這實際上是一種原始的蒙昧崇拜人神關(guān)系。
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學(xué)派建立了各自的天人觀,其中,儒家學(xué)派的天人觀構(gòu)成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脈。《孟子·盡心上》日:“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天人合一”在孟子這里更加強調(diào)的是人性,人性是以天為本的。在這里,孟子不僅把道德賦予天,而且還以道德之天作為人倫道德的根本依據(jù)。有如《孟子》所云“盡心、養(yǎng)性、修身”以至“事天、立命者”;《中庸》所云“盡其性”以至“與天地參”。
到了漢代,董仲舒又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建立了“天人感應(yīng)”的完整的理論體系,如他在《春秋繁露·陽明義》中所云“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到了宋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三維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基本形成,儒家“天人合一”思想進一步成熟,雖然宋明理學(xué)“天人合一”思想和張載“天人合一”觀都源自于孟子的天人觀,但是他們以及“二程”的理論都對孟子和董仲舒的“天人”理論作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其主要是認為,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并且將博愛思想引入其中,在此基礎(chǔ)上肯定了天道與人道的同一。朱熹又將天理、人欲發(fā)展到極端,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
縱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發(fā)展,可以看出,“天人合一”思想作為儒家的核心概念和所追求的境域意蘊深遠。“天人合一”的“天”可以歸納為:“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廣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顯然,儒家的“天”具有道德的含義,也就是道德之天。“合一”也就是“統(tǒng)一”,是指雙方相互聯(lián)系有不可分離的關(guān)系,當然“合”不是簡單的“天”、“人”相加,而是一種整體的概念,或者是超越這種簡單相加之和。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與儒家不同,道家在論述“天人關(guān)系”時更注重“天地人”三者的統(tǒng)一,以究天地人之際為本。在中國文化史上,無論道家、道教還是仙道、方道都把“道”看成是宇宙之源、萬物之本。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老子勾畫的宇宙生成模式。天地人和宇宙萬物都是由道化生的,都不能離開道而獨立存在。道家把天地人萬物看作是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人是一個小宇宙,天地萬物是一個大宇宙,用丹書中的話說就是“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人身這個小宇宙也有它的“道”、“氣”、“陰陽”和“五行”,它與大宇宙、大自然同源、同構(gòu)、互感。人的生是精、氣、神的化生,人的死是精、氣、神的衰竭。所以,道家要求人們保持這種精、氣、神的初生飽滿狀態(tài),不要虛耗以致枯竭。為此,道家提出了“積神生氣”、“積氣生精”、“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一整套“性命雙修”的神秘修煉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體潛在能量。使自我小宇宙的精、氣、神與大宇宙的精、氣、神相互溝通——人天合一。
佛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國化的佛教也講與宇宙融通,但是,其思想與儒、道有明顯不同。“佛家期于‘成佛’,儒家期于‘成己’,亦日‘成己、成物’,亦即后世俗語所云‘作人’。” 儒家講“天”的時候從不離開人,其根本的立足點和最終的歸結(jié)都在人身上。而佛家則完全相反,佛教的“天”是與人的世界相對的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一個完全沒有人世問一切苦難的清凈境界,佛家講的“天”總是超越人的立場,不會歸結(jié)到人自身,而是歸結(jié)到成佛一脫離人世苦難的清凈極樂世界。
如果說儒家講“天”是為了積極的人世,那么佛家講“天”則完全為了要慎行于當世,是一種立足當世以求出世或者消極地人世的人生態(tài)度。由此可以看出,佛教的這種思想不僅從根本上否定了現(xiàn)實生活,也否定了現(xiàn)實生活的積極價值。
按照佛教的觀點,世間皆苦,生活是痛苦,而且整個人生就是痛苦,甚至生命或存在本身就是痛苦。人生要擺脫這些痛苦,必須超越“三界”,立足于當世,在人間修行,這樣才能按照功德大小進入天國,達到天人合一。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完全是與現(xiàn)實對立的,是一切皆空的功德大圓滿的“天人合一”境界。
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先秦、西漢初年和宋明時期。“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史上長期占主導(dǎo)地位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賢哲給全人類留下的思想內(nèi)核,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 “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處。要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就必須實現(xiàn)人文精神與科學(xué)精神的有機統(tǒng)一。和諧則發(fā)展,不和諧則變異,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我不是尚書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對傳統(tǒng)文化的方方面面諸如科學(xué)、倫理道德、審美意識等等,都有深遠的影響。尚書覺得這個思想起碼影響了李雙江,他給孩子起名李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