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一國有企業高層透露,北京市政府授意要求北京市所有市屬國有企業和區縣國有企業都要提前發放2011年的年終獎。“并且時間緊迫,現在要求企業每個星期都要匯報進展,將進展報告給國資委,國資委要再往上報,原則上要求11月底完成。”該人士說。
這可不是什么惠及民生的工資新政,而是為了完成預定目標的臨時變法。原因是北京市今年定的目標是201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為7%,可是現在初步核算后只有百分之六點多,于是政府就想出一招,就是把年終獎提前發,能拉多少算多少。
不過,完成情況并不理想。北京市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1至10月,北京市居民消費價格累計上漲5.9%, 1至10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同比增長11.5%,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同比增長13%。扣除物價漲幅后,城鎮與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增幅分別為5.6%和7.1%。
進入11月,時間開始變得更加緊迫。于是,北京市政府獨辟蹊徑,將國有企業作為達成此目標的主力軍之一,而且將為此目標效力的還不僅僅只是北京市大大小小的國有企業。
11月初,北京市政府召開的“增收入、降價格”的專題會上,包括北京市民政局、發改委、商委、國資委、財政局等政府部門都領回了自己的任務。
以北京民政局為例,專題會后,民政局提出將馬上開始為全市城鄉困難群眾發放一次性臨時生活補貼,標準為每人200元,于11月底發放到位,所需資金由市級財政負擔,而且要求在12月10日以前將發放補貼情況和相關統計數據上報市民政局、市財政局。
時間緊,任務急,為了保證按時完成進度,民政局和國有企業的做法一樣,也是要求建立周報告制度,要求各區縣民政局每周三下午五點前將每周的進展情況上報市民政局。
早在今年7月21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第26次會議聽取了一系列報告,其中就包括北京市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上半年執行情況報告。該報告指出,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增長10.1%和12.4%,但扣除物價因素后,本市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速則為4.4%和6.5%,與今年7%的目標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實現這一目標的絆腳石,就包括物價上漲。據北京市發改委主任張工在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作的報告,上半年北京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累計上漲5.5%,價格水平持續高位運行。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趙磊則解釋稱,今年價格因素形勢比較嚴峻,所以完成全年實際增長的目標面臨很大壓力。
走投無路而提前發放年終獎,主意固然相當“給力”,卻有力地印證了此前民眾時常喊的“被增長”、“被幸福”說法的真實性。我們不知道,那些光鮮的數字里究竟摻入了多少水分。
一些政府部門如此窮盡種種非正常手段,熱衷制造虛假繁榮,還會有多少精力、壓力、動力去努力謀求真正有質量、有質感的發展?京城帶頭,其他各地勢必效仿,全國收入一片漲聲中,老百姓都該“被幸福”了!
這種方式完成指標,算不上弄虛作假,頂多算打了個“擦邊球”。但它同樣會導致我們對現實認識的偏差。和事件本身的危害性相比,它向社會釋放的信號尤其有害:完成指標是工作的核心,而為了完成它,可以采取一些“非常手段”。
一旦這樣的信號成為更多部門的行事準則,有“擦邊球”可打,問題或不太大,沒“擦邊球”可打的,弄虛作假就可能成為一些人的選擇。
讓人擔心之處還在于:既然有關部門為7%“勞神”,會不會有企業愿意站出來為他們“分憂”?而“分憂”的方式,除了“提前發”,還可以有“多發”。多發,企業高興,而負有監管職責的有關部門會不會也因為這有利于實現7%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進一步的消息顯示,提前發放年終獎,還將帶來一個更加振奮人心的好消息:京城201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的目標如期實現!然而真相卻讓人感覺頗不是滋味,提前發年終獎并非為職工著想,而是為了政府部門利益,是希望數字更好看,沒有實現年初的既定目標,希望提前發年終獎靠近目標。
制定發展目標,無可厚非,但是不能為目標而目標,陷入數據崇拜之中。即便提前發年終獎,確實能夠靠近或達到201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為7%的目標,又能如何?老百姓并沒有從中享受到一丁點好處都是自己該得的獎金,不會因為提前就能多拿。甚至可以說,提前發年終獎,讓職工因而吃虧了。
具體而言,對大宗年終獎,在報稅時國家有優惠政策,不過國稅總局有規定,在一個納稅年度內,對每一個納稅人,這種優惠的計稅辦法只允許采用一次。某企業職工算了一筆賬,如果按照去年14萬的年終獎發放金額,提前發將會導致至少多交2萬塊的稅費。這部分難道讓職工自己承擔嗎?
除了損害職工利益,還給企業帶來不便,原因很簡單,年終獎得根據績效考核等指標來發放。現在才11月,今年該干的活兒都還沒有干完,績效考核的成績都還沒有出來,就讓企業核算年終獎,太麻煩。
這種脫離實際的做法背后,往往是某些官員為了撈取一定的政治資本,正如全國人大代表、濟南市市長張建國所說:“一些地方在出臺社會管理創新舉措時,缺乏實地調查和采納民意,許多創新措施成了拍腦袋拍出來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這樣的社會管理創新自然難以有長久的生命力,很多都成了‘短命工程’。”
北京市的年終獎也是如此,一年發兩次年終獎的同時,導致了明年的年終獎在政府統計上不存在了。而這無疑會造成了政府統計上的不準確,帶來政策制定上與現實情況的脫軌。
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上去了,明年又怎么辦呢?
提前發放年終獎,其悲哀就在于:有關方面要的就是今年的政績,至于明年政績如何,恐怕要等到明年再說了。要求國企提前發年終獎,這不僅是在“透支未來”,也是在“政績造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目標是完成了,普通民眾卻只能得到“虛假的繁榮”。
統計之目的,是為了反映真實的社會現實,以便政府作出精準決策。從這個角度看,任何統計上的弄虛作假都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然而,不僅統計造假已不再是個別情況,一些地方為實現目標早已不擇手段。比如這些年,因為與民眾體驗相差太大,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的數字,一直被網民嘲笑為“被增長”。
要想真正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應該提振經濟、改善民生、增加就業。“被增長”的人均收入,不僅徒具政績意義,也會損害民眾利益、掩蓋社會問題,從而導致政府決策失誤。
在《萬歷十五年》一書中,黃仁宇提出一個新的看法:即失敗的原因無關道德和個人因素,而是在技術上不能實現“數目字管理”。而提前發放年終獎拉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被增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表明,即便有了“數目字管理”的技術,恐怕也缺乏“數目字管理”的制度與理念。
去年為
本來明年發的年終獎,都提前到今年了,等于年頭年尾一共發了兩次年終獎,而且國企年終獎又極為誘人,這一下子平均到全民頭上,人均可支配收入當然能夠迅速“拉高”。然而,這個寅吃卯糧的做法,真的能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嗎?顯然不會。大家該拿多少錢還是多少,并不隨數據增幅喜人而同步增加。因此,提前發年終獎根本不會真的提高收入,而只能是提高官員的政績。
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就是每個居民口袋里的錢,本來是一個很實在的東西。可是,經過這么一“人均”,貧富差距被完全掩蓋了。這下又來一招寅吃卯糧,數據與公眾體驗之間的差距自然就更大了。一個不能真實反映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情況的統計數據,一個可以通過各種方法使數據顯得好看的統計項目,對居民幸福感的意義應該說近似于零。
讓人不解的是,官員為何寧要一個公眾不認賬的虛假數據,也不愿要一個雖不好看但是公眾認可的真實數據呢?這恐怕只能有一種解釋,那就是這個數據本來就不是給公眾看的,公眾認不認賬根本沒關系。這個數據是做給上面看的,而上面又是只認漂亮數據--哪怕是注水的虛假數據。比如拉閘限電沖刺節能減排,有關部門只做了象征意義的批評,卻并不因此對地方政府交上去的節能減排答卷做出處罰,等于是變相鼓勵了各種數據作假行為。
政府統計應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如此寅吃卯糧卻讓其變成了人為的掩耳盜鈴,難道不是自毀公信嗎?如果鐵了心要注水,盜鈴又何需掩耳呢?直接宣布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目標完成即可,反正公眾也不可能直接掌握相關數據,即使有質疑,辟個謠什么的也是家常便飯。
提前發年終獎不過是“政績透支”的一個新的衍生物,“政績透支”的歪風剎不住,政績沖動自然會以各種形式出現。7%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指標,能完成當然好,但能否完成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沒完成不意味著有關部門工作沒做好。對它,應有一個正確認識。
只為著數據好看,政績光鮮,卻無形之中損害了職工利益,給企業制造了麻煩,實在不可取。為了實現目標,要求企業提前發年終獎,說白了這是GDP崇拜的翻版,是片面追求政績的產物,一旦過去強調增長數據,必然惟數據馬首是瞻,出現弄虛作假的現象。
實際上,中央已經淡化GDP指標,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相比“十一五”規劃,經濟增長預期指標從年均增長7.5%下調為7%。“十二五”規劃還對經濟指標進行了弱化,不僅經濟增速指標下調,而且取消了人均GDP增速指標。在地方考核中還首次提出“弱化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評價考核”。
當然,弱化GDP指標,適當地放低速度,不是不再追求GDP,而是更加追求質量和效益的經濟增長。還有一個細節是,在“十二五”規劃中,“經濟增長方式”變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從“增長方式的轉變”到“發展方式的轉變”,這是一種看得見的進步。
粗放的發展方式,惟GDP是舉的發展觀,已被證明不合時宜,如果繼續追求數據的好看,只為了光鮮的政績,而不講究質量和效益,不免讓人憂從中來。其實,如果經濟發展更有質量了,即便速度慢一點,天塌不下來!直面現實,正視不足,這是一種自信;實事求是,開誠布公,這是一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