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說醫學史39
后希波克拉底時代的代表人物亞里士多德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自然科學家、教育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el,公元前384-前322),是后希波克拉底時代的代表人物。他是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其闡述自然科學思想的《形而上學》一書,有涉及醫學思想和知識的內容,西方醫學史家認為他在醫學史上也是一位偉大的先驅者。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年-前347)的學生,而柏拉圖是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年)的學生,他們三人被并稱為“古希臘三賢”,所以在介紹亞里士多德之前,有必要先介紹一下蘇格拉底和柏拉圖。
波黑(2016):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在醫學史上他也是一位偉大的先驅者,是后希波克拉底時代的代表人物
作為古希臘伯里克利時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是古希臘哲學的分水嶺,他之前的哲學從泰勒斯發端,經過幾代哲學家的不斷追問、發展,得到的本原各不相同,但其本質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在物質論這個內在規律中探索。由此可見,蘇格拉底之前的思想屬于自然哲學時期,而蘇格拉底則徹底打破疆域,認為世界上各種事物的生存、發展和毀滅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對于神的世界不能解釋。他反對自然哲學,其學說具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提倡人們要認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建立了一種知識即道德的倫理思想體系,其中心是探討人生的目的和善德,自然哲學由此開始向道德哲學過度,而他的大多數學說被稱為倫理學的開端。
蘇格拉底引進了一個新神——宇宙理性神,并把哲學定義為“Philosophy”,即“愛智慧”。宇宙理性神是蘇格拉底的哲學追求——真正的善——的終極根據,人能有知識是因為人得到了神的特別關愛,被賦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靈魂,有了愛智的心靈和理智。但是人應當明白,自己所具有的那點靈魂與神的智慧是無法比擬的,人要知道自己無知。他引進的宇宙理性神和關于人當“自知無知”的教導,成了激發和推動人追求真知與批判不真不善、偽真偽善的強大力量。從蘇格拉底開始,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自我,其名言是“認識你自己”。他將靈魂看成與物質有本質不同的精神實體,讓精神和物質明確對立起來,成為西方哲學史上唯心主義哲學的奠基人。在雅典恢復奴隸主民主制后,蘇格拉底獲罪于三十僭主,以藐視傳統宗教、引進新神、腐蝕青年思想和反對民主等罪名判處死刑。在有機會逃生的情況下,他選擇飲下毒堇汁而死,因為他忠于法律,以死捍衛真理——即便真理是相對的。蘇格拉底死后,他的行為和學說,通過他的學生柏拉圖和色諾芬著作中的記載而流傳了下來。
塞拉利昂(1995):大衛的油畫《蘇格拉底之死》。作品描繪了蘇格拉底臨死時的場景,囚于獄中的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后飲鴆自盡,在這驚心動魄的瞬間,他鎮靜自若,右手伸向裝有毒堇汁的杯子,左手食指指向天空,表明自己的信仰不變,畫面給人以震撼的力量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他的主要作品為對話錄,其中絕大部分都有蘇格拉底出場。他創造或發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等。他非常重視數學,認為這門學科能把人的心靈帶向真理。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恒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皆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的特征。由此出發,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并將它作為其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受審并被判死刑,柏拉圖對現存的政體完全失望,開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島、埃及、昔蘭尼等地以尋求知識。公元前387年返回希臘,在雅典城外西北角創立了自己的學校——阿卡德米學術院(Akademy)。這所學院成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組織的高等學府之一,是中世紀時在西方發展起來的大學的前身,后世的高等學術機構Academy也因此得名。阿卡德米學術院存在了900多年,直至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關閉為止。學術院受畢達哥拉斯的影響較大,課程設置類似于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傳統課題,包括算術、幾何學、天文學以及聲學。學院培養出了許多知識分子,其中最杰出的學生就是亞里士多德。
希臘(1978):拉斐爾為梵蒂岡宮繪制的巨型壁畫《雅典學院》局部,中間兩人為柏拉圖(左側用手指向天空者)和亞里士多德(右側手掌平攤者),柏拉圖手中是他晚年的著作《蒂邁歐篇》,亞里士多德手中是他的學術著作《倫理學》
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最杰出的學生,他也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他出生于斯塔吉拉(Stagire)一個地位顯赫的名醫世家,父親因為醫術高明而被馬其頓國王指定為宮廷御醫。父親希望兒子今后能夠繼承自己的職業,不僅讓他學習醫學基礎知識,還對他進行了嚴格的實踐訓練。在學習醫學的過程中,他遇到了許多關于生命奧妙的問題,這些知識引發了他對生物學以及整個自然的強烈興趣。他對醫學懷有興趣,但對哲學、數學的興趣更濃。
公元前367年,亞里士多德來到雅典,進入柏拉圖創辦的阿卡德米學術院,學習了政治學、戲劇學、詩學、物理學、醫學、心理學、歷史學、天文學、倫理學、自然歷史學、數學、修辭學、邏輯學、生物學等學科,學習時間長達20年之久,直到柏拉圖去世。5年后,應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邀請,他榮任亞歷山大王子的“太傅”之職,時間長達3年之久,亞歷山大在他的教育下成長為一名有為的君主和天才的軍事將領。他曾一度回到雅典,卻因他和馬其頓王室的密切關系而受到冷遇和歧視。他擔心受到雅典人的迫害而成為第二個蘇格拉底,因此決定回到自己的故鄉。
亞里士多德的后半生從事了大量的研究,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貢獻。他的哲學方法首要的是經驗的方法,即在認識事物本質屬性時,突出感覺經驗的作用,將考察的對象作為經驗的東西、感性的存在,從某種現象而不是概念入手,去尋找那種對象的本質。他認為感覺經驗對于理解世界具有重要意義。感覺經驗乃是人類知識的起點,離開感覺,沒有人能夠理解任何東西。而要產生感覺經驗,必須依靠自己的親自觀察。經驗的方法在實踐中即為觀察的方法。因此,亞里士多德突出強調了觀察的作用,觀察被認為是既產生感覺經驗乃至科學知識的源泉,又是檢驗它們的標準。他在《工具論》一書中,把古代的希臘邏輯學提高到發展的高峰,奠定了形式邏輯學發展的傳統方向。
塞浦路斯(1978):亞里士多德。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幾乎沒有放過任何一個領域,著書一百多種,被馬克思稱為“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
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亞里士多德在生物學、解剖學與生理學領域有著杰出的貢獻。當時,不同醫學流派的醫生們在爭論疾病究竟是不是神秘的體液所引起的,同時他們也開始探究人體的內部結構。基于宗教信仰的原因,古希臘和古羅馬禁止實施人體解剖,這主要是出于對死者的尊重,其次是由于當時的人們認為死者的身體仍然有部分“意識”,因此埋葬時要保留全尸。在這種情形下,人們只有通過解剖動物來推論人體的內部結構。
亞里士多德把感覺經驗當作知識的源泉,因此他非常重視實驗觀察,認為這是通往真理的唯一道路。他曾經花了大量時間從事動物解剖研究,通過仔細觀察獲得了一些科學價值極高的結論,是最早觸及解剖領域的哲學家之一,名副其實的解剖學先驅。從他著作中對動物器官的描述可以得知,他收集、觀察、解剖了許多動物。他說:“內部結構……大多是未知的;至少,人類的內部結構是這樣,因而我們不得不參考動物的內部結構,它們的自然結構與人類是相似的,應探查它們。”在《動物志》一書中,他分門別類地對有血動物(鳥類、魚類和哺乳類等動物)和無血動物(包括軟體類、軟甲類、介殼類和節肢類等動物)的頭、頸、肢體等外部結構,以及心、肺、胃等內臟器官的構造依次作了詳盡的描述。對于大靜脈的分支和哺乳動物臂部的表淺血管,他也做了相當準確的記裁,指出多數靜脈與動脈相伴而行。他還把神經和肌腱區別開來,指出心臟是血液循環的中樞,并將心臟看作智慧的器官。
以經驗的方式考察對象,是亞里士多德哲學方法的一個重要特征,他以此對機體結構進行研究,為后世提供了大量的動物解剖學資料,他所使用的說明圖,可以說是最早的有記錄的解剖圖。雖然他的大多數解剖學研究是基于動物的,但有資料顯示他可能做過人體解剖。他創建了關于解剖學知識的卓越體系,以至于若干年后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這樣說:“所有現代的生物學家都應當認為是亞里士多德的學生。”
馬里(1978):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創建了關于解剖學知識的卓越體系,為比較解剖學、分類學和胚胎學奠定了基礎
亞里士多德對生理學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熱、冷、干、濕四特質的相互作用,熱質最活躍,冷質次之;身體各部分的全部物質都接受營養和全部物質的混合和改變;消化作用是一種改變活動,使營養物轉化成適合于接受的物質;制造組織器官也是一種改變活動,營養作用也是改變活動;生長則是營養物結合使身體向各個方向延伸;改變作用主要是受熱質的影響發生的;消化、營養和各種體液的產生,以及由原熱產生的一些廢物的性質等學說。實際上,這些學說大多數是由希波克拉底首先進行說明的,而亞里士多德對其作了進一步的解釋。
在因果關系的哲學思想體系中,亞里士多德的老師柏拉圖是“目的倫”的熱心倡導者。柏拉圖在《蒂邁歐篇》中強調了“目的論”的解釋比任何純機械論的說明都更為重要的觀點,他認為宇宙的機制,包括光、視覺、熱和冷的作用屬于一種物理學的解釋,并且說明這些機械性解釋應該被視為輔助的原因。對于作為真正的原因的“宇宙的原動力”而言,物質世界的這些因果機制只能起到輔助作用。這種哲學思想顯然是“神的惡意懲罰”的衍生觀念,并且與后來的基督教教義“神創造世界”一脈相傳。亞里士多德繼承了老師“目的論”的哲學觀,他的一句名言具體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觀點的核心思想:“大自然永遠有目的地做每件事情,而不做徒勞無功的事情。”這也是繼承并發揚了這種“目的論”的蓋倫后來被基督教封為“圣人”的根本原因。
墨西哥(1878):亞里士多德逝世2300周年紀念。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和醫學知識對古羅馬最偉大的醫生蓋倫產生了巨大影響,并使生物科學和醫學實踐開始結合起來
|作者簡介|
■ 志愿填報是高考錄取之前的一個項目,是考生進入大學的一個必經項目,關系到廣大學子的命運。
■ 高考志愿表中,在院校、專業的下面設置一個“專業服從調劑與否”欄目,究竟填報“服從”還是“不服從”,要求考生必須在學校與專業之間進行一次博弈。
|醫學的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