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自網絡 侵權請聯系刪除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隔代養育成了一種趨勢。年輕人忙著掙錢,養兒顧家的責任就落到了雙方老人的身上。
一家人相互照料、彼此幫扶本來是件好事,家庭關系應該更加融洽,感情應該更加親厚,但生活中許多老人卻因為養育孩子的問題和子女鬧得像是結了深仇。
老人們明明自己背井離鄉,受苦受累養育孫輩,得到非但不是感恩,反而是子女的抱怨。
古人說:先小人后君子。
很多聰明的老人在幫子女帶孩子前,都會先說這三句丑話,這既是讓兒女有個心理準備,也是留給自己的后路。
01:孩子生性好動,磕碰在所難免
如果你帶過孩子,你一定懂得帶孩子的辛苦。搖搖晃晃蹣跚學步的時候,明明不會走路的他們,卻特別執著于自己走路。
你怕他跌跤,想拉他一把,他卻要甩開你的手。你只好跟在亦步亦趨地跟在后面,彎腰駝背,隨時準備著將摔跤的他及時拉住。
到了兩三歲,別以為他們走路穩了,你就可以松懈下來。很有可能在一眨眼的功夫,他就爬到了高處。你嚇得膽戰心驚,他卻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而且他們身上就像是安裝了一個強力小馬達,根本不知道疲憊為何物。
身強體壯的年輕人尚且不是他們的對手,更何況一個年老體衰的老人?
一個不留神的功夫,他也許就把身上摔得直淌血。一段距離跟不上,也許他就自己沖上了馬路。
養孩子從來不是一件輕松的事,磕磕碰碰也再所難免。
與其等孩子受傷了被子女指責,自己委屈又內疚,不如先把丑話說前面。
02:可以幫著照顧,但需要子女自己教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想法,父母子女兩代人之間差著幾十年的歲月,在育兒這件事上也有各自有自己的觀點和理念。
子女總是覺得自己的育兒方法更科學,對父母的教育方式看不上眼。
父母又常常覺得子女對孩子該寬松的時候不寬松,該嚴的地方不嚴,矛盾沖突也就無可避免。
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形成思維慣性,彼此看彼此都不順眼。你讓他往東走,他偏偏向西行,一切都和你對著干。
與其最后鬧一個大紅臉,雙方都難堪。不如在幫忙帶孩子之前先達成一致,明確自己只負責照顧生活,孩子的教育由父母負責,這不是偷懶,而是一種遠見。
03:自己能力有限,可以出力但無法給予經濟幫助
作家三毛曾說,世上的喜劇不需要金錢就能產生,世上的悲劇大半和金錢脫不了關系。
人到老來萬事難,尤其是掙錢。
往往是收入有限,一切都指著退休工資和養老保險;而要花錢的地方卻無限,衣食住行,看病買藥,要求高一點的,可能還要每年去游山玩水旅旅游。
子女自己房貸車貸每個月月光尚且不夠還,有可能還要向老人伸手借錢應應急,出事的時候指望他們接濟一下也很難。
再碰上一些沒有良心的,別說給你錢花,可能還巴望著你手里的那點錢。
帶孩子本就是體力和精神的雙重煎熬,老年人能撐下來著實已經很難。
出錢不出力,或者出力不出錢,這是確保自己安度晚年的底線。
古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幫子女帶孩子前,先想好退路,便不會遭遇走投無路。行事之前做好謀斷,總好過事后無濟于事的盤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