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石濤 墨竹圖
從某種意義上說,墨竹是中國文人畫的一種標本、尺度、基本功。自文同、蘇軾而至元四家,墨竹之風大興,成為單獨的畫科,從內蘊上與哲學意理融為一體,而從外形式上與書法表里生發。竹子偉岸高拔、清尚堅韌、虛心自持,常被文人高士用來表現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氣節、虛心的品質和純潔的思想感情。因此墨竹成了書、畫、道(哲學)的綜合體,成了人格、人品的直接寫照,寓意興寄愈益豐厚,成為中國畫史千載不衰的畫種。
那么怎樣畫墨竹?國畫藝術小編在網上找到一個詳細的教程,有興趣的朋友跟著學起來吧!
1、畫竹先畫竿。竹竿一般用淡墨,中鋒用筆,自下而上,由粗到細,一節一節畫出。竹根較短、粗,中間竹竿較長,頂稍較短、細,因此每節竹竿不能畫得一樣粗細和長短。↓↓↓
2、竹竿畫好后要在每節處點竹節。一般竹節有三種節狀:乙字上抱、八字下抱、細小的竹子可以兩點相對。采用隸書的筆法,注意書寫性。竹節不能畫出S形和直線形(圖中打叉處)。竹節承上啟下,在畫面里起到墨色變化的作用。竹節中間用筆較細,體現光的效果。↓↓↓
3、竹竿行筆要平穩、不能突粗突細、忽枯忽濃;竹節處鈍筆不宜太大,不要形成骨頭狀。一支竹竿用一種節狀筆法。↓↓↓
4、竹竿要似直非直、不直而直、直而不直。畫一棵竹竿不能和紙邊平行、兩顆竹竿不能相互平行、不能節節相對,竹節相互之間要參差錯落不齊。畫竹竿不贊成側峰用筆或者用板刷來畫較粗的竹子,這樣畫的效果不如用毛筆中鋒行筆所展現出來的竹子的堅挺質感。↓↓↓
5、出小枝。竹子未出土時便生節,出土后在六七節以上才出小枝。小枝不能節外生枝,要在節內出枝。竹子小枝為互生,每節處一邊強壯一邊弱小,不可四面八方都出枝,這樣不符合物理。↓↓↓
6、小枝不能僵直、要順勢有彈性。表現彈性的手法是,有一定的彎曲弧度。↓↓↓
7、小枝有老枝和新枝之分。本圖為老枝,老枝較短。畫老枝時,起筆收筆要兩頭都鈍,表現小枝的蒼老遒勁。無論老枝還是新枝,出小枝時,要留有空間,這樣有空靈感。尤其在枝梢節頂處有數筆由外向里,筆勢回收虛靈有致,會使畫面生動活潑,富有朝氣。尤其在老枝中,更會顯現竹子老而不衰的精神面貌。↓↓↓
8、新枝節長、較細。畫新枝時要起筆鈍,收筆不鈍。收筆可采用蘭花的收筆方法:出峰、鈍停 、回峰(實回峰或空回峰),不可用筆雷同。↓↓↓
9、出小枝 ,用筆有三。也就是說,三條線定小枝。↓↓↓
10、三條線要有長短不同,相夾角度不同、方向不同、粗細不同、收筆不同。三條線不能出發于一點(三線不能交于一點)出枝要有一定的彎度,表現新枝的舒朗明快。↓↓↓
11、三線無外乎兩種姿態:不交叉呈“小”字形,交叉呈“少”字少第一撇形。王羲之一個“心”字有27種寫法,這三筆也要變化多端,有出有入、順逆互用、不能拘于一格。 ↓↓↓
12、小枝要畫得有彈性,不能這樣僵硬、三筆中忌諱出直角,圖中之態用筆太直、有直角不可取。↓↓↓
13、本圖小枝回抱,“小”字形的兩個夾角一樣,不可取。↓↓↓
14、竹葉的畫法。竹葉的特點是:五分之四葉的寬度基本相同,只有五分之一細尖。因此,藏鋒起筆,平穩運行一段長度后再提筆出峰收筆。↓↓↓
15、本圖都不是竹葉。從上到下、從左至右依次為桃葉、柳葉、葦葉、夾竹桃葉、蘆葉。↓↓↓
16、畫竹葉,一筆畫下去要達到三個要求:
A、物象的形態要對,合乎竹葉的物理形象,要筆筆是竹葉,不能畫成其它植被的葉子;
B、神韻要對,竹子的空靈挺拔泰然居世的精神要畫出來;
C、三片葉子要有大小、疏密、前后的關系要符合畫理。 ↓↓↓
17、“人”字形竹葉的畫法。一般人字形的竹葉用在新竹、晴竹、頂稍上。人字形竹葉通常只畫四片“雙人”、六片“三對人”。頂部竹葉較大,依次越來越小,注意幾片的葉子夾角、方向、大小不能雷同。↓↓↓
18、組織幾組葉子時要把握大勢,枝葉要抱緊、氣脈貫通。竹葉分布要順應竹竿的動勢姿態。抱緊的方法是后葉壓住前葉的根部。↓↓↓
19、初學者,可以先練習“人”字竹葉的畫法,再進一步學習其它竹葉的畫法。先練習畫好一片竹葉 ,必須注意每一片葉子的質量,寧直勿彎,切勿兩頭尖。↓↓↓
20、畫竹,先畫竿、再出小枝、再出葉。↓↓↓
21、畫面的安排要有主有次、有疏有密、有姿態。↓↓↓
22、一般竹竿畫好后,先畫頂部的竹葉。↓↓↓
23、畫竹葉要一組一組的畫,在畫面設計密集處,后一組的頂葉穿插到前一組的根部,這樣竹葉即緊密又有關聯,做到密不透風。↓↓↓
24、畫面的舒朗處,每組葉子要保留一定的空間,疏可跑馬。↓↓↓
25、初學者先不要求大作,先畫好一枝竹。↓↓↓
26、竹葉的畫法很多,圖中為“個”字形。下↓↓↓
27、方形竹葉也很有特征,具有竹葉的美感和品行。↓↓↓
28、方形竹葉欣賞。 ↓↓↓
29、方形竹葉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