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蓋房子就是農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一座房子不僅是庇護全家人的場所,同時一家人心靈的寄托,所以人們在蓋房子時的講究特別多,比如房子的選址、建造的時間、房間布局等,比如今天所說的關于房屋布局的俗語“家有滴淚屋,三年一場哭”,這句俗語是啥意思呢?什么樣的布局是滴淚屋?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在了解這句俗語所說的意思時,我們要先知道什么樣的房屋布局被稱為“滴淚屋”。農民在建造房屋時,為了防止房頂積水,很少人會修建平房,而是會將房頂修建成中間高、兩側低的瓦房,這樣在下雨時雨水就會順著瓦片流到地上,房頂上不容易形成積水,這樣的房屋在多雨的南方較為常見。滴淚屋是指一高一低的兩個房子挨在一起,在下雨時,高房子的雨水順著瓦片流到矮的房子上,矮房子就是農村老人所說的“滴淚屋”。
之所以在農村會有“家有滴淚屋,三年一場哭”的說法,主要有兩個原因:原因一、房屋的安全性受到影響。按照滴淚屋的說法,在下雨時高房子的上雨水會全部流到矮房子上,過去的農村房子并不是像現在用水泥、磚頭建造,而是用木材、茅草等材料做成,所以當房頂上的雨水過多時,輕者房屋出現漏雨,人們在晴天時再修補就可以,但是如果長年累月不去維修,房屋出現倒塌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人居住在不安全的房屋內,人身安全也會受到影響。
原因二、居住環境受到影響。南方在到了梅雨季節時,降雨會很頻繁,空氣也會變得很潮濕。如果所居住的房屋內,一直都有其他房頂上的雨水流過,房屋內就會變得更加潮濕。當空氣中的水分含量過大時,就很容易滋生細菌,人長期生活在細菌較多的環境中,就很容易生病,尤其是身體本身就很弱的老人和小孩,所以人在滴淚屋中居住,會很容易生病。
其實農民都知道滴淚屋的嚴重性,所以一般在自家蓋房子時,會將高矮兩座房子的距離拉開,以免使矮房子成為滴淚屋。滴淚屋常常出現在鄰居所蓋的房子過高時,會導致自家以前所蓋的房子成為滴淚屋,所以在農村常常發生鄰居之間因為房屋的高矮引起糾紛的事情發生。大家對俗語“家有滴淚屋,三年一場哭”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大家回復討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