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吉祥文化源遠流長,浩瀚豐實。它起源于原始文化,在蒙昧心理很重的時代,人們對超自然的力量和萬事萬物之間的聯系感到十分神秘,惟恐自己的言行觸犯它們而受到禍害災難,因此采取了各種方式(巫術、圖騰等)以避免災害。由此發展而產生了各種行為習俗和禁忌,還有象征吉祥的器物。它表達了人們追求平安幸福、趨吉避兇的心理期盼。
吉祥文化源于民間,其創造主體是那些'普普通通、質樸無華、從事勞作,與知識階層相比書面文化的修養較少,與社會其他政治或經濟領域內較為顯赫的階層相比較不起眼,在生活的各個層面都默默無聞的普通農民'。民眾的自覺、積極和廣泛的參與是它不斷繁榮、經久不衰的動力源泉。而民間的原始信仰、神話傳說和世俗化生活是滋養它生長和發展的不竭的資源。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處處可以看到吉樣文化的印記,如飲食文化、風水文化、節慶文化、原始信仰文化等都與吉樣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可以說在古代社會生活中,吉祥文化無所不在。從日常的家居陳列、吃飯穿衣、行走坐臥、走親訪友、節慶習俗以及婚喪嫁娶等等無不充滿各種各樣的'趨吉'風俗和'禁忌'規范。在長期的發展中,廣大民眾不僅創造了數不勝數的吉祥話語,而且還創造了許多寄意托情的吉祥神、吉祥物、吉祥禮俗和吉祥圖等。因此,吉祥文化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中國吉祥文化多從正面形式來揭示或寄托對美的追求。求生、趨利、避害的意愿貫穿在民間吉祥文化的審美思想當中。那種以門神鎮宅辟邪,借財神廣開富源,用紙扎撫慰亡靈,以及人生禮俗、上梁立柱等等審美活動,都坦率地表達了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善意祈求。這種精神上、觀念上趨利避害的追求,通過各種恰當的審美形式表達出來,使參與者或民眾群體的意愿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可以說,'趨吉避害'的觀念已經融入傳統中國人的血脈里了。
中國古鎖參與吉祥文化,并成為民間'趨吉避害'的'寶物',主要是因為所謂自身能涵義所得到的延伸,并和吉祥文化的主題有著密切的呼應關系。鎖具是為了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或保護重要的物品而產生的工具。因此'鎖住'往往代表著'留住'和'安全得到了保障',而這正是吉祥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
首先,在大眾的觀念里,鎖不但可以'鎖住'門、箱匣、包裹等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它還可以象征性的'鎖住'運氣、幸福、財路等看不見摸不著、難以把握的外部事物。此為'祈福'。
其次,'鎖'住門,意味著壞人進不來;'鎖'住人,則意味著外邪不能進入人的身體,這樣就可以避災消難,邪不可干,從而能夠事事順心如意。此為'辟邪'。
因此,'祈福'和'辟邪'是古鎖功能涵義擴展延伸的結果。這樣就使得古鎖與吉祥文化結下了淵源。從古鎖自身的造型和裝飾中,都反映了比較一致的吉祥象征主題。中國古鎖走向與吉祥文化的結合,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反映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正像魯迅所說:'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與西方人對'征服'的渴望和對未知自然的好奇相比,中國傳統文化更注重對'人'本身內在的關注。
中國古鎖在后來的發展中是與吉祥文化密不可分的,這種'形'、'意'的融合在明清時期達到高峰,幾乎到了有形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地步。
古鎖象征寓意的功能也可以分為'祈福'和'辟邪'兩種類型,'祈福'的功能寓意是借助鎖來'鎖住'想要得到而又難以捉摸的事物,如福運等,其表現的方式比較直接明白;'辟邪'的寓意主要是借助鎖來'鎖住'已有的事物,如人的生命安全以及靈魂等。'辟邪'與'避邪'相比,一個更積極(驅趕邪惡),一個更消極(回避邪惡)。鎖具的吉祥寓意更傾向于'辟邪'。這類寓意包含著向外邪的主動驅擊。
'祈福'和'辟邪'產生于人們的觀念中,反映在人們的行為(即民間風俗)和造物的取向上,因此,古鎖的'祈福'與'辟邪'的寓意與人們的風俗習慣之間的聯系尤為緊密。
許多花旗鎖具的造型和一些具有裝飾性的廣鎖都具有'祈福'的含義。其'祈福'寓意與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密切聯系,在我國人民大眾的生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節日大致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大眾節日,如除夕、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臘日等;另一類是個人的節日,如生日、百日、周歲、成年、婚娶、忌日等。
所謂的'祈福'寓意與這兩類節日都有關聯。過年的時候,打開一直用魚鎖鎖著的箱、柜等物,是象征'年年有余'的意思;婚嫁人家都會提前為新娘新郎定做喜字鎖,像上海的'老泰德'是上海灘唯一的銅器老字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那里的老居民還記得'老泰德'當年的風光情景,那時候誰家結婚都要事先到這家店里去訂做雙喜銅鎖,文化的制約。
古鎖造型藝術與這兩種文化都有關聯,但在本質上是在民間文化的土壤里成長起來的。這是因為:
第一,官方文化對鎖具行業發展的限制遠多于鼓勵。由于對手工業者存在長期的偏見,鎖具以及鎖具行業長期以來其實是被占據主流的官方文化拒之門外的。雖然無論達官顯貴或是文人墨客都要使用鎖,但鎖具對他們來說依然只是個不起眼的小工具而已,屬于不能'登堂入室'的末流技藝。最多只能依靠精巧的機關和精湛的工藝供士大夫們賞玩而己,與占據高位的繪畫、書法等藝術是不能相提并論的。
第二,鎖具造型藝術的創作者都是默默無聞的民間藝人。鎖匠雖然地位卑微,但卻不乏能工巧匠。他們運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藝制鎖的同時,也將民間的藝術傳統和自己的審美意趣融入到了鎖具造型與裝飾中。長期以來,中國古鎖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民間文化的豐富養分,古鎖造型的象形取意手法就是來源于民間。
綜上所述,民間文化對古鎖造型的影響比官方文化要更加廣泛、深遠和持久。其造型與裝飾的特征也包含著較多的民間藝術氣息。
一般的使用鎖具在特殊的日子里也具有辟邪的功能。一些地區農村群眾將生兒育女稱為'得喜',男孩兒為'大喜',女孩兒為'小喜'。孕婦將要臨產時,先請接生婆到家里做好準備,讓產婦坐在小板凳上,盆內盛有溫水,并放一只雞蛋和一把鎖。嬰兒降生后,接生婆用溫水給嬰兒洗身,讓產婦吃盆內的雞蛋,說是可以再生子,鎖則取出來掛在門口,意為鎖住嬰兒的性命。
與辟邪的民間風俗比較密切的是首飾鎖中的長命鎖、百家寶鎖、寄命鎖等。如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傳說這天午時是一年陽氣最盛時刻,家家掛鐘馗像(以蓋有'靈壁縣正堂'大印之鐘馗像最佳)以辟邪,這時候家人都會給幼兒身穿印有五毒圖案的圍兜,胸前佩戴長命鎖、香袋、'老虎索'等。別看佩戴鎖只是整個節日中一個小小的細節,但卻必不可少。
百家保鎖有時也被叫做'關鎖'。關即'關煞開通'之意。佩戴百家寶鎖是舊時漢族民間生育風俗,流行于黃河、長江中下游等地,尤以安徽為盛。新生嬰兒人家,遇嬰兒體弱多病,采取給病孩'認干爺'或'認干娘'的辦法來消災。一般要認很多人家,并挨家向干爺或干娘要醇錢,為病孩打制銀鎖或項鏈圈(俗稱項圈)一個,戴在嬰兒頸上。孩子長到12歲,干爺或干娘們要為之取下鎖、項圈,謂之'開關'。俗傳這一鎖一開,嬰兒命運中的難關即可解除,通身無病,健康長壽。
此外寄名鎖的習俗也很有意思。有些父母在小兒出生后,擔心孩子夭蕩,特選擇多子女的人作孩子的寄父、寄母,以求庇護。或者讓孩子去佛寺道觀里掛個弟子的名義,但哺養仍在家里,這就是'寄名'。寄名之后,隨即將鎖形飾物掛在孩子項間。也有寄名于諸神及僧尼的,以借助神靈的力量來驅除妖魔,《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身上就戴著這種寄名鎖。小說第三回寫寶玉出場:'身上穿著銀紅撒花半舊大襖,仍舊帶著項圈、寶玉、寄名鎖、護身符等物'。
崇尚方圓的文化淵源
從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來看,方和圓的造型特征與吉祥文化的主題'祈福'和'辟邪'是具有對應關系的。方和圓,可以說是我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集中表現。它們幾乎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古人把天地未分、渾沌初起之狀稱為太極,太極生兩儀,從而劃出了陰陽,分出了天地。古人把由眾多星體組成的茫茫宇宙稱為'天',把立足其間賴以生存的田土稱為'地',由于日月等天體都是在周而復始、永無休止地運動,好似一個閉合的圓周無始無終;而大地卻靜悄悄地在那里承載著我們,恰如一個廣闊的平面,靜止穩定。于是'天圓地方'的概念便由此產生。
人與天地萬物因天地交融而生,居于天地之中。'天圓地方'的樸素觀念很早就已出現。相傳是伏羲氏提出來的,并經殷商傳至周公,其主要觀點是:'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其后,《呂氏春秋.序意》說:'有大圓在上,大矩在下。'國人視圓和方為天地運行的常理,《大戴禮記·曾子天圓》說:'天道曰圓,地道曰方。'
從這一基本觀念出發,中國傳統造型文化處處不離方圓。凡是與天有關的事物,多取圓形,如天壇祈年殿的建筑外觀以及各種和祭天有關的器物造型等;各種與大地相關的事物,則多取方形,如宅第院落、門窗等等;其它各種居于天地之間的事物,則在造型上體現出不同程度的方圓一體的特色,如在中國流行了2000多年的方孔錢等
方圓對吉祥觀念繁榮表現差異
西漢大哲學家楊雄在《太玄·玄璃》中說:'圓則機倪,方為吝音'。'圓',指天,機祝,指動蕩不定;'方',指地,'吝音',指收斂。'圓則機槐,方為吝音',就是說:天圓則產生運動變化,地方則收斂靜止。引申開來,圓代表著循環往復,生生不息,而方則代表固定不動,排斥外來干預。
在中國民間傳統觀念看來,作為主宰一切的上天,可降福禍于人。在民間,天不是純粹的自然物質,而是能喜能怒,有情有欲的神靈。因此,人們表白心跡,可指天為誓,祈福攘災,須祭天禱告,所以'法天'、'順天'成為我國長期傳播的信仰。'法天'意味著吉祥、順利,使人們在變化不定中把握福運。古人常以君子做人的標準是'外圓內方',是說君子在外要審時度勢,在內則要堅持原則。方和圓的結合既是社會政治人倫秩序的象征,又是理想人格的模型。
從以上的分析可見,圓傾向于'祈福',而方則傾向于'辟邪'。
方圓觀念與傳統美學思想
對于物,方的造型給人棱角分明,嚴謹規整的威嚴感;對于人,有道之人稱方士,佛門主持叫方丈,給人中正安舒、邪不可干的正義感。因此,方的造型代表了一種固不可破的原則,似佛祖身邊的怒目金剛,一身正氣,威不可擋。總的說來,方是剛正堅毅的形容,更有威嚴的氣勢和含意。
與方相比,圓則更為深入和廣泛的運用在傳統文化的精神層面中。漢語中以'圓'為語素的詞組多帶有贊美的感情和使之順利的意思,如圓滿、圓范、圓成、圓工、圓寂、圓渾、圓活、圓夢、圓全、圓實、圓和、圓潤、圓熟、圓通、圓場、圓房、圓謊等等。人們習慣把世上一切事物的變化規律描述成一個圓,即周而復始的變化,而不是直線式的進步。平常的生活中一,'圓滿'對人們來說就是成功、吉祥和幸福,因此說成功都講'功德圓滿'。圓滿不但是一種潛在的民俗心理,也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動力。節日里人們都講究'團圓',古代詩詞、小說等文學題材大多都寄托了對'圓滿'的追求和附會,像中國傳統戲劇節目多講求'大團圓'的結局。
在造型藝術中,方圓各有其長處,如純方,給人的感覺是有骨無肉,冷硬偏于理性;如純圓,則有肉無骨,混沌無精神。在造型的設計方法中,無論是一石一木,或人物、屋宇、舟車等等,皆方中見圓,圓中寓方;既有豐富的感情,又顯得挺拔有力,這也是程式化所遵循的主要方法之一。另外,方圓的造型模式也不僅僅表現在具體的形態上,它在造物的精神層面上也有深入的內涵表現。方圓的意義引申開來,即為陰陽、剛柔、松緊、屈伸、張弛等等諸多具有相對意義的詞組,中國傳統文化對審美觀要求在設計上達到相對的協調,即要體現出方圓一體、陰陽調和、剛柔相濟、松緊相間、隨曲就伸、一張一弛的內涵。這些意義在藝術品的材質、形態、裝飾等方面都有所表現。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今的社會環境已經和從前有了極大的不同,以往官民之間懸殊的社會等級差異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大為縮小。因此這些舊有的傳統已經漸漸失去了光彩。中國人的吉祥觀念并沒有伴隨生活方式的巨變而消失,這是因為吉祥文化的主題具有跨越時代的廣泛內涵,它能在多方面引起人們的心理共鳴,同時,無論社會如何發展進步,潛藏在人們內心的對吉祥、順利、福運的期盼是趕不走、驅不散的。因此,在下一章本文將著重研究中國古鎖的吉祥寓意內涵及其在造型上的表現。象征把'喜鎖住不走;有的人家還愛選用蝴蝶造型的鎖具,象征'同飛雙舞'的意思。長命鎖既具有'祈福'的寓意,也包含'辟邪'的功能。一般逢年過節,小孩子都會戴上寓意吉祥的長命鎖,有的家長會專門給小孩子打一把長命鎖,祈求上天給孩子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