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兒園大班,不提前學一年級課程,將來會落后同齡人?
孩子的幼小銜接問題一直飽受爭議,家長們總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而幼兒園大班作為一個升學的過渡期,家長希望孩子可以提前學會拼音等銜接性知識,但是幼兒園老師卻不同意教。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開展的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整治工作,已經明確要求幼兒園禁止學習小學課程內容。
作為父母,總能看到一些別人家孩子都在干的事情或者達到的成就,例如:別人家的孩子上了課外銜接班或者已經認識了多少漢字……這些信息不禁讓父母更加擔憂:自家孩子一下子從幼兒園跨入小學會不會不適應,跟不上了怎么辦?事實上家長并不需要為此過分擔憂,本人作為從事過多年高等教育的老師,下面來分析家長們的焦慮點(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一年級課程的知識結構簡單,基礎性強,送到課外銜接班提前學習的意義并不大。在大家關心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吃力的問題上,本身就是學習能力初步培養的一個學期。我曾咨詢過許多家長,普遍的反映是:學校老師非常負責,經過家長配合和老師課后查漏補缺下,堅持一段時間孩子還是可以跟得上的。
一開始,孩子學習一年級課程的時候,所學內容較為簡單。如果孩子沒有在課外班提前學過的前提下,在自己一步步學習的過程中,更容易建立起對學習的信心。提前在外面上幼小銜接的課程,反而會導致有的孩子覺得“學會了就不好好學”。因為孩子的注意力相較于成年人更容易分散和受到干擾,這種“學會了就不好好學”的情況容易導致惡性循環。幼兒園老師也并非沒有考慮過銜接的問題,在大大班的課程中,基本已經做好了幼小銜接的準備,比如:認識簡單的數字和拼音,因此同齡孩子的差距可以說是不存在的,很多沒有在外輔導的孩子在班上成績也很好。不難發現,成績好的孩子并不是靠著課外班的提前學習,才能把成績提上去,而是因為課堂上的接受能力和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果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會達到一種良態,按通俗話說就是:用最少的成本達到了最佳的效果。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電腦或手機里面的講故事軟件和口算做題小游戲,可以讓孩子聽和玩;生活中,家長帶著孩子買菜時,可以讓他算一算錢的加減等等,這些都是提高孩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我家孩子就喜歡畫畫,已經在本地少年宮學完了線描和水彩課,不追求學到什么成績出來,但我想,如果以后學到了數學圖形圖案之類的,他應該會輕松不少。關于拼音問題,家長會擔心自己的發音不夠標準,或者家里老人帶給孩子的方言口音改不掉。這些其實都會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改變,多糾正幾次就可以讓孩子養成習慣,長大了他更會因為自己會家鄉話而開心。在家中,父母有空余時間時就可以拿出拼音表讓孩子讀一讀,23個聲母、24個韻母和16個整體認讀音節,餐前飯后都可以,幾天下來,孩子就可以脫口而出一首標準的拼音歌。總結來說小學屬于義務教育的范疇,義務教育的意義在于“教育人群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科學教育等的原始啟蒙”,而啟蒙的過程必將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秉持全面發展的思想,要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如果你的孩子正處于幼小銜接階段,你會如何看待“幼兒園拒絕提前教銜接性知識,小學老師又可能覺得這些知識孩子應該知道”這一問題的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