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草啖鹽說蜜
------吃咸的說甜的胡謅亂侃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宋 · 李清照
如今這位宋朝的女詞人可火了,各大平臺時不時會來一段介紹她生平趣事的文章,說她天天喝酒天天醉,說她不生孩子不傳宗接代,說她結婚又離婚再結婚......,生活簡直比現代女性還前衛。而她的詞,在千百年后的今天,隨處可見,比如:正在熱播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但李清照不愧是大詞人,詞的意境相當動人,就比如這首《永遇樂·落日熔金》,說的是元宵節,外頭的熱鬧,和她在里頭的百無聊賴,讓人讀來,萬分不忍。
元宵節是個詩意的節日,大抵是“落日熔金”的美麗,竟衍生出了許多美好的詩詞。
和李清照同一個朝代的大詞人辛棄疾寫的《青玉案-元夕》,是我最為喜歡的一首關于元宵節賞燈的詞。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元宵節逛花燈,在泉州恍若南宋的臨安府,“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姐妹結伴而行,“寶馬雕車香滿路”;鬧元宵,踩街,更是“一夜魚龍舞”。
如果你有幸在轉角遇到愛情,“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便上演一出現實版的《陳三五娘》。
泉州的元宵有三大項目,一“逛”,逛花燈;二“鬧”,鬧元宵;三“吃”,吃元宵圓(上元圓)。吃完元宵圓,這個年也就圓滿結束了。
既然元宵是個詩意的節日,逛花燈有詩,鬧元宵有詞,吃元宵圓也少不了詩詞。
同樣是南宋人,世人形容“體貌清瑩,望之如神仙”的大音樂家、大詩人、大詞人姜夔姜白石,我如此推崇,是因為他在詩詞中給人無盡的美的聯想和對現實的感嘆,《暗香》《疏影》等作品(書名是不是很面熟?今人都喜歡借鑒古人的詩詞也),真正的清空騷雅,曼妙唯美。瞧他寫《遇上元佳節而書》: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在詩中,你能看到當年的上元佳節,一位美嬌娘在旱船中舞蹈,周邊荷花燈圍繞,人們爭相觀看的情景,也看到了夜深細雨蒙蒙,賣湯圓的小販還孤零零地在叫喚的景象。熱鬧和寂寞是如此和諧地沖擊你的眼球,這便是現實中的社會。
不過,這也說明了,元宵節自古少不了吃湯圓(元宵圓)。
其實,描寫元宵圓,我最喜歡的詩是清朝符曾的《上元竹枝詞》: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香甜的桂花餡料里裹著核桃仁,用井水來淘洗像珍珠一樣的江米,聽說馬思遠家的滴粉湯圓做得好,趁著試燈的光亮在風里賣元宵。
多好吃呀!這是清朝的湯圓,而如今是怎樣的呢?我來說說泉州的上元圓(元宵圓)吧。
香甜的白糖豬油紅蔥頭裹著花生芝麻冬瓜糖和陳皮,用自來水淘洗像珍珠一樣的糯米,我家美眉滴粉搓酥做的湯圓好吃,在清風朗月的正月十五將糯米碾成粉沾著水一筐筐滾元宵。
哈哈,我說得如此的長如此的別扭但愿你能看明白。
泉州的上元圓(元宵圓)有別于江南的湯圓,倒是和北方一樣,用“滾”來完成元宵圓終極的制作。
最后再來一首姜白石的《詠元宵》:
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
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
詩中“珍品”二字,形容的就是元宵圓。
如此詩意的元宵節,當你端起一碗“珍品”,希望你能看到姜白石神仙般飄逸的身影,然后蘸著他的詩吃。像余光中在《等你,在雨中》寫的:......,從姜白石的詞里,有韻地,你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