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去四川廣安農村采訪,滿眼都是翠綠的水稻和其他蔬果,寬敞的水泥路直通地頭,旱能灌、澇能排的溝渠四通八達,田網、渠網、路網“三網”相連。真想不到在這樣的丘陵地區,還能見到如此大規模的萬畝連片示范田。
四川省農業廳的同志說,以前這一帶都是靠天吃飯的“望天地”,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了農田排灌能力、土壤培肥能力、農機作業能力的提升,一躍成為高產田。四川省計劃在“十二五”期間每年在100個糧食主產縣建設200萬畝高標準農田,5年建設1000萬畝,這相當于“再造一個成都平原”。
糧食單產與耕地質量密切相關。我國水稻、玉米及小麥的平均產量與高產水平差了一大截,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多數地區耕地質量總體水平不高,限制了高產品種高產潛力的發揮。中低產田由于保水保肥、耐水耐肥性差,更是“吃肥、吃水、吃工”,要維持高產只能依賴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高標準農田的好處顯而易見。然而在我國18億畝耕地中,高標準農田僅占了30%,中、低產田分別為6億多畝和5億畝。耕地總體質量不高,并且正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挑戰之一就是耕地占優補劣現象。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一些城鎮周圍和交通沿線質量好、基礎設施好的良田沃土被大量占用,部分新補充耕地主要分布在耕作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區。耕地保護“重數量、輕質量”傾向相當普遍。農業部的統計數據顯示,近10年來全國因占優補劣耕地,導致糧食生產能力至少減少120億公斤。
與此同時,耕地退化和污染現象也逐年擴大。據統計,這些年來因為水土流失、貧瘠化、次生鹽漬化、土壤酸化導致耕地退化面積已占總面積的40%以上。東北平原耕地“隱性流失”加劇,黑土層厚度已由開墾初期的80—100厘米下降到20—30厘米,有機質含量每年以0.2個百分點遞減。而據環保部調查,目前全國受污染的耕地超過1.5億畝。
農業以土而立,我國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在耕地數量呈剛性減少趨勢、糧食需求又不斷增加的背景下,提升耕地質量成為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守住18億畝耕地的紅線,不僅要數量,更要質量,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建設刻不容緩。當務之急是加深對耕地質量保護的認識,健全耕地質量建設和管理制度,實施有效措施如推進土地整治、改造中低產田、修復污染土壤、秸稈還田等來逐步提升耕地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