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察哈爾部戍邊新疆史說

青城歷史聊齋 青城歷史聊齋 2022-10-11 17:33 發表于內蒙古

在祖國新疆西北邊陲,有一個與哈薩克斯坦交界、被譽為“西來之異境,世外之靈壤”的神奇地方,這就是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簡稱博州,博爾塔拉蒙古語意為灰色草原)。歷史上這里是古絲綢之路的樞紐,現在博州所轄的阿拉山口岸,是我國通往中亞和歐洲大陸橋的西橋頭堡。在全州2.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蒙古、漢、維吾爾、哈薩克、回等35個民族近50萬人,其中蒙古族約3萬元。

博州的蒙古族,主要由兩支組成,一支是清初從漠南蒙古察哈爾部抽調官兵攜眷西遷戍邊者的后裔,一支是清初土爾扈特部從俄羅斯伏爾加河流域萬里東歸者的后裔。

  那么,蒙古察哈爾部是一個怎樣的部落,清廷為什么要從該部抽調官兵攜眷西遷,他們是如何到達的新疆,到新疆后又為戍邊做出了什么樣的貢獻呢?

“察哈爾”源于古突厥語,漢意為“孩兒”,蒙古語初指部落首領、貴族的私屬童仆。也有說是波斯語,意為“宮殿衛隊”。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國后,在原有少量護衛隊的基礎上,擴編成的萬人“怯薛”(護衛軍之意),直接為大汗所掌管,這時察哈爾指“汗之宮殿的侍衛”。在蒙古文《成吉思汗箴言》中,曾將察哈爾贊喻為大汗的護身“寶劍”和“盔甲”。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后,元帝室退守蒙古高原,與明朝長期對峙,史稱“北元”。北元時期,察哈爾又演變成蒙古大汗直接統轄的部落名稱。

1480年,成吉思汗15世孫達延汗主政,他南征北戰,力挫群雄,重新統一蒙古。16世紀初,達延汗將領地劃分為左翼察哈爾、喀爾喀、兀良哈,右翼鄂爾多斯、土默特、永謝布6個萬戶。其中察哈爾實力最強,為達延汗及其長子一系的直屬領地。其余5個萬戶及下面的鄂托克(萬戶下面以共同地域為基礎的基本行政單位),達延汗分封給了自己的其他子孫(如土默特萬戶分封給三子巴爾斯博羅特次子阿拉坦)。察哈爾部的牧地,最初在今錫盟一帶,16世紀中葉移牧于西拉沐倫河流域,汗庭駐查干浩特(蒙古語意為白城,遺址在今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境內),形成左翼敖漢、奈曼、阿魯科爾沁、翁牛特,右翼浩齊特、烏珠穆沁、蘇尼特、克什克騰等。

  1604年(明萬歷三十二年),達延汗的6世孫林丹汗即蒙古大汗位。他立志繼承祖先基業,力圖重新統一處于嚴重封建割據狀態的蒙古高原,并抗擊正在崛起的努爾哈赤后金政權。但由于林丹汗一味采取武力制服的高壓政策,加上后金政權的拉攏滲透,結果不僅未能統一蒙古各部,連察哈爾內部也陷于分裂,其部下紛紛投附后金。1634年(明崇禎七年),林丹汗在西退青海的途中病逝于甘肅境內。第二年,林丹汗妻子與兒子額哲、阿布奈率察哈爾余部降清,并將傳國玉璽獻給皇太極,此舉標志著北元政權正式結束。

皇太極鑒于察哈爾汗是蒙古正統汗,采取既籠絡又防范的政策,一方面對額哲“使獲殊恩,嫁固倫公主(皇太極次女),封和碩親王,爵秩最尊,位冠于札薩克諸王之上”,并將察哈爾部編為札薩克旗,安置在義州(今遼寧義縣)邊外駐牧;另一方面將其部眾以分散駐防的形式予以分割。額哲1641年病故后無嗣,其弟阿布奈1648年襲親王爵位。1669年(清康熙八年),清廷怪罪阿布奈多年不期覲,藐視朝廷,削其王爵并拘禁于盛京(今遼寧沈陽),阿布奈子布爾尼襲親王爵位。

  1675年(康熙十四年),在清朝已初步統一全國、人心思定的形勢下,布爾尼因對清廷將其父下獄心存仇視,乘三藩之亂之機起兵反清,但因勢單力孤,很快兵敗身亡。清廷于是廢除察哈爾的札薩克旗制,改為總管旗制,規定各旗總管由清廷直接任命,“其官不得世襲,事不得自專,與各札薩克君國子民不同”。同時“移其眾到大同、宣化邊外駐牧”(其中左翼四旗正藍、正白、鑲白、鑲黃在今錫林郭勒盟南部、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在今烏蘭察布市東部),由京師的蒙古八旗都統衙門兼管。清廷還采取“摻沙子”的辦法,陸續將歸附的漠北喀爾喀、漠西衛拉特、東北地區的科爾沁、巴爾虎等零散部眾安插在察哈爾八旗內。

從此,察哈爾成為多姓的部落。此外,清廷還陸續從察哈爾八旗中抽調眾多牧戶,建立了商都、明安、太仆寺左翼、右翼四個牧群。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清廷又在張家口設察哈爾都統,進一步加強對察哈爾部十二旗群的控制。

  從康熙朝以后,察哈爾八旗作為軍政合一的組織,平時生產,戰時應征,成為忠順清廷、“皆思效力”的一支強悍力量。在康熙皇帝平定漠西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叛亂的幾次戰爭中,都奉命參戰,表現英勇。康熙皇帝曾喻旨稱贊道:“爾眾察哈爾官兵,并無俸糧,而勤勞卓著,是以朕每有詔旨,必之我察哈爾”。

1616年(明萬歷四十四年),地處我國東北的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后,漠南蒙古各部相繼歸附。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今沈陽)宣布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改族名為“滿族”。

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準噶爾部進擾西藏。清軍進兵西藏的同時,又進駐新疆巴里坤、阿勒泰等地,防止準噶爾部向東擴張。時阿勒泰有察哈爾、土默特官兵200余人,這是察哈爾部官兵首次入疆。1755年(乾隆二十年),察哈爾部官兵1000人隨清朝西路軍出征博爾塔拉、伊犁等地,參加平定準噶爾部割據勢力的戰爭,為鞏固新疆統一立下卓越戰功。

清朝統一新疆后,新疆進入了相對穩定平和的歷史時期。但這一廣大地區原本就人煙稀少,因戰爭造成的邊民流離、土地荒蕪、草原沉淪狀況短期難以恢復,更重要的是內憂外患仍未根絕。一方面,準噶爾余部時降時叛,沙俄對中國領土也虎視眈眈。為了穩定邊防,清廷從內陸及察哈爾、索倫、厄魯特等蒙古部落抽調數千名官兵駐防,并在山川隘口悉置卡倫(即哨所)臺站。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又設伊犁將軍,統掌新疆地區軍政,并分設諸參贊大臣、辦事大臣,建立起對新疆的戍邊和管理體制。

清廷對新疆的戍守,總兵力保持在2.5萬人左右,起初采取大輪防措施,先是三年一輪換,后改為五年一輪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做法逐漸暴露出耗資巨大、軍心不穩、戰斗力下降等弊端。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清廷決定先抽調4000名官兵赴疆永久駐防,其中京城滿洲官兵2000人,黑龍江滿洲、索倫官兵1000人,察哈爾厄魯特官兵1000人。當年9月,乾隆皇帝御批道:“現擬選派之一千名察哈爾厄魯特兵,著富德、巴圖濟爾噶勒馳驛前往察哈爾游牧地方揀選。再,此次前往換班兵丁,均游牧緩行,并不著急,沿途宜加意牧養馬駝,免致倒斃。伊等乘騎駝載前去之馬駝,均系官馬駝,抵達各該駐地后,必須繳還。”(富德,滿洲人,時任御前大臣、理藩院尚書、正黃旗蒙古都統等職;巴圖濟爾噶勒,衛拉特蒙古杜爾伯特人,時任內大臣。)

清廷還對招募察哈爾厄魯特兵丁遷居新疆制定了若干激勵政策:一是“食錢糧者準食原錢糧,無錢糧者賞食錢糧”,閑散人員若應招從軍,給予披甲(即八旗兵)待遇;二是凡是報名入選者西遷之單身兵丁,由官方協助娶妻,并允許攜眷前往;報名入選者中有妻兒老小者,可以攜帶一同遷居;三是到達伊犁駐守后,每戶發給立產牲畜,以扶持養家糊口;四是原為伊犁土著而因后來的征戰等原因散落至察哈爾境內兼管的厄魯特人,允許他們攜眷加盟回故里,以朝廷軍人身份永久駐防。

自此,察哈爾部西遷新疆的壯舉拉開了序幕。

從1761年末至1764年末3年間,清廷從察哈爾部先后分3批抽調官兵眷屬和包衣婦女西遷新疆。

  第一批從1761年10月開始動員招募,1762年3月集合起程,1763年4月到達新疆。

1761年10月,乾隆皇帝的成命在察哈爾八旗曉諭后,八旗首領走家入戶進行動員,廣大青壯年把西遷戍邊作為報效國家的一次難得機會,紛紛報名應招,不到一月,便選得“年力精壯堪以為兵者”1000人,其中有原居住在新疆的新、舊厄魯特部及喀爾喀、巴爾虎等部青壯年200人,另有眷屬380余人。除朝廷官庫動支銀兩采買馬牛羊駝等牲畜和沿途用度外,察哈爾八旗也紛紛為本旗所抽調官兵及眷屬慷慨解囊,捐助了大量牲畜和茶葉、布匹等物品。

1762年3月,首批西遷的1300多名察哈爾官兵及眷屬,和駝載用駝2000余峰、乘馬7000余匹,在“地處察哈爾八旗中心之札噶蘇坦驛站附近達蘭圖魯地方”(今內蒙古自治區化德縣和河北省張北縣一帶)聚集,朝廷任命了各旗西遷官兵的總管名單,每天兩旗一隊起程西進。西進的路線是,北經四子王、蘇尼特各旗和伊林(今二連浩特市),進入漠北蒙古,然后經土謝圖汗部、三音諾顏汗部和札薩克汗部,并在察干托輝一帶安營過冬。由于一路“游牧緩行”,且察干托輝一帶水草豐美,在此休整兩個月后,于1763年2月抵達烏魯木齊。

在烏魯木齊,清廷遴選察哈爾精兵200人攜眷留駐,其余察哈爾官兵繼續西進,于當年4月抵達賽里木湖,進而開赴卡倫或新設臺站開始戍邊。

第二批1763年1月動員招募,4月起程,1764年2月抵達烏魯木齊。

1762年12月,乾隆皇帝除飭令內陸數千滿、漢八旗官兵移駐新疆外,又飭令黑龍江將軍、張家口察哈爾都統等,從索倫、察哈爾丁內選其情愿攜眷遷往伊犁者,索倫1000名,察哈爾1000名。由于有第一次動員組織經驗,察哈爾蒙古這次招募工作很快完成,連同眷屬近1500人,并購置馬3000余匹,駝1000余峰,牛4000頭,羊2萬只。與第一次西遷官兵不同的是,這些牲畜分配到各戶后到達伊犁免于收繳而作為產業畜。

1763年4月,第二批察哈爾西遷官兵頭隊500名官兵啟程西進。時隔16天,第二隊500名官兵及所有眷屬近千人啟程西進。由于這一年蒙古草原遭遇特大干旱,西隊人馬只好選擇水草較好的地方輾轉行進,所以與第一批西遷官兵的路線有很大不同。頭隊人馬在達庫布庫爾赫勒(今蒙古國阿爾泰一帶)越冬度春5個多月,于1764年3月起程,6月抵達賽里木湖。二隊人馬1763年9月到達新疆巴里坤越冬,1764年1月起程,2月抵達烏魯木齊,4月抵達伊犁。

察哈爾部第三批西遷新疆的是特殊人群——義婚婦女。于1764年6月開始啟程,當年12月到達伊犁。

察哈爾部官兵西遷伊犁駐守,新疆防務得到很大加強。但同時出現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就是單身兵丁在當地沒有更多的本族部眾女子可以擇娶成家,安居樂業。1764年5月,清廷又決定從察哈爾八旗中招募婦女遷送伊犁義婚。雖然宣稱“按其自愿,不得逼迫”,但實際是恩威并用,在不到1個月時間內招募婦女420名,其中有寡婦,也有少女。1764年6月,這些婦女分為10隊,沿外蒙古烏里雅蘇臺、新疆巴里坤一線,于10月底抵達烏魯木齊,12月到達伊犁。在歷時半年的路途中,因疫病和其他原因死亡42人,幸存到達的378人。她們到達新疆后,少數年老殘疾不能婚配者讓察哈爾蒙古殷實之戶贍養,其余嫁給了察哈爾和厄魯特蒙古的單身漢。

察哈爾官兵到達博爾塔拉后,被稱為察哈爾營。清廷將該營分為左右兩翼,兩翼各有人口三、四千人,其中官兵900多人。左翼為第一批西遷者,置正白、正藍、鑲黃、鑲白四旗,右翼為第二批西遷者,置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每旗各設兩個佐(蘇木)。察哈爾營設領隊大臣,歸伊犁將軍節制。左、右翼各設總管1人、副總管1人、佐領8人。

察哈爾部西遷新疆的主要任務是駐守邊境。他們來到博爾塔拉后,報請伊犁將軍,在邊關要隘處設大小卡倫21處,每個卡倫兵丁10至30余人。戍守卡倫官兵之責,一是防止俄人入侵我境(卡倫非邊界標志,一般離邊界有一定距離);二是管制譴犯,防止其滋事外逃;三是管理游牧,不使各部互相越界。察哈爾總管、副總管、佐領等官,每月對所轄卡倫巡查一次,察哈爾領隊大臣,每年春秋兩季各巡查所屬卡倫一次。

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在俄國伏爾加河下游游牧的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汗率17萬部眾萬里東歸,次年6月到達新疆伊犁時,部眾僅剩一半。自此以后,漠西厄魯特蒙古四部全部統一于清朝政府管轄之下。清廷將該部部眾主要安置在新疆西北,設東、西、南、北四路八旗,其中西路一旗近3000人被安置在博爾塔拉一帶(另在外蒙古科布爾多地區安置兩旗)。從此,察哈爾和土爾扈特兩部的蒙古族官兵,同心協力,共同戍守祖國西疆。

察哈爾軍民不僅在戍守邊疆上英勇反抗侵略,而且在開發邊疆上作出重大貢獻。兩批西遷的察哈爾官兵,共帶來羊4萬只,駝2050峰,馬544匹。這些牲畜不僅為當地的牧場創辦奠定了基礎,而且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優良品種。特別是察哈爾蒙古馬,以適合群放飼養、體格健壯、耐力持久而聞名。察哈爾軍民除放牧外,還種植農作物。他們同當地的維吾爾族農民一道修整原廢棄的水渠,開挖新渠,種植小麥、青稞、谷子等。屯田所獲糧食,除自給外,還為當地駐軍提供軍糧。農牧業的發展不僅使當地軍民生活得到改善,而且促進了人口的增加,同時為今日博州城鎮鄉村的形成奠定了基本格局。

民國初期,察哈爾左右兩翼共有官兵1150名,仍按舊制巡邏防守邊界卡倫。1938年察哈爾的軍事編制撤銷。

新中國成立后,1954年7月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成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內蒙古記憶:200多年前從察哈爾草原遠遷新疆的戍邊察哈爾人
史話新疆:伊犁將軍·察哈爾蒙古西遷(圖片翻拍)
300多年的一個大省,因一特殊原因,從中國地圖上被徹底抹去了
為什么內蒙古有的地區叫“旗”,有的地區叫“盟”
察哈爾八百年最后落個一分為四
滅亡準噶爾以后,清政府是如何治理新疆的?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州市| 巴东县| 壶关县| 朝阳区| 武功县| 宁阳县| 改则县| 宁化县| 临猗县| 铅山县| 台前县| 永昌县| 尚义县| 江西省| 嘉鱼县| 邯郸县| 航空| 双柏县| 榕江县| 定陶县| 鄂伦春自治旗| 长岛县| 都江堰市| 河北区| 行唐县| 阳信县| 锦屏县| 班玛县| 南康市| 开封县| 呼图壁县| 延吉市| 宝清县| 财经| 旺苍县| 湾仔区| 武清区| 兴安盟| 同心县| 丰台区| 神池县|